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傳真道—雲之光

    易理有一句極端經典的斷語,曰:“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年其實還是那個年,但你已經不是從前那個你了。歷史總是在往前走,不是嘛!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年味的變遷也是必然的。比起我們年少時的年,今天的年少了盼望,因為從前只有過年才有的新衣,糖果,好吃的,今天已經時時都有,那時候的年記憶中是大家的年,有好多的集體記憶和集體活動,今天的年好像除了春晚還依舊外,年味已經淡到只剩下發個微信拜個年了。

  • 2 # 府中大人

    我記憶中當年過年和現在的習俗肯定有變化。下面隨著我記憶的碟片慢慢觀看今昔過年之變:我現在已入天命之年,記得小時候過年,天天都在盼,日日都在算,等著過年,因為過年可以有壓歲錢,有好吃的,有時候還有新衣服穿。其他如貼春聯,貼門畫,拜年,祈福,貼福字,守歲,團聚,祭灶神等等,比現在要細得多,規範得多。每一項都由老人帶頭做,中規中矩,不嫌麻煩,象是自己應做的一份工作,其實沒讓他們非這樣做。至於吃好的,其也沒有多少,就是油餅、麻花、糖角,肉什麼的,白麵都很少,有時還吃不上,但人就是很盼望。記得農村吃用的麵粉是用石磨磨的,天不亮母親就套上驢推磨,年復一年這樣做,誰還想到新增劑一說。至醬油,醋,豆豉,黃酒都是自己做,但卻是那樣好吃,至今每年都在吃農村做豆豉。蔬菜沒有幾樣,無非蘿蔔,土豆,白菜,包包白(包菜),蔥,蒜,蔥頭(我們那裡叫小洋蒜),紅薯,胡蘿蔔,香菜大都是自己種的,但每一樣都是香的,沒有噴藥造成的農藥殘留的擔心。新衣服年景好時還能穿上一件半件,年景不好也只能是一種奢望。壓歲錢是每年都有的,記憶再窮父親至少都要給我們姊妹每人發五角錢,母親是一元。後來逐年有增加,但我更懷念那五角的壓歲錢。現在孩子的壓歲錢已多過多少倍,但胡支亂花者居多,變味不少。沒有了當年真正的"含金量"。

    現在過年與當年有很大變化。拜年,祭祀,團聚,壓歲錢,穿新衣,美食,守歲等等,雖然一項也不少,但已有很大變化。拜年,除了給一些親戚(舅家等)、長輩(叔伯等)等拜年是必行禮節,其他拜年更多是一種功利性,如給上司、領導拜年,這恐怕是不言自明的一種普遍現象。真正含真情者也許有人在。祭祀無論城市農村已十分簡化,過去用的冥幣全是刻板自印,現在誰還印,掏錢買現成的了事,已缺乏了當年虔誠和真心,也許偏遠山村還有,但我是再也沒見過了。團聚也變簡單了,有時變成了一條簡訊,一個影片電話,父親見兒孫有時成了一種奢望。沒有了過去那種一家人千里萬里聚在一起,共敘家常的氛圍。守歲,當年在農村煤油一點,父子通宵暢談一年的變化,遲遲不睡。一家人聚在一起,說東說西,象有永遠說不完的話。貼年畫,貼春聯,祭灶神,祈福等還在沿用,年畫,春聯無論農村城市大多都是買來一貼,自寫自印的已不太多,我一讀書之人,年畫春聯都是買的,其他可想而知。象是一種例行公事,早已沒了當年的況味和情趣。祭灶神,祈福在一些農村還有人沿習,城市已少之又少。

    總之,現在的過年與當年的過年已有相當大的差別,有些可以說是天壤之別,象現在的電視春晚,手機刷屏過去誰敢想呀!現在已太容易了。一些風俗和習慣雖然沿襲了,但方式方法已有了本質的區別,有些變得文明,簡單,有些似乎情味變了淡了。一個手機可千里之外拜年。人們吃的好,穿的好,生活節奏快了,但副作用也大了。瘦肉精,注水肉,蘇丹紅,毒奶粉,瘟病豬,地溝油,催熟水果,甲荃白菜等等,成了人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防不勝防的事。支付寶,微信,信用卡等使花錢變得更快捷,順暢,無現金支付已全民化,但假貨,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大街小巷,詐騙尤其是電信詐騙,太多太多,一不留神帳號被人盜刷,資金杳無蹤影的事經常見諸媒體,信用安全讓人們提心吊膽。但社會總在進步,如今的過年與當年的過年意味大變,總是在走向文明,其中問題也應重視,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征程上,我們更應樹立良好的家風,移風易俗,繼承好的文化傳統,摒棄過時陋習,在揚棄中使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積極向上。

