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說

    諸葛平生唯謹慎,是一位不世出的英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安邦定國,將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時幾乎不犯錯,犯了錯,也會吸取經驗教訓,這是諸葛亮可貴之處。

    然而事必躬親的壞處就是透支了諸葛亮的生命。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就是因為過度操勞。關於題主的假設,首先來看蜀漢與曹魏的國力比拼。

    國家競爭比拼的是國力,是綜合國力的整體比拼。戰爭只是競爭的一方面,而且,戰爭不止靠將士用命,同樣,比拼的是國家綜合實力,比如兵源,糧草,武器等等。 三國中,魏國實力最為雄厚,因為當時的經濟中心仍在北方,曹魏佔據中原。蜀漢只有益州一地,在三國中實力最為弱小。

    蜀漢立國的旗號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因此,北伐成為國策。諸葛亮在世時,頻繁北伐,雖然以臥龍之才在蜀漢與曹魏的對抗中處於上風,但疲弱的國力無法支撐長期戰爭,一旦碰上司馬懿這種有耐心的對手,糧草兵力不支的蜀軍往往只能無奈撤軍。

    再來看對手司馬懿。司馬懿也是一位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厲害人物,他能看清楚諸葛亮的軟肋,糧草不濟,所以跟諸葛亮打起了消耗戰,堅守不出,兩軍對峙,拖垮蜀軍。同時,英雄惺惺相惜,他也最懂諸葛亮,知道他過度操勞,必然不能長久,司馬仲達唯一需要的動作就是耐心等待。

  • 2 # 頭上朗月

    謝邀;不可能;其一,相互牽制;劉備獨佔人和收取西川建立蜀漢;孫仲謀繼父兄基業"碧眼兒坐領江東",曹孟德剪除袁氏集團雄踞北方;它們打造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戰略格局;事實證明,三國之間軍事鬥爭頻繁,但誰也未討得便宜;例如,赤壁之戰,羽翼未豐的劉玄德聯合東吳大破曹軍;濡須一役曹打得孫權落花流水;還有陸遜火燒西蜀連營等,由此不難看出,魏,蜀和吳存在一種制衡的關係;其二,國力下降,這裡指的是蜀漢,其輝煌點為劉備力挫曹軍於漢中並自封"漢中王";其衰敗點是關羽剛愎自用敗走麥城導致殞命,荊襄陷落失去匡扶漢室最重要的戰略支撐,而後劉備起兵伐吳又遭幾乎全軍覆沒的結局;及至諸葛亮六出祁山時蜀漢的實力和鼎盛時期已不可同日而語;單從將領上,"五虎上將"只剩趙雲;這從孔明拜祭馬超墓時所言就能看出,他嘆息說:"數年勞師,精兵強將喪了不少 再不及時進取,將來已無可用的人才了";再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就是明證;其三,精神使然;雖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思想意識就只能從«出師表»裡尋覓答案了;不錯,為酬先帝三顧知遇之恩,匡扶漢室,即便嘔心瀝血,卓著殊勞,也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五丈原也成為臥龍的歸宿;雖然悲愴,但也是事物的一種必然走向,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 3 # 天下會會天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三國時蜀漢諸葛丞相力扶漢室,志清宇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形象,使得每逢國家動盪之秋或偏安之時,總有一些詩人們將諸葛亮形諸筆墨,透過熱切地呼喚英靈來寄寓自己希望當代英豪站出來平定天下的理想。

    但是諸葛丞相五丈原不死,能擊敗司馬懿一統關中甚至天下嗎?不能。

    三國都是主上清明,將士效命,精英薈萃。魏、蜀、吳皆有過人之處,三位明主放在其他朝代都是一統江山的聖賢之君。

    曹操父子治下的魏國和諸葛丞相治下的蜀國都很愛民,但是曹操不欺民,魏國的銅錢始終如一的大,曹操父子皆如此。而諸葛丞相只做到了清廉守正,待民平等。蜀國的銅錢從劉備時期開始就越做越小,到諸葛丞相五丈原時,只有五分之一大。

