-
1 # 小草春秋微眾一粟
-
2 # Jaudgement
恨之入骨,沒能手刃仇敵,只能鞭屍以洩憤。
伍子胥過韶關——一夜白頭,聽起來是很富有傳奇色彩的,但是正史並無記載,唯一有記載的地方是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估計是小說家為了增加人物經歷的傳奇性而杜撰的。那麼人類究竟能不能一夜白頭?現代醫學是可以解釋的,一般頭髮變白有三個原因:1.腎陰虧損;2.營血虛熱;3.肝鬱氣滯,憂思過度。以上三個原因都會導致頭髮早白,非要解釋的話伍子胥正合第三個原因和,但是一夜白頭還是誇張了,不太可能的。
-
3 # 藍天沃土成愛民
謝邀。關於伍子胥鞭打楚王屍的故事《史記》有記載,而且記得比較詳細,這裡大體上說一梗概。楚平王聽費無忌之言,欲廢太子建。而伍子胥的父親呂奢則是保太子建的。歷史上皇家之事都是生死之爭,“最是無情帝王家”嘛。太子建逃到了宋國,楚平王抓了呂奢,並誘騙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伍員即伍子胥)想一起殺掉。伍子胥(伍員)看透了楚平王的詭計,逃走了。結果,楚平王殺了呂奢、伍尚等。伍子胥碾轉逃到吳國,後來帶兵打進了楚國,但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無法直接找其報父兄之仇。於是乎,“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己。”如果我們以《史記》為信史,那麼,《史記》的這段記載應該很能說明原委了,無須今人再分析猜測。至於伍子胥過文昭關一夜愁白了頭的故事,在正史上沒看到,但在民間流傳很廣。有一出京劇叫《文昭關》就是寫這事的,影響很大。人在極端悲愁的時候,鬚髮白的快,但是不是一夜之間就鬚髮皆白,也不見得。我分析以伍子胥之胸懷和膽略不至於如此。所以,傳說的成份佔的多。
-
4 # 蘇墨子柒
伍子胥為什麼要對楚平王鞭屍三百?主要是伍子胥的父兄是被楚平王所害,當初伍子胥發誓要為父報仇。不過當伍子胥逃到吳國之後,幫助吳王闔鷺攻破了楚國的首都,可是並沒有活捉到楚平王。不過死要見屍,伍子胥最後找到了楚平王的墳墓,將其屍體拉出,用鞭子打了三百下,不過抽三百下不是件輕鬆的事情,而且這還是抽一個死人,一個僅能看到楚平王臉的屍體,沒有什麼迴應有的只是屍體更爛了。這樣的報仇不是伍子胥想要的,為了想要給父兄報仇,伍子胥拼命打拼。可是現在,楚平王已死,原來預想的一切都沒法實現了。伍子胥在仇恨燃起那一刻殺不了楚平王,而在伍子胥有能力殺楚平王的時候,他心中的仇恨其實已在漸漸消退。
伍子胥一夜白頭確實有歷史記載,不過也有誇大的成分在裡面,主要是為了突出伍子胥在經歷苦難之後,焦慮不安,報仇心切,在遇到東皋公(扁鵲的一位弟子)之後,東皋公好吃好喝照顧他,出於對伍子胥遭遇的同情,東皋公也想幫助他,幫他想辦法,可是時間一天天過去,沒有什麼結果,讓他繼續等待。就這樣伍子胥每天想啊想,心裡急躁,無法入眠,最後一夜之間白了頭。
-
5 # 七月流火140400643
伍子胥為什麼要對楚平王鞭屍三百?原因很簡單,因為楚平王殺了他的父親和哥哥。他要為父兄報仇。
伍子胥的故事,《史記伍子胥列傳》有載。下面大概說一下。
伍家的祖先叫武舉,在楚莊王時期,就以直諫事君聞名。後代都為楚國大臣。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同樣是楚國的大臣。當時楚國的國王是楚平王,其太子名建。武奢是太子太傅,費無忌是太子少傅,二人都是太子的屬官。可是武奢對太子建很忠誠,費無忌對太子並不是一心一意。
