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鵬說國學

    最大的問題:

    魏國的皇帝壽命太短,這是最大的問題,

    皇位的更替是一個國家最虛弱的時候!很有可能就出現政治災難!

    曹丕登基後青州兵叛亂,曹彰來奪權等等!陳群上了九品官人法!作為篡漢的曹丕,要好好穩定國內政局!一不小心就可能會陰溝裡翻船!

    而且曹丕幹了六年皇帝就死掉了!他的兒子曹睿也不錯,但是跟曹丕相比差遠了!他也是個短命鬼,二十多歲就死掉了!

    後面的都是兒童皇帝,國內不穩啊!曹爽這個顧命大臣就是個草包!一個想做富家翁的掌權者!最後才被司馬懿幹掉!

    看看蜀漢,劉禪也是幹了四十多年,國內政局穩定啊!

    再看看東吳,孫權也是活到了七十歲左右,政局穩定!

    其次就是人才的問題

    政局就決定了人才被不被重用!曹睿時還好,但是除了司馬懿,魏國的人才都死的差不多了,老的老,死的死!郭嘉死的很早就不說了!荀彧死了!賈詡不說話!許攸死了!荀攸寫書的!還有程煜,這時候年紀也不小了,離死不遠了!人才凋零!

    將軍也都死的差不多了,有記載的也就是隻有曹真了!還有個曹彰!

    看看蜀漢,政局穩定,有諸葛亮這個大神啊!後來的費禕等守成也說的過去!

    東吳,也是政局穩定,有陸遜這個大都督,一直活到了七十多歲,有他在,怕啥!孫權也是一直沒死!

    這就造成了魏國的守勢!

    在司馬懿上任後,司馬師司馬昭用鍾會,鄧艾,杜預等人才,也是不錯的!司馬懿之前的曹爽除了享受哪裡會用人呢?皇帝是個孩子,啥都不懂!

  • 2 # 新媒體運營入門

    這個問題問得好,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疑惑!那我們今天就談一談為何強盛的曹魏一直在防守?其實不是不想打,而是不能打!

    首先,蜀地山川居多,易守難攻。東吳佔據長江防線,而曹軍大多都是旱鴨子,也不好打!曹丕曾經不聽賈詡計策攻打東吳,結果殘敗而歸!再加當時陳群改革,曹丕為了穩固自己地位,利用士族打壓宗親,不適合出兵!等局勢穩定,曹丕卻去世了。

    曹睿繼位後,又忙著平定遼東公孫度。再加上曹真等大將一個接一個去世,甚至到最後曹睿託孤無人。曹睿去世很早,曹芳年幼,而大將軍曹爽說白了就是個傻子,能防守住東吳和蜀漢的進攻就已經不錯了,更別談出兵了。

    司馬懿掌權後,整個士族都聽從司馬家號令!這時魏國國富民安,上下意志統一,司馬家開始攻打東吳和蜀漢!

    司馬昭最終滅了東吳和蜀漢,曹魏四代基業,最終為司馬家做了嫁衣。司馬炎建立西晉,三國歸晉!

  • 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三國時期的魏國,兵力強盛,尤其到了後期,國力優勢非常明顯。

    可是,直到下決心滅蜀,魏國發起的大規模的進攻戰都屈指可數。

    即使是最後下定決心伐蜀,也是遭到了大多數朝臣,甚至鄧艾的反對,最後是司馬昭力排眾議,才發動滅蜀戰爭的。

    同樣的,在西晉建立後,決意伐吳時,西晉已經佔據絕對優勢了,西晉君臣還強調,要趁著孫皓在位趕緊滅吳,東吳換了老闆就不一定打得過了!

    這是為何呢?因為司馬家輸不起!