  • 3 # 鐵血80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古人如此崇尚爆竹聲中除舊迎新年,說明了爆竹在傳統年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對爆竹(鞭炮)有一種獨特的衷愛和難以忘卻的記憶。因為我是七十年代初期的人,童年時期正好處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經歷見證了艱苦歲月年代,人們是怎樣過年的,過那個窮年,那個窮並快樂著的年。因為,那個年裡,最奢侈的就是鞭炮,就是那個一桶花炮放了,心就甘了的年代。

    現在人們過年,總覺得越來越沒意思了,新衣裳天天穿,好吃好喝的天天見,已經沒有什麼新意了。但我的記憶中,童年的過年,卻是極具吸引力的,極具記憶的。雖然那時候的年,只是一頓帶肉的飯菜,只是一次有規模的燃放花炮。

    記憶中童年的過年,是從臘八節的冰坨兒開始的。家鄉習俗中的臘八,臘八粥已經沒有印象了,那時候也不叫臘八粥,只是一碗豆豆米湯,而一坨前一夜冰凍的臘八坨兒,卻是我們這些孩子們的臘八節快樂源泉。家鄉的臘八冰坨兒,在全國地方習俗中,是獨特的,是傳承了周秦文化的淵源。臘八節那天,同村的孩子們會提著臘八冰坨兒,滿村子亂穿,嬉笑著,打鬧著,溜一口冰坨兒,連牙侉子也冷地打起顫顫,卻高興滴有點忘乎所以,因為臘八坨兒是用紅糖水自然冰凍的,紅糖一年只能有兩次機會吃到,臘八節就是其中一次。個別特貧苦的人家用糖精替代,買不起紅糖。雖然寒酸,卻快樂至極。

    臘八節一過,我們這些孩子們就掰著手指算小年,二十三小年是可以放鞭炮的開始。

    記憶中童年的鞭炮,是我們當地人用廢書本紙卷制的,用現在的詞彙說,就是純手工製作的。家鄉小年敬天地灶神,再清苦的人家,也要燃放一串鞭炮助威,而我們這些男孩子們就是欽定的專職鞭炮燃放者。在哪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能聽一陣陣噼裡啪啦鞭炮聲,甭提有多高興了。能放鞭炮,也是向小夥伴們炫耀的資本。俗話說,忙六月,亂臘月。盼呀盼的大年除夕在小年鞭炮餘音中眨眼功夫就來臨了。

    那時候的除夕,沒有電視,沒有綜藝節目,也沒有廣場舞助興。除了一件要穿一年的新衣裳,一碗能看見卻少得可憐的包著肉丁的餃子,一盤逢過年才能吃到的,放了紅糖的糜子面年糕,最奢侈的就是放鞭炮了。在大人們祭拜了天地灶社之後,一定要燃放幾串鞭炮助力,也可能有驅邪納吉的意思在裡面。而我們這些男孩子擔當放炮手時,就會偷偷地私藏一些零散鞭炮,然後聚在一起,你一顆他一顆輪番點燃,啪啪聲此起彼伏,響遍整個村子,格外悅耳好聽。放鞭炮,是我們那個時代最好的過年禮物,直到現在,還不時的懷念那種場景,那種畫面。也感嘆現在的孩子們,在沒有花炮助興的春節,是何等的沒有意思。

    現在為了環保,為了安全,多地禁燃花炮,孩子們也有了太多選擇過年的方式,但經歷了無拘無憂放鞭炮過年的我,總覺得現在的年,缺了什麼,難以盡興。好懷念一串鞭炮,一件新衣,一碗餃子,兩次吃到甜糖的機會,就會興致盎然,歡天喜地過大年的那些年,那些歲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漢,開國名將的平齊之路,能和韓信一較高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