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泰和道安
-
2 # 小竹驛站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司馬遷的態度。
首先是資料的來源,最權威的是《尚書》《宰予問五帝德》《帝系姓》,但資料不全。所以要以“百家言”、“他說”進行補充。在此基礎上,司馬遷又走遍“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以當地老者之言作為印證。顯然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傳說的成分,太史公對此也不諱言。
然後是資訊的甄別。司馬遷認為“百家言”中有“文不雅馴”的問題,所以在成書時選擇了他認為“言尤雅者”,也就是比較雅正的資料。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不保證正確性,但至少不瞎JB扯的那種。
這在五帝本紀中確實有非常好的體現。在這樣描寫上古時期的作品中,沒有出現怪力亂神的描寫。黃帝沒有神力,頂多是“教熊羆貔貅貙虎”,也就是馴服百獸作戰。蚩尤並非面如牛首,背生雙翅,只是暴虐而已。大禹也不是從鯀的肚子裡蹦出來的。全篇特別唯物,沒有宣揚鬼神,沒有神化或妖魔化上古歷史人物。
管中窺豹,可見《史記》對史前史的大略態度。
-
3 # 秦老師兒講故事兒
我試著回答一下:
1.家學淵源。司馬遷家自唐虞的傳說時期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
2.讀萬卷書。10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獲益不淺。
3.行萬里路。司馬遷從20歲開始的全國漫遊,他親自採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
4.巫史不分。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職務起初也是宗教性的。隨著商周之際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視,史官發展了人事方面的職能,並從原始宗教中脫離出來,成為新興文化的代表。
5.十多年前讀研究生時,選修過一門課,當時找資料,發現司馬遷信奉的是道家的黃老思想,世界觀影響價值觀,“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 的史記有些傳說色彩不足為奇。而從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漢書》開始都是遵循儒家的價值觀的。
6.多說一些,漢初黃老思想相當流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價值理念與漢武帝不同的司馬遷被漢武帝折辱是否僅因為“李陵事件”,我一直隱約覺得還有其他原因。
7.可參看《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等文章。
-
4 # 陳柏言kevin
在古文明時期,三墳五典、河圖洛書、周易諸子百家、秦,都是思想精華,太史公繼往聖絕學,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傳說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文化內容,《山海經》就是其一,啟迪炎黃子孫千年不絕也
-
5 # 朱八戒CC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史記》是中國史學界一座巍峨的豐碑,魯迅稱讚《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被譽為中國史學之父。
司馬遷出生在世代為官的書香門第,父親司馬談是太史令,掌管朝中史料典籍,並願望修訂一部自黃帝時代至西漢近三千年的歷史專著。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受父親的影響,他對歷史上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歷史人物,朝代的變更,社會的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那些名目繁多的歷史典藉,是他後來寫《史記》重要的資料來源,也為他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遷後來全國各他的遊歷,在民問收集了許多的歷史資料,把他所聽到的許多民間傳說都一一記錄下來。他前往各個古蹟現場走訪察看,瞭解當地的民情民意,開闊了眼界,又彌補了史書上許多存在的不足。
司馬遷的父親臨終前,拉著他的手要他在當上太史令之後,編寫一部系統而又全面的史料書籍,以實現自己沒有完成的願望。司馬遷悲痛萬分,跪在床前,含淚答應。
司馬遷當上太史令之後,著手整理資料,按時間的順序進行編排。這是一項重大而又繁鎖複雜的工程。做起來令人孤獨寂寞,苦燥無味。需要細緻入微,恆心毅力。
那些歷史人物是巜史記》的重要組成部份。他們一生的波瀾壯闊,忍辱負重,九死一生,他們輝煌的業績以及對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司馬遷都進行了詳細的敘述。他首開傳記文學的先河,將那些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載入史籍,彪炳千秋。
正當司馬遷的《史記》按照他的計劃正常寫作之中,一場巨大的災難降臨在他的頭上。李陵事件他出於正義之心諫言,令漢武帝勃然大怒,把他打入死牢,接受宮刑。為了沒有完成的《史記》,他選擇堅強地活著,忍受巨大的奇恥大辱,繼續為完成《史記》這一歷史史命而奮筆疾書。
司馬遷從二十多歲開始著手準備資料,到出獄後的八年才得以完成巜史記》,傾盡畢生的精力和心血,這一年他年近花甲。三十多年的苦難人生,淒涼落魄,我們難以想象,我們只知道正是他那偉大的人生經歷,才有他偉大的作品傳世於千秋萬代。
大多數的歷史人物都有著相同的經歷,勵志前行,奮力拼搏,歷經磨難,百折不撓。
-
6 # 南方鵬
《史記》受到歷代推崇並非空穴來風,唐朝張守節在《史記正義序》中說到司馬遷的生平和寫史記採納的材料“耕牧河山之陽,南遊江、淮,講學齊、魯之郡,紹太史繼春秋,括文魯史,而包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而摭楚漢春秋,貫紬經傳,旁搜史子,上起軒轅,下既天漢”。唐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序》也寫道,司馬遷寫史記,是家學淵源和博採眾長而成“史記者,漢太史司馬遷父子之所述也。遷自以承五百之運、繼春秋而纂是史。其裹貶核實,頗亞於丘明之書。於是上始軒轅,下訖天漢”。由此可知,司馬遷寫史記是有所本、有所憑,並非拍腦袋而來。
其實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也對史料的彙集進行一些說明,比如說司馬遷二十歲就南遊江淮,到江東會稽,探尋大禹的居住地。又遊覽到湖南一帶,楚漢之爭的彭城等地,也都親自去過,訪問當地瞭解實情。這些做法,已與後世新聞工作者的和警方破案人員的實地調查研究相當接近了,透過這些努力,寫出來的歷史,可信度本就不低,而一些缺陷,或是年代久遠等原因使然,並非主觀故意為之。
-
7 # 嘉哥64
根據史記司馬遷自序說他是五帝時累世司掌記錄天地之事的重黎後人,他老爸贊同易經講的天下人目標一至而謀慮眾多,最終相同而所經歷殊路同歸,講最直白話就是人類所有生活方式理論都有存在價值,適者生存吧了!總之各有道理適合各種人活命!
遷老爹要求兒子繼承自己遺業!以史為鑑教化國家民眾所有人,司馬遷寫了一百三十篇從五帝到漢武帝列傳記錄,以史為鑑教化華人,他這個家族千年傳承,等於靈魂遺傳,都幾可怕驚悚的,史記不是司馬遷一個人功勞,是家族乃至華人靈魂文化一代傳一代共享的!
觀眾們記住以史為鑑!殊途同歸!這兩個要點!
回覆列表
盤古之後,三皇五帝;
口口相傳,至於圖文。
是以古史,皆為傳說;
空穴來風,必有所原。
猶抱琵琶,而半遮面;
若有智慧,可揭蓋頭。
中華文化,君子之學;
若有智慧,孺子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