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石齋
-
2 # 老漁破船
記得上小學時就讀過的課文,說的是楚國大夫,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為了紀念詩人,後人們把“端午”這天定為紀念屈原的日子,我記得很清楚,老師是用講故事的形式為我們講述這段課文的,說後人們為了防止水中動物傷害到屈原的遺體,就在每年五月初五這天用蘆葦葉或蒲葉包的米質食品投入汨羅江中,原意是把水中動物餵飽,使其不能去侵害屈原的遺體,天長日久的傳承下來形成了如今祭天,祭水的民間活動。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這天,我們家還在南方,家家的大人們都是包傳統的粽子,然後在蒸煮粽子的鍋裡一起煮一些雞蛋和鹹鴨蛋,一般這一天上學的孩子們書包裡都裝有煮熟的雞蛋。後來到了西北。西北的生活應該是北方的習慣,但端午這天也是吃粽子和雞蛋,這時候我知道了曆法日子還有公曆農曆(陰曆陽曆)之分。再後來我調回了膠東,與外地不同的是,每到端午這天我們這裡都是吃餃子,一直到最近這幾年這裡也開始吃粽子了,略有區別的是端午這天早上吃粽子,中午炒幾個菜,晚上包餃子,剩下的應該都一樣吧。祝路過的朋友們小長假安康
-
3 # 青鳥生活館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午節由來關於端午節,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
一、划龍舟。划龍舟呢,有一個傳說呢是因為屈原當時投江殉國。然後將士們都去營救屈原,划著龍舟去營救他。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划龍舟被一直流傳下來到今天。這項運動呢,現在也被納入了運動專案中。
二、包香包。香包現在來看基本上都是別人製作我們看見有人賣,但是在之前的時候都是自己製作的,每到端午節有的家人就會自己做一些香包給孩子戴在身上,寓意是祝福的意思。香包中一般會有一些香料和中草藥配置的,配出來之後的味道是非常清香而且還能夠防蚊驅蟲防病。所以在之前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給孩子佩戴香包。
三、門上掛艾葉。城市裡可能見的不多,但是在農村的話每到過端午,你可以圍著村子看,基本上每家每戶的門上都有艾葉掛著,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也是有寓意的。艾葉其實是招福的,掛在門上其實也是為了能夠得到好的祝福。不過根據每個地方的民風不一,所以可能習俗也不一樣。
四、端午食粽不過端午節最重要的還是吃粽子,到這個時候包粽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用糯米和蜜棗。在北方呢,大多數是吃甜粽子。但是南方很多地區是吃肉粽子的。表示很多北方人是吃不慣的。他們覺得粽子就是甜的,為什麼會有肉粽子呢。這個我一直也不知道,有知道的人可以評論一下給我們知道知道。
青鳥君個人覺得,為弘揚傳統文化,國家應該大力推廣端午民俗活動,比如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端午食粽、放紙鳶、草藥水、拴五色絲線、打午時水等,以此慶祝傳統端午佳節的到來。
-
4 # 魏榆心語
端午節是紀念楚國三莒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亡,時人感懷屈原而在江中駕龍舟只為打撈屈原遺體,因江中浪大打撈無果,百姓的懷念屈原為國為民的情懷,怕魚蝦傷害他的遺體而做好竹筒米飯拋灑江中以餵魚蝦,因打撈好久也沒有結果,準備的竹筒米發餿了別有一番香味,可以食用。所以就在每年的屈原投江日賽龍舟,吃棕子以紀念屈原,進而全國都仰慕屈原精神而同祭。
端午節現為世界華人都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老家這邊每年五月端午,母親早幾天就泡江米買棕葉和紅棗準備包棕子,還用棕葉鋪案板上壓涼糕。也給孩子們用五色線編手繩,
用以避邪祈福,希望孩子們一年平安健康!
各地風俗不盡相同,但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傳承千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一直傳承下去。
回覆列表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曆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之日,故將五月初五稱之為"端午節"。端午節亦有"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稱謂,只因與各地風俗習慣相融和後的稱謂而不同罷了。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各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竟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汩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包粽子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將“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我們老家也有過“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上班族都要放假一天。一般家庭在端午節來的前兩天就有所準備。比如包棕子,就要提前準備棕葉、紅豆、糯米、臘肉、花椒粉、棕絲等材料,這些年,小區興起了集中包粽子的熱鬧場面;有條件的家庭要提前至少10天包鹹鴨蛋,首先要準備10個以上的綠殼鮮鴨蛋,用清水洗乾淨,涼幹後用酒浸溼,在裹上鹽巴,用土罐子或塑膠袋封死,待端午節取出,在鍋里加水煮熟即可食用;現在還有走親戚的傳統習慣。端午節當天要帶上禮物,走親訪友,互致問候,把酒言歡;為了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大人們都要在端午節前準備一些草藥,比如菁蒿、陳艾等“百草",端午節當天用一口大鍋熬成草藥湯,給孩子洗澡,說是防“百病";端午節前,老人們戴上老花鏡,用五顏六色的花布,連成“心型、動物型"的袋子,裝上雄黃粉,封口後繫上二根長繩,端午節掛在孩子和大人身上,說是有益健康,還說可以避瘟神;端午節當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喝雄黃酒,沾雄黃酒擦在額頭、鼻子、臉上,說是可以避邪,大人們還用陳艾沾雄黃酒灑在房子的各個角落,說是防蛇,有的家庭還要在大門兩邊掛上陳艾,也是為了避邪之意。
總之,端午節很多習俗被世代傳承下來了,但是,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而有一些生活習慣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