當時,太子到了結婚的年齡,楚平王便向秦國為太子求親,派出的求親使者,就是費無忌。結親的事很自然的辦成了。因為秦國的女孩長的很漂亮,費無忌便動起了歪心事,以美女討好楚平王。迎親的隊伍,而在路上,他便飛馬回報楚平王說:秦國的女孩非常漂亮,大王可以自取,太子那兒,再重新給他娶個媳婦就行了。
楚平王一聽,這主意不錯,也就照辦了。秦女來了之後,果然漂亮。楚平王十分喜歡,沒多久,就生下了個兒子,取名“軫”。
費無忌本來是太子建的屬官,因為討好平王,離開太子,跟了平王。因為太子是未來的國君,自己得罪了太子,未免心裡害怕,萬一有一天楚平王死了,太子繼位,豈不要殺了自己嗎?於是,他就開始向楚平王進讒言,迫害太子。誣陷太子因為秦女之事,心懷怨恨,想要造反。楚平王因為自己做了虧心事,也疑心太子。於是,便招太子太傅伍奢考問。伍奢知道是費無忌說了壞話,勸平王說:“大王不能因為外人的讒言而疏遠自己的親骨肉。”但楚平王最終還是相信了費無忌,而決定對太子動手。做為太子太傅的伍奢便成了首先要除掉的物件。
要除掉伍奢,他的兩個兒子伍員(子胥)和伍尚也要一起除掉。於是,楚平王把伍奢抓了起來,再派人去召伍員與伍尚,告訴他們,如果他們不回來,就殺掉他們的父親。使者見到伍氏兄弟之後,伍尚便要立即回去,伍子胥說,如果我們回去,楚王也不會放了父親,只能是父子一起死掉。這樣,仇也報不了了。不如逃到其它國家,借兵回來,為父親報仇。
伍尚沒聽伍子胥的話,他說:“我也知道回去必死無疑,可是父親有難了,做為兒子的怎麼忍心自己逃走。明知是死,也要回去陪父親一起死。報仇的事就交給兄弟你去辦了。”於是,伍尚被使者抓了起來。當使者要抓伍子胥的時候。他持械反抗,使者不敢靠近。伍子胥逃了出去。他的父親與哥哥被楚平王殺害。楚平生又派人去殺太子建。派出的人不忍心這樣幹,提前派人給太子建報信,太子也逃走了。
伍子胥逃出之後歷經磨難,最後到了吳國,受到吳國公子光的賞識。伍子胥幫助公子光刺殺吳王僚,使得公子光坐上王位,成為吳王闔廬。伍子胥自己也成為吳國重臣大將。後來,伍子胥帶吳國兵將大敗楚國,佔領楚國都城,這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他當初與秦女所生的公子軫繼位當了楚王,是為楚昭王。
楚國被伍子胥打破之後,楚昭王逃走了,楚平王已經去世了。伍子胥雖然滅了楚國,仇人卻沒見到,心中的一口惡氣始終無法出來,於是,便把已經死去的楚平王從墳中挖了出來,鞭屍三百,為自己的父兄報了仇。
楚國被滅之後,大臣申包胥跑到秦國去搬救兵。畢竟楚昭王與秦國是有血緣關係的。開始秦國不答應,申包胥在秦庭之外,哭了七天七夜,秦國終於出兵。幫助楚國復國。
關於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的故事,是後人編的。並不是歷史事實。做為文學形象,人們相信他是真的也是正常的。《史記》中的伍子胥與京劇《文昭關》中伍子胥是有很大不同的。比較起來,肯定是《史記》中的形象更真實。京劇中的形象為什麼為與正史有較在差別,是因為後世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形象,都是按儒家的道德標準進行改造了。
伍子胥肯定是英雄人物。但他卻不是儒家人物,他的行為,也未必符合儒家道德。比如他做為楚國的臣子,帶兵滅了自己原來的國家,這在儒家看來肯定是不忠的,父親有難,自己跑了,也不能算是孝。所以,京劇中的情節和歷史是不一樣的。許多情節的改造,就是讓他儘量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一夜白頭,也是這種改造的結果,是藝術的誇張,並非真實的歷史。
回覆列表
這提問 好象有春秋熱的感覺了,就不回答了 略讀春秋者,應該都熟知的 。華人只要稍微讀些書,甚至一字不識之人 有些年紀者 許多人有口能背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