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勞叨叨
-
2 # 孤舟釣江雪
君主的諡號稱謂起源於西周,終止於清末。
周朝時,因為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和姜子牙對周王室有大功,在其死後,人們根據其生前的言行功勞,給予特殊的尊稱,即時諡號。
到秦朝時,秦始皇自認:“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為不讓後人評價,取消了諡號,自稱皇帝。到了漢代,又恢復了諡號的稱謂。
諡號大致分為三類:文、武、景等屬於上等的諡號;哀、悼、懷等屬於中等的諡號;煬、吏、靈等屬於下等的諡號。諡號作為君主歸天后的“蓋棺定論”,代表著君主生前的一切的功績與罪過。比如趙武靈王,就是表示他一生有功有過,有好有壞。
到了唐朝,武則天開啟了皇帝生前定諡號的先例,由此導致了此後的歷代君主對諡號的命名用大量歌功頌德的褒義詞來形容。因為褒義詞的多層疊加而使得諡號顯得越來越冗長繁複。
自此,雖然諡號依舊廣泛存在於歷代君主的稱謂中,但用十多個讚美的字詞來形容稱呼一位君主也就不再合適了,諡號也就僅僅是在特定的隆重場合使用而已。
-
3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什麼是諡號?
就是人死了以後給他的稱號一般是對他進行的評價。不過,一般的人沒有隻是某些由地位的人才配有。
產生於西周時期,到了春秋就非常普遍的,秦始皇曾經一度廢除諡法,他不想讓別人那議論他,他要體現自己的那種高高在上。到了西漢就有恢復並確立下來。後來不但帝王就是一般的后妃也都有諡號,還有文武百官也有。
諡號其實就是後人,對前人的一種評價。下面咱們就舉幾個例子。比如說商朝的亡國之君帝辛,我們都知道又叫商紂,其實是後人給他加上去的諡號,是一種貶義,因為“殘義損善曰紂”。既然是後人加上去的就有一種主觀色彩當然也有一定的標準。大體分為三類,一種是好的叫美諡,一種是中性的叫平諡,一種是不好的叫惡諡。美諡有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宣成明這幾個字,表揚文治武功,美德懿行;中性的有哀隱懷悼閔幽,哀憐夭折之君志向未伸;批評的詞有煬厲昏等。不過實際上還是批評的少。劉備,漢昭烈帝當然不錯。劉禪,孝懷帝,也是美諡。
《逸周書》專門有一篇講諡法,每個字都有含義,經天緯地曰文,如周文王姬昌,漢文帝劉恆,隋文帝楊堅,魏文帝曹丕。再如克定禍亂曰武,如周武王姬發,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還有恭仁短折曰哀,如唐哀帝即位時不過是藩鎮手中的一個傀儡皇帝,才活了17歲。漢哀帝劉欣,傳說是縱慾服藥過量而死才25歲。再說煬字,好內遠禮曰煬。隋煬帝楊廣,金煬帝海陵王完顏亮,陳煬帝陳叔寶。
諡號就是一種榮譽稱號,是一種榮譽證書。一般都有個頒獎儀式。皇帝的諡號都是由禮官議定,在嗣君在祭天時頒給先皇。后妃的是在宗廟賜給。文武官員的諡號一般由皇帝來審定然後賜給。既然是一種榮譽,那麼就可以授給或者追回。這就有追授加賜改授或褫奪的說法。清朝諡號很長,努爾哈赤25個字,慈禧有19個字。 諡號是一種美名。由國家給的,那叫公諡,私下裡也有,那就私諡。不是官府給的,是人們給死去的名人的。如陶潛叫靖節徵士。
-
4 # 聽史論今
諡號,是指封建時期,皇帝死後,朝廷對其一生功績和思想品行評定的一個特殊稱號。
諡號最初起源於周朝,作為禮法的一部分,諡號不僅是皇帝的特權,后妃、諸侯,甚至文武百官都可以有諡號。但是諡號的評定權利只能由朝廷來定,並且有一套評定諡號的標準,叫做諡法。
