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手紫砂
-
2 # 紫砂壺韻
其實在說到原礦朱泥,很多的壺友朋友們,談論的最多的都是,朱泥需要這樣那樣的“褶皺”。其實這裡面是存在一個誤區的。就是說並非所有的朱泥都是有“褶皺”的,壺友朋友們,千萬不要被類似“無朱不皺”這樣的偽命題所困住。
那麼類似“十朱九皺”這樣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早期的原礦朱泥壺和現在的朱泥壺是不一樣的。這裡所說的不一樣,並不是說早期的泥料要優於現在的泥料,其實不管早期的原礦朱泥還是現在的原礦朱泥,其根本屬性都是相同的。那不一樣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工藝、對於泥性的掌握,以及燒製環境。早期的朱泥壺,由於工藝和燒製環境的不理想,且對於泥性難以掌握,導致早期的朱泥壺,出現收縮率大,成品率非常低的現象,不僅沒有大品,小品都是十分難得。朱泥壺,由於泥性難以掌握且朱泥收縮率又高,導致壺體會有類似“褶皺”的紋路出現,這就是流傳以久的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也成為了人們判定是否為“朱泥壺”的一個主要因素。但是,以現在的朱泥工藝和燒製環境而言,像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是不成立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朱泥礦料和現在的工藝以及燒製環境。
我們先來看一下朱泥礦料,是如何影響“褶皺”產生的。說到原礦朱泥大家都知道,朱泥偏泥性,收縮率高,所以導致朱泥產生褶皺,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朱泥偏泥性、收縮率高,從而朱泥壺,產生褶皺,其實只說對一半。壺友朋友需要注意重點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朱泥都是偏泥性的,有一部分朱泥礦是偏巖性的。所以說,有一部分原礦朱泥製作出來的紫砂壺,其實是很少有褶皺的。加之現在的工藝和燒製環境,是要優於早期的工藝和燒製環境的,因為紫砂工藝和窯燒製度,以及人們對於泥性的掌握,在經過長時間的一個沉澱、進化和改良等等,已經可以說是十分的完善了。所以說對於原礦朱泥壺的製作和燒製,已經可以說是相對性的熟練和熟悉的運用了,為什麼對於朱泥而言,只能說相對性的熟練和熟悉了呢?因為還是有很多東西是人力所不能及的,無法做到百分百的肯定。綜合上訴觀點:在這種環境下做出來的朱泥壺,根據泥料特性的不同,以及結合現在的煉製工藝、對於泥性的掌握和窯燒環境的穩定性,朱泥壺“褶皺”的形成程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朱泥褶皺的產生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的產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所謂的朱泥褶皺
上文提及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是不成了的,原因有二。我們繼續來看第二點,上文我們講解了,原礦朱泥“褶皺”產生的一些因素。那麼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非原礦朱泥的“褶皺”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是非原礦朱泥呢?非原礦朱泥一共有兩種,一種是:透過新增化料製作而成的所謂朱泥,其褶皺感也是透過作假製作而成,關於化料,這裡就不做講解了,感興趣的朋友請翻閱一下我之前的文章,都有詳細講解。這裡我們重點講解一下第二種:衝漿朱泥。什麼是衝漿朱泥呢?衝漿朱泥就是:選用外山泥料,製作成泥片,然後經過低溫燒製之後,再研磨成細粉,然後再衝入百目以上的泥漿,這樣的泥料就是“衝漿朱泥”。