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個人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當孩子做錯事情,重要的不是錯誤本身,而是怎樣讓孩子認識到他的錯誤以及承認錯誤,其實就是幫助孩子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在人生的旅程中,由於人們很容易受自身學識、閱歷、性格等種種因素的侷限和影響,在經歷、處理和理解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時,不可避免會陷入片面乃至錯誤之中。如果在失敗或經歷痛苦以後沒有反思,就是白白浪費了一次成長的機會。自知自省是人們一種內在的人格智力,也是人們認識自我、不斷進步的前提條件。讓孩子學會自知自省,並將這一人生態度貫穿於他們的一生,才能幫助他們以自我批判的精神直面現實,勇敢面對挑戰,糾正錯誤,彌補自身的不足,然後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成長。你認為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自知自省的能力?
5
回覆列表
  • 1 # 卓越教育領先一步

    自知自省就是一個人認識、洞察、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現為能正確地意識和評價自身的情緒、動機、慾望、個性、意志,並在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評價基礎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作為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自知自省的能力!

    引導寶寶認識自我

    ●認識自己的身體――1歲左右,媽媽就可以開始引導寶寶逐漸認識身體的各個部分了。媽媽可以在寶寶精力較旺盛的時候,一邊指著寶寶身體的各個部位,一邊清楚而緩慢地說出相應名稱,如果能以有韻律的詩歌的形式說出來就更好了。媽媽也可以以遊戲的形式教寶寶,比如,媽媽先指著自己的嘴“媽媽的嘴巴在這裡。”而後手指在寶寶面前畫大圈:“寶寶的嘴巴在哪裡?在哪裡……”可以重複問幾遍以增加寶寶的注意力和興趣,最後快速地指向寶寶的嘴:“在這裡”

    ●認識自己的行動――1歲之前,幼兒並不知道外在事物和他的關係,也不能將自己和外在的事物加以區分。媽媽可以透過強化偶然關係來加強寶寶的理解。例如,寶寶無意中碰到玩具車,小車就向前走了,寶寶由此隱約感覺到了自己的動作的力量和結果,但還不能確信。媽媽就可以趁機肯定並強化寶寶的這種認識,拿著寶寶的小手再去有意識地碰小車,然後和寶寶一起觀察小車向前移動,並配合言語和眼神的交流,告訴寶寶:“你的手一碰,小汽車就走了。”多反覆幾次,孩子就會自然地將自己的動作和小車的移動聯絡起來了。

    ●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掌握“我”字是幼兒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標誌。媽媽要做的是,引導寶寶在確認自我的基礎上,認識更多的和他人的關係。可以從家庭成員開始,除經常接觸的人外,有合適的機會,也向他介紹其他親屬,並耐心地向他講解這些親屬和寶寶是怎樣的關係。同時,在公共場合,也應該引導寶寶正確看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要讓寶寶知道,他並不是在一切場合都是中心人物,以此來對他進行自我角色定位和轉換的初步訓練。

    3歲左右,幼兒開始出現對自己內心活動的意識,如開始學會區分“願意”和“應該”之間的區別。但總體來說,這時,要求幼兒對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有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還比較難。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對成人來說也並非易事。不過,媽媽可以透過自己耐心細緻地觀察,適當引導寶寶逐步瞭解他自身的優缺點、強弱項,但決不要給孩子這樣的感覺一我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我有好多好多的缺點。

    教寶寶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

    ●適度表揚――應該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讚揚、肯定和鼓勵的生長環境,這樣的環境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而健康的自我評價。爸爸和媽媽之間要互相肯定和讚揚,孩子表現好也要紿予同樣的肯定。當然,讚揚也要適度,不要過度,本來就應該做到的事情,給予孩子一個眼神的肯定就足夠了。

    ●對照評價――對照評價是自知自省智力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幼兒透過和他人,通常是和小朋友的橫向比較,從而得出相應的對自己的評價。這也是認識自己、評價自己的一個途徑。媽媽可以引導寶寶在某些問題上和其他小朋友進行比較,讓寶寶自己得出結論,如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確、小朋友的表現是否得體等。千萬要不得的是,針對孩子的某個偶然的錯誤說:“你看,誰誰家的小朋友怎麼怎麼樣,比你強多了!”

