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窗花幽禁落霞

    上課前,認真備課,想著那些內容可以透過遊戲的形式展現出來。

    接著就是仔細思考遊戲的各個細節了,最好是讓小組四個人都有機會表現的遊戲。

    比如《和氏璧》這篇課文,就可以安排四到五人表演:藺相如、秦王、馬兒、僕人,告訴他們,馬兒要叫出聲,一邊跑一邊叫,這樣的效果槓槓的,學生們會非常高興,氣氛也會很活躍,再配上藺相如和秦王的精彩對話,課堂效果非常棒!

    可以安排以組為單位,小組之間比賽,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當然,平時上課老師自己也要放得開,肢體,語言等可以幽默點,讓學生喜歡你的課,你自己也會上得很開心。

    當然,要注意一點,課堂就那麼幾分鐘,你安排的遊戲越精彩,時間就會佔得多,知識點你就會少講甚至漏講,所以老教師都會選擇中規中矩地講課,新教師初生牛犢不怕虎,往往課堂很精彩,但很多知識點會被忽略掉。

    有的新教師教出來的班級成績很好,不是因為他上課上得多好,而是他跟學生年齡差距不大,學生們喜歡他,愛屋及烏,所以認真學習他的課,成績自然就好了。

  • 2 # 一墨空心字35498212

    小學二年級的簡短的課文教學,單純的字詞教學,這樣的語文課堂相當地枯燥乏味,有時候,你在臺上講得口乾舌燥,嗓子嘶啞,學生在下面玩自己的,有的講小話,有的玩小動作,有的乾脆眼望窗子外,注意力一點兒都不集中。這也不能怪學生,試想想,他們都只是七八歲的小不點,能坐在座位上這麼久都算不錯了,這樣的語文課根本就不能吸引他們。但是,一到上音樂課或美術課,個個精神百倍,興致極高。我想,是不是能把音樂和美術等帶到語文課堂上去?我試了試,效果還真不錯。在課堂上我儘量給學生創造機會唱,表演,這樣,生性活潑好動的孩子們個個都能參入到我的教學中間來,我充分抓住學生的心理,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學知識。我想這也許就是寓教於樂吧。

    一 、用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聯想,並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象,思索,潛移化地發展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新增些音樂,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不僅能調節課堂氣氛,給人輕鬆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教學《趕海》這一課,在朗讀第一段及最後一段的歌詞部分時,讓學生改讀為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情緒高漲,課堂效果自然很棒。

    二、用表演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交流,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對小學生來講,如果能採用一種調動其積極性教學方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愛動,有一種先天的表演慾望,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學《雪兒》這一課的最後兩段的時候,有意識的把"我"對雪兒的呵護,雪兒終於可以展翅飛翔時的樣子等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課文的真諦。課後,同學們還不停的將課堂上學到的動作表演來表演去。可見,課堂的內容已以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靈。孩子們上課更有興趣了。

  • 3 # 使用者春風化雨

    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更精彩?必須做到十忌:

    一忌導語蒼白。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一樣,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上課亦如此,第一錘就敲在學生心上,像磁鐵般把學生吸收住,誘發情感,激發興趣,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產生“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二忌缺乏情感。情感是教學中的“高速公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以情動人,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親切的話語,生動的講述,信任的目光,飽滿的情懷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相應的情緒體驗,讓學生感到上課是一種精神享受。

    三忌忽視身教。俗話說:“身教勝於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教師要用自己的模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學生。

    四忌目中無人。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過程。如果無視學生聽課表情這張“晴雨表”,不注意教與學、講與練、聽與思、讀與寫、難與易的調整、搭配,一律“按既定方針辦(教案)”,教者口若懸河,一講到底,聽者疲於應付,昏昏欲睡。這樣,勢必陷入事倍功半的泥坑。

    五忌節奏失控。上課總是一種板眼,一種音調,一種速度,篇篇這樣,課課如此,單調乏味,這樣的節奏猶如一首“催眠曲”,使學生滋生厭學情緒。如何做到課堂教學節奏張弛有度?我認為,一是要注意教學內容節奏的控制。在分析重點、難點、疑點內容時,教學節奏要緩慢些;在學習次要內容、易懂內容時,教學節奏要緊湊些;在進行長文短教,短文深教時,教學節奏要鬆弛些。二是要注意教學語言節奏的控制。以高聲強調重點,低聲引起肅靜,平緩觸發回憶,深沉產生共鳴,突然中斷以示某些學生聽課走神。

    六忌板書紊亂。板書是“微型教案”,是課堂教學的“整合塊”,是展示課文內容的“螢幕”,是教師教學的“導遊圖”,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是教師課堂語言的又一表現形式,是課堂教學中一項不可少的操作過程。板書要力求工整、美觀,有條不紊,重點突出,一目瞭然。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鞏固、記憶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還能進行審美教育,給學生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反之,板書“滿天星”,主次不分清,似開雜貨鋪,猶如霧中花,怎能體現知識的內在聯絡?怎能造成形象的直觀性?怎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七忌面面俱到。語文課常見的病症是漫無邊際的講解,包羅永珍的灌輸,生怕漏掉一點未講到。講一篇課文,貪多求全,從思想內容到寫作技巧,從字詞句篇到語修邏文,鬍子眉毛一起抓,不分青紅皂白,什麼都講一下。結果課上得模模糊糊,學生學得稀裡糊塗,南轅而北轍。

    八忌生搬硬套。在語文教學的百花園中,各家各派的教改經驗和教學模式爭奇鬥豔,各有千秋,語文教師恰到好處地借鑑會使自己的教學如虎添翼。然而,有的教師不針對班級特點,學生情況,一味“拿來”,生吞活剝,則成為東施效顰。

    九忌幽默無度。沒有幽默、笑聲的課堂,是呆板、沉悶的課堂。語文課堂上運用幽默不僅可以增加趣味性和生動性,而且能讓學生在微笑申學習知識,受到啟迪,獲得精神上的快感。然而,脫離主題,挖空心思製造笑料,則適得其反。例如一個教師當後進生答非所問時,:竟揶揄道:“親愛的飯桶,你何時變得聰明!”某個教師在課堂上對考試屢掛“紅燈”的一個學生信口說:“要是下次語文考試成績再不及格,就只好用屁股見人了。”教師把這種低階、庸俗、嘲弄學生的所謂幽默帶進課堂,雖然逗得滿堂大笑,卻在無形中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十忌包辦代替。講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教給學生閱讀各類文章的方法,指點學生從一些範文中探求事理,探求立意謀篇規律的門徑,讓學生在知識的江河中,真正學會游泳的本領。目前,仍有不少教師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被填的鴨子”,拿現成的知識一味地“灌”,一個勁地“填”,本來可以讓學生去做或指導學生去完成的事,全由教師“承包”了。這種“滿堂灌”、“填鴨式”的教法,與今天新課改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式語言具有哪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