在今天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經常稱古代一些帝王的諡號,而不是直接叫名字。比如漢武帝
隋煬帝等等。
諡號有好有壞,還有不好不壞,一般取貶褒之意,或者表達思念的客觀感情。
至唐朝之後,就不再用諡號稱呼皇帝了,因其武則天時期對諡號在活著的時候就用了,並且還用了好幾。由於武則天開了先例,後代諡號開始氾濫,字數很多,像清朝時期,皇帝諡號都有二十幾個字。
努爾哈赤的諡號是“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回覆列表
什麼是諡號呢?人死了以後,對他的一個尊敬的稱呼。給您舉個例子,蘇軾蘇東坡諡號文忠,岳飛嶽鵬舉諡號武穆,嶽武穆;諸葛亮諡號忠武。咱摘一個啊解釋一下。岳飛這個諡號叫武穆,單有講兒,武術的武,姓穆的那個穆,穆斯林的穆,“克定禍亂者”叫武,“佈德執義者”叫穆,就是說呀,評價岳飛,能平定邊關的禍亂,金兵作亂他能給平定了,這個為武,佔一個“武”字兒;而且他呢,道德高尚,講究忠義,佔一個“穆”字兒,這麼擱在一起,武穆,嶽武穆。
諡號的主人,在生前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諡號,更不可能活著的時候有人這麼叫他,你看有的那個電視劇裡頭就說出來啦,岳飛那兒還活著啦,那還生帳呢,來了一位,“嚯!這不是嶽武穆嶽大帥嗎?”嘿嘿,這可就出大笑話啦!能有這事兒?不信您看那《康熙王朝》,斯琴高娃演的的那孝莊,孝莊是諡號,好嗎,她自己就這麼說,一出來“我孝莊也是修佛之人!”完了,連這編劇帶這導演,一對兒棒槌。
這個諡號呢在中國文化裡是一種特有的現象,古代的帝王啊、后妃啊、諸侯啊、大臣等等去世之後,朝廷往往根據他們生平的事蹟、行為,道德的品質、綜合素質的考量,追加他們一個,含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那麼這個稱號就叫做諡,或者諡號。可以說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整體表現的綜合評定。諡號呢,始於周代,秦朝一度廢除不用,漢初的時候呢又恢復了,當時呢有專門評定諡號的法令,諡號中每一個字兒,都有自己獨特的講法,咱們剛才說的武穆,就這麼回事。
曾經有這麼個說法兒,“古之聖王立諡法之意,所以彰善惡,垂勸戒,使一字之褒寵,逾紱fú冕之賜;片言之凌辱,過市朝之刑。”意思就是說,古代的聖王、先王,定出來這個諡號的法令,是分別好壞、分清善惡、懲惡揚善,讓人們認清一個事實,在諡號上加一個褒獎,所享受的榮譽要超過給你的高官厚祿;這個諡號上給你一個貶字,這侮辱要比你身體所受的任何刑罰都厲害,因為古代人他要裡兒要面兒,視榮譽為生命。不跟那前兩天報道的那個跑公交場站裡偷司機盒飯的老太太似的,被發現來還振振有詞,“啊,我就不要臉了,你怎麼著吧?”哈。這要是給你一個美諡,就讓你流傳後世,萬古流芳;給你個惡諡啊,是千古的罪人。
那麼諡號呢,分為官諡和私諡兩種,官諡呢,是禮官給皇上上奏,由朝廷授予的。私諡呢,是由死者的親屬、門生、同事,大夥兒一塊兒湊的,一般來說有私諡的人吶,都是有名的文人隱士。那麼從內容上講呢,又分美諡、平諡、惡諡三種。文武仁忠這都是美諡,懷呀、靈呀就屬於平諡,沒什麼作為呀也沒有大惡,循規蹈矩,但是這得夠級別的人啊,沒犯什麼大錯誤。像厲呢,厲害的歷,紂、煬,這都屬於惡諡。你像周厲王,不好,很殘暴,太厲害了。總的說來,大凡能有諡號的人,要麼是古代帝王,或者是諸侯,有名的大臣,或者是文人隱士,必須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普通人呀,還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