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業餘歷史學家

    杜甫:“人民詩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等官),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病逝於湖南耒陽境內。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400多首,風格沉鬱頓挫,藝術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輔佐皇上令其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出現民風淳樸太平盛世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願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

    杜甫的一生,是逐步走向廣大人民、走向社會底層的一生。特殊的生活道路和儒家以民為本的思想,使杜甫終生關注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在詩歌中抒寫他們的不幸,表達他們的願望。

    安史之亂以前,他就有揭露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的《兵車行》,指控唐王朝的好戰。詩從咸陽橋邊悲痛欲絕的送行場面開始,展示不義戰爭給人民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慘圖景:“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用漢武帝折射唐玄宗的好大喜功,戰爭造成血流成河、遍地橫屍,使人不禁感嘆生女孩還可以等到出嫁,生男孩卻只能任由屍骨埋於芳草下。

    在杜甫中年時期,動搖大唐根基的安史之亂爆發,他的生活潦倒,理想不得實現,這使他真正認識了社會,向人民邁出了第一步,寫出了許多揭露政治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詩篇,如《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等。自此杜甫的創作出現飛躍,走上現實主義道路,成為一位憂國憂民的“人民詩人”。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日漸衰落,判軍步步逼近,戰火燒遍中原,政權一度搖搖欲墜。因此,關注國家命運成了杜甫詩歌中非常突出的內容。當他在長安淪為判軍俘虜時,聽到陳陶戰敗的訊息,寫了《悲陳陶》來抒發內心的悲痛。

    在戰亂中,杜甫同情人民苦難的詩歌具有更深廣的思想內容。這時他隨同難民一起流亡,耳聞目睹了人民的苦難,他的詩歌中揭露了叛亂帶給國家和人民的災難,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叛亂、保衛國家和平統一的願望。“三吏”、“三別”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當他看到長安陷落、國破城荒景象時,寫下《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在寫景中抒發感慨,把愛國與傷時之情緊密交織在一起。當詩人流亡到梓州時,忽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欣喜之下寫成他“生平第一快詩”《聞官兵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表現了詩人無限的愛國之情。

    杜甫的愛國詩歌,多直接寫戰事來表達自己的憂國憂民,但有時還透過描寫山水來抒發自己的感慨。

    安史之亂後,戰爭仍連年不斷,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到處都有餓死的人。嚴峻的社會矛盾,加上多年的漂泊,使杜甫領悟到,使百姓疾苦的不是別人,正是朝廷,是統治者,達到了那個時代的思想高度。

    杜甫愛國愛民,同時憎恨禍國殃民的統治者,揭露他們的荒淫腐敗。如《麗人行》,全詩以精工細筆,描繪三月楊貴妃姐妹春遊的情景,表達了統治者的荒淫無度。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也寫到富貴人家的酒肉都已腐爛發臭,路上卻還有受凍餓死百姓的現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剝削制度,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杜甫自己雖然有才卻無人重用,窮苦不堪,四處飄泊,但仍為老百姓疾苦呼號。在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裡,他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只要廣大人民有了房子住,可以遮風擋雨,那自己一個人冷死也甘心。這是多麼高尚的情操!

    編著者語: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特殊歷史時期,其詩作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真實反應當時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說他是一位“人民詩人”,那是當之無愧的。

  • 2 # 全民美育報

    首先,杜甫是大器晚成的:杜甫寫過的好詩太多,只不過一直不被人注意,直到他去世後快一百年了,才被後人覺得是好詩而重新煥發出光彩,真的可以說是“大器晚成”了!

    這不,專家們經常拈起他的叫不出名字的詩文來說一番,過去不太知名的,現在拿出來研究,就別有一番新意了,如他的不知名作品《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

    這首詩是這麼寫的:

    秋水清無底,蕭然淨客心。

    掾曹乘逸興,鞍馬到荒林。

    能吏逢連璧,華筵直一金。

    晚來橫吹好,泓下亦龍吟。

    因為這首詩寫的是反腐敗,對官場的大吃大喝的風氣提出警醒,他看到的情況讓人觸目驚心,尤其是基層的“蒼蠅”們吃吃喝喝,一些小吏互相勾結,大吃大喝,一頓飯就要花掉“一金”。如果摺合到當時的米價,是可以讓至少一百個老百姓衣食無憂的過一個月幸福的生活了,結果就被這兩個貪官汙吏給浪費掉了。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當時也是在底層當一個小官吏,這樣的陣勢他看到的不止一次了,甚至也參加了不少,要不然怎麼在圈子裡混下去呢?如果他每次參加宴會都吹著笛子表示抗議?所謂“晚來橫吹好,泓下亦龍吟。”當著大家的面吹笛子表示抗議,據我所知,杜甫還是很入世,也希望將來在官場有一番作為。

    翻看杜甫的經歷,這個時期,他是高考落榜,好不容易謀取了一個這樣的職位來養家餬口的現狀。個人認為,這是年輕的杜甫是剛進入官場的感嘆,畢竟生活困頓太久了,見到這幫人原來這樣胡吃海喝,真是心裡不是滋味啊!而這樣的大吃大喝如果是個人行為,在當時來說也沒有公務員管理條例,朝廷是管不著的,如果是公款行為,那就引起朝廷的重視了,只是,好像也沒有。

  • 3 # 沈佳欣圖集

    這個問題可以從一種植物來側面看看,在每年的五六月份,北方的野外就會出現一種植物,孤零零的一根枝幹上挑著一團絨毛,看上去頗為古怪,它就是細葉白頭翁,你的家鄉有沒有這種植物呢?

    白頭翁為什麼要叫“白頭翁”呢?這種植物在開花以後到變成種子的這一段時間內,花朵凋謝,但是殘留的花柱會變成白色的細絲,和白髮蒼蒼的老人有些相像,因此被叫做白頭翁,但傳說“白頭翁”的名字與杜甫也有關係。杜甫7歲學詩,15歲便以詩揚名,雖只做過左拾遺等小官卻一生憂國憂民。其在求官、被貶或棄官期間的艱難生活中常常要以種植和進山採藥為生。杜甫困守京華之際,生活異常艱辛,其曾這樣描寫自己的生活:“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天,由於杜甫吃了過期的食物而嘔吐不止,但因無錢求醫問藥便在茅屋內忍耐著腹部劇痛。恰好有一位白髮老翁路過,十分同情杜甫,在詢問完病情後,出去採摘了一把長著白色柔毛的野草,煎湯後治好了杜甫的病。為此,杜甫就將此草起名為“白頭翁”,並賦詩:“自憐白頭無人問,憐人乃為白頭翁”。白頭翁原本是山野裡隨處可見的普通野花,但現在卻越來越不容易見到了,各位讀者出遊的時候,別忘了仔細尋覓一下,看看是否有幸目睹白頭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中誰創造了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