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趙福

    【學隸書,入門最好選擇-大巧若拙之《張遷碑》起步】

    文/@趙大

    《張遷碑》之隸書特點

    隸書《張遷碑》具有樸實的書法作品品質,其隸書方勁平實、厚重外拓、筆短意長、方正充盈、參差變化、大巧若拙等六大特點。

    《張遷碑》之隸書,雁尾筆法非常富於變化,其結字近方,不同的字在其字形與筆畫等內容上有大小、方扁、粗細上之差別,再加上結字以方格分割,因此密不透風,這些都是《張遷碑》隸書之筆風。

    學《張遷碑》隸書極易上手

    學《張遷碑》隸書極容易上手,更不會學出毛病來,而且越學越要學,絕不顯的枯燥,這就是學《張遷碑》妙處所在和精神所在。

    清代著名書法大家何紹基,在晚年的時候練習《張近碑》一百多遍都不顯心急之感,可見《張遷碑》其藝術之魅力與心靈感印之相!

  • 2 # 龍井茶葉虎跑水

    看你喜歡哪種風格的?如果喜歡《曹全碑》的秀麗,那就不臨《張遷碑》也可,主臨《曹全碑》,或與秀麗風格相近的碑帖。

  • 3 # 宋鳳洲書法

    隸書選帖和楷書選帖方法一樣,要在出版的名帖中,先選取自己最喜歡的或是最易上手的。目的在於乘興而習,使臨之效果更佳。從而早日入門,爭得進度。因為這是初學最適合你性格、審美和追求的偶像。

    之後,再仿其它優秀之帖。領略他家風範,從中瞭解共性,發現不同,增進閱歷,改善點畫和結構以及佈局等全方位的造型,豐富內含,使形神兼備。

    不少人都是這樣,初守一家固本,再眾擷優勝,獲得營養,使初學更進一步;也有人卻在換帖中,找到了更符合自己手性的它帖,或讀到了比初學更有審美開發性的心理感受,然後易門而求。總以適合增進和創新為學路,不定先後,不守一法,因人而異,因情而別為好!(宋鳳洲)

  • 4 # 魚生文化雜談

    學什麼是你自己的權利,又沒有人逼你,沒有什麼非學不可的說法。這不過是現代人吃著碗裡看鍋裡的浮躁心理的一種表現而已。

    實際上,無論學哪一種風格的漢碑,能夠深入其中,就一定會有相應的收穫。像以前的人並沒有那麼多琳琅滿目的碑帖資料可以學習參考,能得古人隻字片紙,便珍以為寶,細心參究,深入練習,也能成家。

    任何風格本身,並沒有所謂的非如此不可,而是人不斷嘗試,一邊繼承一邊突破的結果。如果把漢碑全部堆在一起看,其實就會發現它的整體變化是線性的自然的,而非突變的。

    《張遷碑》也是如此,它只是線上的一個點而已。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一代代的書家推崇的結果,而實際篆隸真正意義上的興起乃是明清時候才發生的,不過幾百年時間。

    但《張遷碑》之所以能夠得到普遍的好評,也間接證明了它的獨特性。不管是康有為,還是何紹基,都對它推崇備至。何紹基更是在晚年臨過百通,得意而忘形,寫出了自我的風格,也可以當作一個參考的臨本了。

    《張遷碑》的特點在於形體方整,用筆厚拙,起筆多用方筆,而尾部變化起伏跌宕,富有生趣。而結字的特點在於,能夠隨字的繁簡變化而產生大小不一的差別,隨形賦勢,所以顯得散淡自然。其章法佈局也不拘一格,沒有特別的整齊,當然也不是故意打亂,有無意於佳乃佳的一種美感。

    而《張遷碑》的學習,其實是隨著學習過程的不斷深入而有不同的體會的。初學的人可能會覺得比較容易上手,但寫過一段時間後,就會有乏味的感覺,可能會有一段時間感到進步平緩,甚至審美退步。但經過這一關後,或者是透過轉換學習其他的碑帖而產生了新的想法,新的感受,再重新回來看它,會有全新的感受,那時候工夫也會隨著認知層次的提升而漸入佳境。