    為什麼?蜀國常年戰爭,國力衰微,積貧積弱。只好把銅錢越做越小,擱今天叫通貨膨脹,那時候就是變相加稅。所以蜀華人口一直是淨流出。

    有一個“趙雲拒賞”的故事,它講述的就是劉備得到益州後,開始大肆封賞這些攻蜀功臣。

    這時候趙雲站出來指出,剛剛得到益州,應該休養生息,將這些房產田地歸還給益州百姓,劉備幡然悔悟。這只是一個體現劉備仁義、愛護百姓的故事。真實的情況是:劉備接收成都之後,縱容手下四處搶奪(有史書為證,《零陵先賢傳》記載“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

    搶奪之後便是大肆賞賜,據《三國志》記載,賞賜按功勞大小分不同等級,最高一檔4個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張飛和關羽,賞賜標準是:黃金500斤,白銀1000斤,錢5000萬,錦緞1000匹。

    這些賞賜之物自然都是從益州百姓那裡收刮而來的,所以造成了巴蜀名士不肯歸附劉備,因為士兵劫掠,首當其衝的就是巴蜀名士這些士大夫。

    所以,“璋卒,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吳。”璋是指劉璋。

    武侯祠前一副對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神使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為什麼蜀華人口一直是淨流出?老百姓不是傻瓜,知道在誰那生活過得去,人口的流出意味著人才流出,因為往往是有闖勁的人、有能力的人才會離開,這就是為什麼蜀漢後期人才凋敝,即使有諸葛丞相那樣的天縱英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拿魏國沒有辦法。

  • 4 # 我這下馬上就睡

    我發現很多人是用成敗做結論,喜歡做事後諸葛亮,哪有國家實力強就一定能贏的,這樣根本就不用打仗嘛,你把實力擺出來,我把實力擺出來,對比下,贏的人通吃,那樣秦朝永不滅亡,哪裡還有後面七七八八的戰爭,官渡時曹操手下一群人都想著投降,赤壁時東吳手下也想著投降,抗日時也有一堆人想著投降,這些都是大才呀,知道我方實力弱,敵人實力強,打起來我們是一定會輸的,打起來只會讓百姓受苦,生靈塗炭,投降任不失高官厚祿,何樂而不為呢。

  • 5 # 歷史春秋網

    不能。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實際上面對司馬懿,已經江郎才盡了。他使出了送司馬懿女人衣服這一招,試圖靠羞辱司馬懿,激怒司馬懿與他決戰。但司馬懿看出了他的計謀,從容穿上諸葛亮的禮物,並預言諸葛亮活不長了。實際上雙方勝負已分。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與司馬懿在伯仲之間。二人互有所長,互有所短。諸葛亮在戰術上可能強於司馬懿,但司馬懿在戰略眼光於強於諸葛亮。所以諸葛亮可能在個別戰役上戰勝司馬懿,但總體上來說,不可能完勝司馬懿。因為司馬懿抓住了諸葛亮的弱點:第一、蜀漢的國力不如魏國。只要不戰能守,拖也拖死諸葛亮。

    打仗拚的就是國力,拚的就是經濟,拚的就是人口與兵員。在這一點上,魏國遠遠強於蜀國;第二、蜀漢長途奔襲,短板在於糧食。所以五伐中原,基本上每次撤兵,都是因為糧盡。魏國以逸代勞,不缺糧食。可以天天有糧吃,有酒喝,耗也耗死你。因為抓住了諸葛亮的弱點,所以司馬懿採取了戰勝諸葛亮的最佳方法,就是不戰。我不跟你打,你能奈我何?諸葛亮的進攻之術,是他的短板,十萬人攻一個一千人守的陳倉都沒有攻下,已然顯示其無能了。

    所以,諸葛亮既便五丈原不死,最後的結果,也是退兵。過一段時再來一次六伐中原。就象後來姜維的十一次北伐中原一樣。不能取得重大戰果,反而極大地消耗國力,最後也是落個國破家亡身先死的下場。可悲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四大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