    ●自我肯定――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進行“自我肯定”的示範。比如,媽媽新學了一道菜,不妨也自我肯定一下:“嗯,這道菜我的確好好琢磨了一下,做得不錯,我也很滿意,很開心!”當孩子出色地完成一件事後,媽媽不妨來個“即興採訪”:“寶寶,你高興不高興呀?開心嗎7你是不是很棒啊?”以此引導孩子體察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強化對自己的肯定,增強自信心。

    實用策略

    “畫”日記

    日記是自我認識、自我反思的好方法。寶寶還不會寫字,媽媽不妨引導他“畫”日記,把每天發生的寶寶記憶最深刻的事情畫下來。持之以恆,定有收穫。

    做計劃

    一天、一週,或是一次郊遊之前,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對當天、當週,或是郊遊過程中要做些什麼進行一個大致的計劃。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計劃並調整自我行為與活動的能力。

    定目標對於較長的時間段,父母還可以引導寶寶給他自己訂立一些力所能及的目標,並思考為了完成這一目標,寶寶都要做哪些努力,需要得到來自誰的什麼樣的幫助等。這些對發展孩子的自知自省智力也都非常有益。

  • 2 # 鹿媽親子

    可以看得出您是一個非常有格局的家長,不論對於大人還是孩子,自知自省是非常難得的能力。那我們可以怎麼培養這種能力呢?

    1、不要講大道理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習慣的教育方式,但是人們往往也發現,講道理對還沒建立起理性思維的孩子來說根本沒有用。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對著幹。

    家長給孩子強行灌輸一堆他理解不了,甚至不認同的道理,孩子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教育意義,他只會感覺媽媽很嘮叨。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教育孩子,多用行動少用嘴。

    2、多問孩子啟發式問題

    講道理是讓孩子被動地接受父母的正確價值觀,聽過就忘,再次再犯。要讓孩子主動意識到錯誤,並主動改正,需要孩子主動思考,在錯誤中反思。

    家長可以多問孩子啟發性問題來幫助孩子自我反省。參考問題:

    ①發生了什麼事?

    幫助孩子冷靜下來,自己梳理事情的過程。

    拿寫孩子忘記帶課本來舉例。孩子可能會說,我沒有帶課本,被老師批評了。

    ②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

    被老師批評了很丟臉,不開心。

    讓孩子自己考慮這樣做的後果,這個是一個反省的過程,家長無需說太多,是否做錯,孩子已經有所理解了。

    沒帶課本,會被老師批評,上課沒有課本,無法好好上課。

    ④你覺得應該怎麼樣?

    想象過後果後,孩子一般會選擇一個相對正確的做法,來修正之前的錯誤。

    以後要記得帶課本,有時孩子會想不到解決方法,父母可以稍作揭示,可以列出幾種方法供孩子選擇。比如睡前檢查書包、列帶清單等等。這樣的建議孩子會認為是父母在幫助他,而不是強制的命令。

    3、讓孩子承受自然結果

    自然結果法是很多教育家推薦的方法,家長不過度說教,也不幫孩子兜底,讓孩子“自作自受”,承擔行為的結果。也就是古語說的“吃一塹長一智。”

    比如有一次天氣很熱,浩浩非得要穿那件外套。我提醒了不聽。好吧,那你要自己拿回來哦。結果出去稍稍運動,他就滿頭大汗,自己也難受。我沒有去說風涼話,就當沒看到。他自己乖乖把那件衣服脫了,也不好意思叫我們拿。我想他下次就不會在大熱天穿厚衣服了。比我勸800次有用。

    堅持自然結果法,就是父母無需過多幹涉孩子,不嘮叨也不隨便懲罰,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參與了整個反思過程,才會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達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刀劍英雄什麼角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