    總之,學習任何一種碑帖,其過程都是漫長的。一步有一步的進境,一步有一步要解決的問題。最重要的在於保持良好的心態,享受學習的快樂。

  • 5 # 晚風666999

    我覺得學書法不一定就得只能學張遷碑,因為喜歡才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想學書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書體,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臨帖,千萬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分鐘的熱度。我是零基礎學書法,去年才開始學書,我喜歡曹全碑,臨寫一年多了,只要有空拿起筆來就寫,如圖是我的拙筆,望大家給予指教。

  • 6 # 書法有云

    學隸書必須練張遷碑嗎?為什麼?你的這個問題不夠嚴謹,不是學習隸書一定要學習張遷碑,審美因人而異,你可能不太喜歡張遷碑的風格喜歡曹全碑,你完全可以從曹全碑開始學。但是,學習隸書最好從漢隸開始學起。

    隸書萌芽於戰國中晚期,經秦代、西漢歷時三百多年的不斷實踐,發展到東漢是隸書最鼎盛的時期。

    早期如秦代、西漢時的隸書,其筆法與篆書基本相同,從大量簡、帛書中可以看出,法度尚不完善,特點還不鮮明。

    到了東漢,由於刻石立碑之風盛行,銘書刻石既經意隸書結構安排,又注意隸書用筆技法,從而使隸書有了一套完善的法度並走向成熟。我們今天所謂漢隸,狹義地講,主要指東漢時的隸書,它為後世研習隸書者提供了典範。

    東漢以後,自三國始,是由隸書轉變為真書的過程。魏時隸書用筆雖承漢隸,而結字多方正,與漢代諸碑的體勢已大不相同;晉、唐以行楷流行於世,其隸書傳世墨跡從數量到質量都與漢隸相去甚遠。

    因此,要學習隸書,只有從漢隸入手,才能更直接得到隸書法度的真傳。也由此,可以在漢隸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的漢隸碑帖。

  • 7 # 寫字吧

    題主所問,學隸是否必須學《張遷碑》,我認為大多數太絕對的表達,最後都經不起推敲。

    (《張遷碑》區域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今人學隸書,多學漢隸,其筆法生動,風格多變。

    《張遷碑》刻於東漢年間,明初出土,現陳列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張遷碑》自出土以來,多為書法家推崇,清劉熙載也認為,“漢碑嚴密如《衡方》、《張遷》,皆隸之盛也”。

    《張遷碑》風貌古樸,筆力雄奇,筆法兼具篆籀筆意。用筆以方為主,與《鮮于璜碑》類似,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張遷碑》很好的闡釋了“蠶無二色,雁不雙飛”的隸書特色。字勢平正、穩健,體態看似笨拙,實則逸趣橫生。

    (《張遷碑》區域性)

    《張遷碑》結體中宮疏朗,筆畫開合有序,運筆傾向於內斂,極少有放縱的筆勢。字形如龍盤虎踞,端莊、樸厚。

    所以,《張遷碑》是學習隸書很有價值的臨習之帖。但若論學習隸書,清梁巘在《評書帖》中說,“學隸書宜從《乙瑛碑》入手,近人多宗《張遷》,亦適中”。我贊同此說。

    (《乙瑛碑》區域性)

    《乙瑛碑》與《禮器碑》《史晨碑》一起,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現存於山東曲阜孔廟,碑文為秦牘式,是漢隸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它較完美地體現了隸書的風範。清翁方綱認為:“是碑骨肉勻適而情文流暢,漢隸之最可師法者。”《分隸偶存》也稱“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鄭簠每喜臨之。”

    《乙瑛碑》結體方整,屬平正一路,字勢左右拓展,用筆方圓兼備,法度嚴謹,更易於掌握隸書的結構以及用筆技巧。

    (《乙瑛碑》區域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生活的真相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你”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