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戲說歷史君新世界影視
-
2 # 超帶勁剪輯
古代時期,沒有現在的照明工具,夜晚看書學習的時候,常常點著油燈,燈光昏暗,長時間在這種環境下看書,也是很費眼睛的,加上蔬菜,瓜果沒有現代豐富,缺少維生素也能導致眼睛近視。
古代人們究竟是如何應對眼睛近視呢?早在秦代時期,人們就學會了利用針灸,按摩,來治療近視,這一方法在當時也是熱別時髦,而且還很養生。
到了宋朝的時候,就比秦代要先進不少了,宋朝人們使用的叫作”透鏡“,製作工藝也越來越好,用料也特別講究,材料多為名貴的玉石、水晶製作,當然,這也只是達官顯貴才能用得起的,普通人嘛,當然還得使用放大鏡之類的東西。明朝時期,大量的與外國番邦來往交易,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不僅很好的宣揚了中國文化,也帶來了許多外國商品,這個時候,西洋鏡開始流入中國,並且,在當時很是流行。在朝中做官的官員,幾乎人手一副,而且價格不菲。
-
3 # 學友紫氣東來
什麼時候的讀書人都得近視眼,古時候沒有燈,但刺激眼睛的東西也甚少,要不說是一利一弊那,相信古時近視眼的人也不會少。
-
4 # WILLSON39
有近視的,不過比例很少,即使有也歸為“鼠目寸光”或盲人之列了,所以記載減少。原因主要是:
一、古時候讀書人少,要讀的書也比現在少,而書文的字型又都是毛筆字、刻印字,因此讀的寫的字都比較大,不容易近視。等近視了的時候也基本上不用批文寫字和讀書了。
二、其他容易近視的是繡花、工匠等,等近視的時候也基本上當爺爺、奶奶,帶了徒弟,自己無需親自動手了。更何況除了少部分特種行業(比如小偷)以外,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不了就是聚一聚、喝喝酒、聊聊天;要去哪裡,一般也就是走路、划船、坐轎子,最快也就是騎馬,不會像現在一樣的開飛機、開車、開快艇,因此就是近視一點也不影響什麼,於是也就不自顯其短了,就以“人老了,眼睛也花了”掩飾了。
三、古時候人均壽命都不太長,皇帝的平均年齡都才40歲,老百姓更是因為兵荒馬亂、勞苦疾病而“人生七十古來稀”,沒有電視、電腦、手機等影響視力的東西,所以白內障、青光眼都比近視多,能活到近視的人都少,可能早翹腳了。
回覆列表
第一:最早的關於近視的記錄。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十/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在政府數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不以為異。貴人真自有相也。”《漢語大詞典》以此為最早的例證。
第二:近視同樣給當時的人帶來很多生活的不便。
宋代文瑩《玉壺清話》-卷四記載:“孫漢公……為右司諫,以彈奏竦望,疏議剛鯁。知制誥,掌三班。素近視,每上殿進札子,多宿誦精熟,以合奏牘。忽一日,飄牘委地四散,俯拾零亂倒錯,合奏不同,上頗訝之。俄而倉皇失措,墜笏於地。有司以失儀請劾,上釋而不問。因感恙,抱病乞分務西雒。不允,遣太醫診視,令加針灸。公性稟素剛,對太醫曰:稟父母完膚,自失護養,致生疾疹,反以針艾破之況生死有數,苟攻之不愈,吾豈甘為強死鬼耶?遂不起。”因為近視失態,以至於惶恐染病最後一命嗚呼。