那麼這裡面有一個重點需要壺友朋友們注意,那就是:衝漿朱泥,是經過低溫燒製以後,研磨成粉。也就是說這種朱泥的粉末,是已經入窯燒製過的,燒過的泥料,製作成壺之後是沒有收縮的。那麼這些燒過的粉末,衝入百目以上的泥漿,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增加“所謂的褶皺”,這種熟料加入泥漿製作而成的朱泥料子,製作成壺以後,放到窯裡去燒,出現的效果就是:熟料本身沒有收縮,依靠泥漿收縮,形成所謂的“褶皺感”。冒充原礦朱泥,假冒收縮率高的現象,進行售賣。這種泥料製作而成的紫砂壺,毫無透氣性和利茶性可言,其實已經偏離了紫砂的本質,更不能夠稱之為紫砂壺。所以說類似“十朱九皺”的說法,其實就現在而言,已經不能成立了。
-
3 # 宜興初心紫砂
常言道 無皺不朱 其實不是絕對的 只是適用於絕大部分朱泥
朱泥是紫砂紅泥中的精品 含鐵量極高 因此結晶度比紫砂紅泥高很多 收縮率極大 製做紫砂壺的難度較高 但成品出來之後 水色光潤誘人 易於泡養 因此深得壺人的喜愛
朱泥之所以會出現褶皺 是因為泥性軟嫩 在燒製過程中收縮比例大 因此常出現縱向的皺紋 皺是泥料嫩的表現 但泥料不僅僅只有嫩料 還有老料子 一些老朱泥燒製而成的紫砂壺 卻不會出現較為誇張的皺皮現象 只是這些泥料日益減少 不為多見罷了
順帶一提 最好的朱泥當屬趙莊小煤窯一代 並非黃龍山原礦區
-
4 # 資料93744937
紫砂壺被不良商家玩壞了,都說十朱九皺,是指朱泥因收縮比大而使壺起皺,這個道理成立嗎?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朱泥壺的壺身起皺但壺流和壺把是不起皺的,這就奇怪了難道壺流和壺把收縮比與壺身不一樣麼?有些人又說是因為壺流和把是搓捏而成沒有經過拍打和蓖子,那麼朱泥方壺就不應該起皺了?這些說法都是矛盾的而且不能讓人信服的。那麼正解是什麼呢?歡迎大家發表意見。
-
5 # 莊莊紫砂a
朱泥壺成品率相對其他泥料的壺要低,因而有‘無朱不皺’、‘無皺不朱’的說法。以下幾點仍需客觀分析:
①首先,要清楚:無朱不皺的說法,並不是完全絕對的。有很多朱泥壺是不起皺的,從一些歷史作品看,有皺紋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②在部分權威書籍中寫到:部分黃龍山朱泥,礦料顆粒比含量較大,乾燥及燒成收縮較小,不易起皺,可以製作較大型作品。
④值得一提的是:朱泥成品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其顆粒比含量小,並且乾燥及燒成收縮率比較大,因此容易產生很多意外的毛病,如:皺紋、變形、開裂等。
回覆列表
皺的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朱泥壺,不皺的也有可能是正宗朱泥壺,皺的誇張幾乎百分之百是假朱泥壺,而“無朱不皺”這句話則是錯的。儘管朱泥壺垂直收縮大於橫向收縮,但不能用“無朱不皺”去概括。
“朱泥”的主要特性:
結晶度高,泥的斷面接近瓷質,將壺蓋從壺口提出,可聞鏗鏘之金屬聲,以指彈扣,聲脆,音有共振。泥色如橘,泥料未燒製前是橘黃色,燒成後紅中透著橘黃,用熱水衝淋朱泥壺,立展嬌嫩的鮮紅色,氤氳中有紫光遊浮。泡養包漿後紅色沉穩。收縮率高,成型難,燒造過程中極易變形,從古至今多制小品。含鐵量高,燒成溫度稍高,就會析出鐵質,出現火疵點。
由於朱泥泥性軟嫩,從成型到燒成,收縮率大,大致是在18%至30%的範圍。在如此大的收縮率下,細微的褶皺變會被放大,但是這褶皺也有規律可循:從身桶上肩部這個位置,到壺口位置,原本是一塊泥片圍起來,上下一般粗。
而製作成壺後,壺口相對肩部小很多,只有在肩部這個位置才會隱約出現收縮紋。(可以想象一個裝滿水的塑膠袋,褶皺是如何出現的)。
並且皺紋與朱泥的產地是有直接的關係,一般多為小煤窯的朱泥壺會有皺,因為小煤窯朱泥的收縮比大!
網上很多所謂的皺皮、梨皮,並不是泥料本身的特性,多為透過調砂、衛生紙拓印等實現。
附上店裡兩種不同朱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