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寇講故事
-
2 # 韭零後浪
【出處】今景興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 ——漢· 陳琳《答張紘書》
【故事】三國時,有兩個同鄉好友,一個名叫陳琳在魏國作官;一個叫張紘,在東吳作孫權的謀士。兩人都很有文學才華,雖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經常有書信來往,探討作品。
有一次張紘見了栩榴枕很是喜歡,專門為此作賦。千里之外的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後,讚賞不已。在一次請客宴賓時,特地拿出文章讓在座的賓客傳閱、欣賞,嘴裡還不斷地誇耀說:“這篇文章寫得多麼脫俗清新呀!你們知道嗎,這是我的同鄉張紘寫的呀……”
過了不久,張紘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不由得擊掌叫好,並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陳琳。信上對陳琳文辭清新、見解 獨到的文章風格大加讚賞,並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後感慨極了,他在覆信時謙虛他說:“我生活在北方, 訊息閉塞,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沒見過大世面。只是這裡能寫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這兒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讚,並不是我的才學真有那麼好,是你太誇獎我了。我和你及張昭兩人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ps: 當然,對於現在的社會來說,小巫見大巫的 事多了,努力提高自身才是最真實的。
-
3 # 木家堡創業征途
此典故出自《太平御覽》卷七三五引《莊子》:“小巫見大巫,拔茅而棄,此其所以終身弗如也。”
巫,指巫師。小巫的法術比不上大巫。見了大巫,拔起卜吉兇之茅而走。後引申為相形見絀之典。
《三國志.吳書.張紘傳》:裴松之注引《吳書》魏.陳琳《答張紘書》:“此間率少於文章,易為雄伯。……今景興(王朗)在此,足下與子布(張昭)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小巫,陳琳自喻。
很好理解附小故事一則:
大劉在一家高檔餐廳做大廚。這天晚上,經理拿著一份選單告訴他,知名熱播劇導演猛叔光臨餐廳,這份選單就是猛叔本人親自擬定的。大劉點點頭,就去操作間開工了。
不一會兒,猛叔要的菜品全都做好了,端上了餐桌。大劉剛想喘口氣,卻見經理急匆匆地闖了進來,劈頭吼道:“大劉,瞧你乾的好事!”
大劉吃驚地問:“咋了?”
經理氣急敗壞地嚷嚷:“咋了?猛叔在砂鍋雞裡夾出了一隻鴨掌!”
大劉一聽,頓時蒙了,看來自己剛才忙中出錯,這婁子捅大了。
經理餘怒未消:“這事你得負責!現在你馬上出去,把事擺平!”
大劉穩了穩心神,問經理:“我記得你好像說過猛叔是導演?”
經理看看他,疑惑地說:“是啊!你想到解決的辦法了?”
大劉點點頭說:“放心,我這就出去把事處理好。”說完,他就去了包房,走到一個大鬍子男人身旁,滿臉堆笑道,“是猛叔吧?我是大廚,現在我鄭重向你道歉!”
猛叔一臉鄙夷道:“就你這水平,還能在這麼高檔的餐廳做事?”
大劉微微一笑說:“剛才做菜時,我不專心,在看手機。因為這條資訊實在太精彩了!”說完,他拿出自己的手機,鼓搗一番後畢恭畢敬地遞過去。
猛叔疑惑地接過去,看了一眼,頓時像洩了氣的皮球,什麼也沒說,把手機還給大劉後,揮揮手讓他走了。
出了包間,經理好奇地問:“剛才你給他看了啥?”
大劉笑道:“他拍的電視劇中的大量穿幫鏡頭!與他相比,我這點兒穿幫算得了啥!”
-
4 # 大咖娛樂號
“小巫見大巫”,可以說是一個漢末文人“商業互吹”的故事。
“小巫見大巫”是發生在東漢末年張紘和陳琳之間的典故。東吳張紘見到一隻做工精細柟榴枕(楠木枕頭),十分喜歡木枕的花紋,於是專門為其作賦一首。遠在北方的陳琳見到此賦後,十分欣賞,到處給人傳閱並且說:“這是我老鄉張紘所作。”
陳琳和張紘都是廣陵郡人,有著同鄉情誼,所以多有溢美之詞。後來陳琳所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傳至東吳,張紘看到後也認為是文采飛揚,專門寫信稱讚。陳琳也寫信回覆,於是就有了“小巫見大巫”的名場面。
-
5 # 拿穩自己再說話
有個歇後語是小巫見大巫,矮了一大截,差不多就把故事說清楚了,二者相差很大,基本上是沒法對話的,而原故事無非講的是法力很小的巫師在前輩的大法力面前,相形之下,無法施展而己。當然,其中更深層的寓意,就要好好去理解了。
-
6 # 抱走小黃人
小巫見大巫原本故事很好找,這裡就不贅述了,講講我所知道的故事罷。
歷史上,還真有這樣類似的故事。比如君王的殘暴。比起夏桀的殘忍,商紂王有過之而無不及,炮烙啊,挖心啊,多不勝數的手段。比如君王的悲慘下場。比起李煜的囚禁哀苦,那被投海而亡的明帝才是真慘。再比如君王的荒淫無度。比起周幽王和褒姒,不讓後宮女子穿褲子的那位才是大咖啊。
可是,難道只有這樣的比較麼?答案是否定的。在文學上,那些隔靴搔癢的諷刺,哪裡比得上魯迅先生把文字當成投槍匕首,這才是小巫見大巫。
對於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在一個鄉鎮中學能考得第一,可是進了縣城的中學才知道山外有山,那裡的第一名才是大咖,體會到了小巫見大巫。可是縣城的第一名就算考進了清華,他也會體會到什麼叫小巫見大巫,那裡牛人太多了。
所以,除卻巫山不是雲,願你歸來仍是少年罷。
-
7 # 玉禪子
清末時期,武功盛行。在一個小鎮上,有一位鄭某,開了個臨街店鋪。這鄭某平時好武,練就一副鐵頭功,能撞石斷碑,自詡打便天下無敵手。
有一天,鄭某出門倒水,不料一盆髒水剛出手,卻潑到了一個正從門前經過的外地客商身上。
按理說,這時鄭某就該賠禮道歉,本也無事。可他自恃武功了得,又欺對方是外地客商,不但不賠禮,反怪客人:"這麼不長眼,偏偏這個時候從我門前過"。兩人三言兩語,衝突升級,這鄭某倒先動起手來。只見他一個"羅漢撞鐘"式便衝外地客商而來。這客商也不著急,看得真切,左臂輕輕一攬,將鄭某的頭挾在了腋下,抬起右手,中食二指並指如戟,在鄭某的頭頂上來回挫了幾下,那鄭某便象殺豬一樣地嚎叫起來。之後這位客商便扔下仍在嚎叫的鄭某,揚長而去。
這時街上有觀看的人群中,不知誰說了句:"今天算是小巫見大巫了!"引得眾人一陣笑。
回覆列表
這有個關於這句成語的故事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身邊的名將張紱,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不但能寫詩,還擅長作賦。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陳琳是他的同鄉,陳琳著有《武庫賦》,張紱看過後非常欣賞,便寫了封信稱讚陳琳的文才。陳琳回信說:我在河北,幾乎與天下隔絕,這裡寫文章的人少,容易被人注意,所以不是我文筆好,是你太誇獎我了。我和你及張昭兩人相比,實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見大巫,法術便無法施展一般。
所以後人就有了一句小巫見大巫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