    魏國內部政局不穩

    這種不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司馬家的地位不穩。

    與一刀一槍拿下北方的曹操不同,司馬家的事業,是直接在中央政府政變獲得的。

    司馬家獲取魏國實際控制權後,各地的實力派態度非常微妙。

    淮南戰區就不必說了,淮南三叛此起彼伏,牽制了當時司馬家主要的軍事力量。

    其他地區的實力派,尤其是防禦北方的幽、青等地的軍事實力派,尤其需要好好處理。

    總之,已經反叛的要堅決鎮壓,還沒有反叛的要防備,這要耗費巨大的經歷和資源。

    其二,司馬家的領袖更換太快,司馬昭早期威信不足,不便輕易委以他人重兵。

    司馬懿在掌權不久後就去世了。司馬師接班也沒有多久就去世了。

    在很短的時間內,權臣司馬家更換了三代掌門人。

    透過政變上臺的權臣司馬家,要想持續獲得士族的支援,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籠絡人心上,徵發兵馬、糧草,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發起大規模攻勢,不符合士族利益。

    這使得司馬昭的地位非常微妙。畢竟,司馬家是權臣,不是天子,他的地位依然依賴他本人和司馬家的權威以及士族的支援,沒有繼承製度的保障。即使是“晉公”這樣有法定繼承權的爵位,都是在司馬昭時期獲得的。

    可是,個人威信也好,士族的支援也好,都是不穩定的。一旦有人獲得機會,就可以挑戰你的威信,爭取士族的支援。

    這點,我們從滅蜀之戰就能看得很清楚!

    滅蜀戰爭時,儘管司馬昭對於主將人選以及相關防備做了精心射擊,依然險些釀成新的叛亂。鍾會盤踞蜀地後,馬上就策劃造反!

    鍾會是司馬昭的親信。

    這樣的人,委以重兵都有這樣的風險,何況是其他人呢?

    權臣的地位一直十分尷尬,強人一旦獲得資本,就可以名正言順挑戰司馬家的地位天然軍事格局已經形成,不容易打破

    三國鼎立,建立在天然的分界線上。

    水軍技術的成熟,使得長江成為一道天然的分界線。此後的一千多年間,南北對峙的局面多次形成,“天以此江以限南北”,成為北方統治者深深的感嘆。

    山地戰技術的成熟,使得蜀中地區在此後,成為割據的重要基地。“天下未亂蜀未亂,天下已治蜀未治”,成為世人對蜀中割據的無奈。

    我們觀歷代北朝平定蜀吳之地,看的不是北方有多強大,而是南方自己犯二不犯二。

    此時的魏軍,在專業的山地軍、水軍方面並沒有優勢。

    實際上,若非蜀漢自己內亂,姜維避禍沓中,魏國還真未必能獲取伐蜀勝利。

    東吳就更不必說了,魏武帝、魏文帝、魏明帝,祖孫三代都在伐吳戰爭中吃過癟。名將陸抗的西陵之戰,也表現出不亞其父的才具。要去討伐他,得思量思量了。

    252年,丁奉雪中奮兵,打敗魏軍。此時的東吳北伐就不要想了,自守尚有餘。

    所以,要打破這個天然的格局,除了做好自己,還得等對手犯二!

    這兩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一個死結:

    司馬家的地位不穩固,一旦發動大量資源發起大規模進攻失敗(或無功),會嚴重影響其在魏國的權威和地位。

    而蜀和吳,都擁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大舉討伐,還真的很難保證不吃癟!

    這就是當時司馬家(魏國)不敢大舉發動進攻的原因。

    後主君臣的積極配合,幫司馬昭解開了煩惱。

    不過,司馬家的死結很快就被蜀漢君臣解開了。姜維更改漢中防禦後又避禍沓中,給了司馬昭很好的機會。當時,是否能滅蜀不敢說,但是,奪取漢中,是有極大把握的。

    正是司馬昭在滅蜀戰爭中建立的威信,使得司馬家有了足夠的資本取代魏國,討滅吳國,終結了三國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自己留心觀察發現母親真的老了,不是自己心裡以前那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