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天時速
-
2 # 嘟兒拉八大
傳統戲曲引入流行元素?不知道這個主題是指的哪方面?
從京劇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來看,京劇一直在吸取流行元素,只不過這個"流行"僅僅是當時的"流行"而已,說到底,"流行"的本意就是某一時期興起而受歡迎的。京劇脫胎於徽劇和漢劇,但是除了西皮和二黃的聲腔,還有梆子、崑曲和北方的小曲等等,武戲保留了崑曲的牌子,小放牛用了柳枝腔,徐策跑城用了高撥子,梅隴鎮用了四平調,還從梆子裡面借出了南梆子。這些都是傳統的流行借鑑,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在上海等南方舞臺更是搬演了西方著作改編的許多劇目,還有根據新時代社會背景的題材,西洋豪華機關佈景、魔術雜技、舞蹈等等這些都曾經應用於京劇舞臺,也曾經盛演不衰、大為叫座,但是這些新奇的手段只能做為噱頭,京劇的本體特徵始終不會發生變化。京劇(也可以代指所以的中國戲曲)的本體特徵,一是象徵手法,二是程式化表演,三是以角為中心。大浪淘沙,脫離這三個特徵的劇目壽命都不會長久。
京劇引入流行元素這個命題,需要分清到底是誰引入誰的問題,臉譜服裝走T臺、比基尼京劇、裘繼戎的舞蹈、甚至李玉剛的演唱,這些不是往京劇藝術里加流行元素,而是流行藝術(有的根本不能稱之為藝術)在吸取京劇的養分。噱頭可以流行一時,但是生命力的長久還是要看藝術的本質和積澱的厚度。
-
3 # 鍾班才子
這應該是有利有弊,至於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恐怕就是見仁見智。
首先傳統戲曲的特色在哪裡?主要就是傳統的原汁原味,但是如果苦守老規矩,可能就會讓關注的人群越來越少,這樣肯定非常不利於優秀戲曲的傳承和發展,而適當的創新有利於讓更多的年輕朋友關注,未嘗不可的一件事。
其次如果創新過度,將會引起很多老戲迷的反感,比如很多老戲迷就認為劇院式戲曲,毀掉了傳統戲曲,甚至有人認為傳統的生旦淨末醜,都被某些創新給消滅了,這樣的話就非常得不償失。
最後,支援創新,但要有個度,至於如何拿捏,需要創新者深入去思考。
-
4 # 戲聞樂見
2016年的春晚上,歌手譚維維與張喜民等老腔藝人演繹了一曲獨特而奪目的《華陰老腔一聲喊》;兩岸三地合作打造搖滾京劇《蕩寇志》,都試圖在傳統戲曲文化中加入流行色彩。有人讚許他們在傳統戲劇文化中加入流行元素是向傳統戲劇文化的血脈中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它得以傳承;有人則嗤之以鼻,認為將傳統戲劇文化加以流行元素肆意改造會使其喪失原有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對傳統戲曲文化的破壞。戲曲藝術有著上百年的奠基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早在先秦時期,戲曲就已進入萌芽期,原始戲曲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唐中後期是戲曲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戲曲的發展有利飛躍性的突破。
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促進了戲曲藝術的自立門戶,並給戲曲藝術以豐富的營養,詩歌的聲律和敘事詩的成熟給了戲曲決定性影響。音樂舞蹈的昌盛,為戲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礎。教坊梨園的專業性研究,正規化訓練,提高了藝人們的藝術水平,使歌舞戲劇化歷程加快,產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目。
戲曲藝術無法脫離時代而存在事實上,改良戲曲這件事華人一直在做。20世紀初葉,戲曲改良運動勃然興起,成為晚清文學革新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並誕生了新的劇種——話劇。戲曲改良運動推動傳奇雜劇創作出現新的繁榮局面,作品數量多、題材廣,且多關係時局大事。
而後,為了適應譜寫新的內容的需要,傳統的傳奇雜劇體制也開始被超越。傳奇雜劇創作大多載於報刊,也大都不很適宜上演,成為特定時期產生的一種報刊戲。而京劇和地方戲的一些表演藝術家,則將戲劇改良由案頭、報刊推向舞臺。
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地方戲……可見,隨著時代的更替,戲曲也在不斷改良,將不同時代的社會風尚與時代精神融入在戲曲中,使戲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革新。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起汪笑儂先生。汪笑儂是京劇改良的先驅。他憂國憂民,主張以戲劇激揚民心。其《自題肖像》詩曰:"手挽頹風大改良,靡音曼調變洋洋,化身千萬倘如願,一處歌臺一老汪。"他一生自編自演的戲很多,包括自己創作、從傳奇等移植改編、整理加工京劇舊本等。其作品大多託古喻今,影射時政,表達了悲憤激昂的民眾心聲。
戲曲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我給戲曲的定位是:傳統文化,當代藝術。戲曲應該與時俱進,我們自己不要把它邊緣化,改變要遵循一條原則"移步不換形"。”——央視戲曲春晚導演白燕升流行元素之所以流行,得益於它的受眾群體廣泛。加入時代精神,滿足當代人所需要的物質精神財富,才能為其接下來的豐富和發展開闢出一條寬闊的道路。
《叮咯嚨咚嗆》是中央電視臺製作的原創中韓明星體驗類真人秀節目,節目邀請了當紅外國明星安七炫、金鐘國、樸宰範及國內優秀藝人郭京飛、劉雨欣、等人擔任嘉賓。這樣的嘉賓陣容不僅想青年人傳播了優秀的戲曲文化,更是將戲曲的魅力展現在外華人眼中,讓戲曲走出國門。
節目將戲曲文化與娛樂相結合,讓各式各樣任務的加入讓節目變得非常有趣,嘉賓需要分別奔赴北京、嵊州、重慶,拜師學藝,學習京劇、越劇、川劇,在有限的時間內,向觀眾呈現一出精彩的戲曲表演。第一季播出後,覆蓋人群超過6億,網路點選超7億次,對觀眾造成了很強的衝擊。
這種“戲曲+真人秀”=“文化+娛樂”的模式下,年輕人在對待戲曲上變得更容易接受。
戲曲藝術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生活節奏的加快,當代青年沉迷於五光十色的娛樂活動中,對於這種古老的藝術,早已失去靜下心來去品味的態度,這就需要戲曲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在戲曲中加入流行元素,勢在必行《新貴妃醉酒》:李玉剛演唱,胡力作詞作曲,是由京劇來改編的流行京劇音樂,古典、戲劇、流行於一身;
《susan說》:由李焯雄作詞,陶喆作曲及演唱。這首歌陶喆借鑑了中國戲曲《蘇三起解》;
《少年遊》:由任賢齊作詞作曲及演唱的一首歌。也是《隋唐英雄傳》等作品的主題曲;
《北京一夜》 :由陳昇、劉佳慧填詞,陳昇譜曲,信樂團演唱的一首歌。這首歌原本是搖滾歌曲,但裡面融入了京劇的唱腔,這是一首流行樂與國粹京腔完美典範。
這些流行歌曲的產生,是他們背後的製作人們在做著同樣一件事:傳承戲曲。因此,傳統戲曲文化中加入流行元素是對其的傳承。有這麼一群人,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為宣揚戲曲文化而默默地絞盡腦汁。
古老與流行從來不衝突,流行的終究有一天會變成古老,而古老的經過再次發酵,會成為新的流行。
回覆列表
傳統就應該有傳統的風格, 如果引入了流行元素,那還叫傳統戲曲嗎?那應該叫做流行戲曲了。人種也一樣,生出來的人叫做混血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