明清時期,近視眼鏡傳到了中國,給視力不好的人提供了一些幫助,但明清官場見上司時不能戴眼鏡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記載一個官吏因近視而慢待了上司:”卻恰好是本省撫臺。這位撫臺,果然是少年科第,果然是上條陳上紅了的,果然是到了山西任上,便盡情張致。第一件說是禁菸,卻自他到任之後,吃鴉片煙的人格外多些。這天忽然高興,出來私行察訪,遇了這王伯述,當面搶白了一頓,好生沒趣!且慢,這句話近乎荒唐,他兩個,一個是上司,一個是下屬,雖不是常常見面,然而回起公事來,見面的時候也不少,難道彼此不認得的麼?誰知王伯述是個大近視的人,除了眼鏡,三尺之外,便僅辨顏色的了。官場的臭規矩,見了上司是不能戴眼鏡的,所以伯述雖見過撫臺,卻是當面不認得。那撫臺卻認得他,故意試試他的,誰知試出了這一大段好議論,心中好生著惱!一心只想參了他的功名,卻尋不出他的短處來,便要吹毛求疵,也無處可求;若是輕輕放過,卻又咽不下這口惡氣,就和他無事生出事來。”
第三:近視眼的人在古代也常被嘲笑。 清代遊戲主人的《笑林廣記》記載了很多此類嘲笑近視眼的笑話。
1、 一近視出門,見街頭牛屎一大堆,認為路人遺下的盒子。隨用雙手去捧,見其爛溼,乃嘆曰:“好個盒子,只可惜漆水未乾。”
2、一近視迷路,見道傍石上棲歇一鴉,疑是人也,遂再三潔之。少頃,鴉飛去,其人曰:“我問你不答應,你的帽子被風吹去了,我也不對你說!”○
3、 一鄉人攜鵝入市,近視見之,以為賣布者,連呼“買布”。鄉人不應,急上前勒住鵝尾,逼而視之。鵝忽撤屎,適噴其面。近視怒曰:“不賣就罷,值得這等發急就噀起人來!”
4、近視者赴宴,對席一鬍子吃火朱柿,即起別主人曰:”路遠告辭。”主曰:“天色甚早。”答雲:“恐天下雨,那邊烏雲接日頭哩。”
5、 近視者拜客,主人留坐待茶。茶果吃完,視茶內鼻影,以為橄欖也,撈摸不已。久之忿極,輒用指撮起,盡力一咬,指破血出。近視乃仔細認之,曰:“啐!我只道是橄欖,卻原來是一個紅棗。”
6、一鄉人挑糞經過,近視喚曰:“拿蝦醬來。”鄉人不知,急挑而走。近視趕上,將手握糞一把,於鼻上聞之,乃罵道:“臭已臭了,什麼奇貨,還要這等行情!”
7、近視者行路,見螞蟻擺陣,疏密成行,疑是一物,因掬而取之。撮之不起,乃嘆息曰:“可惜一條好線,毀爛得蹙蹙斷了。
8、一耗鼠在陰溝內鑽出,近視者倪視良久,曰:“咦!一個穿貂裘的大老官。”鼠見人隨縮入。少刻,又一大龜從洞內扒出,近視曰:“你行穿貂襖的主兒才得進去,又差出個披甲兵兒來了。”
最後一則估計是趙本山所演小品的原型。
第四:古代讀書人的近視眼估計不少。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譏諷類記載:”華人之目多近視,文儒尤多,譽之者謂為伏案功深之證。亦實以案為平面,朝夕俯觀,頭低背傴而有以養成之,非若西人所用之案為斜面,可端坐讀書,目與案之距離為均等也。金奇中亦近視,一日赴宴,座客戴靉靆者十八人,皆當世之號稱第一流而與奇中有同病者也。奇中與十八人皆雅故,酒闌,奇中笑而言曰:‘華人方以無遠慮有近憂為世所詬病,而吾輩且皆近視,僅具咫尺之目光,將若何?’
確切說應該是古代人近視的沒有現在的多,古人不乏近視之人,在古人文獻中多有記載,但近代人與現在人近視應比古人多,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古人以田間勞作為主,晝伏夜出,眼睛有充分的調節機會,而現代人隨電子產品的大量上市與應用,近視的發生率很高。二是古代人對近視的認識不夠,診療水平亦不如現在先進,好多近視者沒有被認識到。三是從進化的角度講,古代人更接近古猿人,而現代人隨著人類的進化,視力逐步退化。四是現代環境汙染對影響,古代人基本上生活在原生態與次生態環境中,汙染少至沒有,而現代環境汙染對眼睛的影響,造成近視的發生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