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蔗糖加三勺
-
2 # 湖南古哥
古代科舉制種狀元,需要私塾讀書成為童生,童生考秀才,一年一次;秀才考舉人三年一次(又叫秋闈);舉人考貢士的時間是在考完舉人的轉年的春天(又叫春闈),貢士考進士是在考完貢士發榜後的幾天,因此春闈,秋闈,殿試都是很近的時間,所以那一年叫做大筆之年。殿試的前三甲都有皇帝欽點,特別是中狀元者那是三年全國才能出現一個,中狀元者那真的是天子第一門生,光宗耀祖.從隋朝科舉制到清朝最後一個狀元1000多年也只有幾百個狀元.可見考中狀元是多麼的難.
-
3 # 東江風骨
先來看一個數據,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會試考試:清政府4億人中,最終透過96人。
做一個古今類比:
一:透過童生考試,被稱為秀才。要求:全縣前20名。錄取率1%-10%不等,現在每個普通的縣的重點本科率都未必能達到10%,秀才錄取率基本就相當於當代985/211錄取率。
二:秀才參加鄉試,透過稱舉人。明朝平均每年有400個舉人。錄取率0.5%-4%,相當於當代全國前400名,能進清華北大。
三:舉人參加會試,透過稱貢士。明朝平均每年有90個貢士。錄取率在20%左右,相當於當代全國前90名,能進全球前十學府。
四:貢士參加殿試,參與者統稱為進士,前三名叫狀元、榜眼、探花。
那麼,成為狀元的機率大概是多少呢?
5%*2%*20%*1%=五十萬分之一
注意,這還是有資格參加考試那批人中的機率哦,在古代,99%的人沒有文化,是連參加考試的資格都沒有的!
現在是不是覺得中狀元比中彩票都要難!
所以,《范進中舉》中,得知自己成為舉人,范進能高興得發瘋。
這還是統計的科舉制度完善的明清資料。
-
4 # 曼巴星
十分困難。
不僅要從幾十萬上百萬人群中脫穎而出,而且還要長得好,名字好,很多文采好的人都折在了長相與名字上,因為狀元有時候要充當門面擔當。(狀元一般是皇帝欽點,有時候他覺得這個名字祥瑞或是與自己政策和主張相謀合,或是其他的個人喜好。)相傳鍾馗本來是狀元的,殿試的時候,皇帝見了他,嚇了一跳,天下竟有如此模樣之人,嚇死本皇了,把鍾馗的狀元名次取消了。然後鍾馗暴走了,死後做了判官。 當然這只是傳說,但現實的例子也不少,明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是朱明王朝開國後的首次殿廷考試,經會試取中的189名士子入殿應試。看過試卷,讀卷官們擬訂狀元為郭翀。可是,當考官將姓名和本人對上號以後卻發現,郭翀其人貌不壓眾,於是改降為第二名當了榜眼,另點吳伯宗為狀元。
同樣的事,還發生在建文二年(1400年)。這次庚辰科殿試,本來已選定王艮為狀元,後因其貌不揚,而被抑置第二名。那麼,選誰當狀元呢?當時的讀卷官有禮部的,也有翰林院的。禮部想換胡廣,翰林院卻要換楊溥,爭來爭去決定不下,只好請建文帝裁定。建文帝看過兩份試卷後,傾向選胡廣,但他要先看看這人的長相再定,於是命人宣旨:“胡廣秀才上殿。”胡廣、楊溥二人早已風聞正醞釀狀元人選,都靜靜地在館舍裡等候訊息。碰巧的是,楊溥是當時湖廣石首(今湖廣石首縣)人,當聽到宣旨後,人們一時弄不清是指“湖廣秀才”,還是指“秀才胡廣”。楊溥猶豫了一陣,才找衣服穿,打算先去看看再說。這時,胡廣已來到大殿。建文帝見胡廣舉止不凡,一表人才,很是高興,當即確定為狀元。不過,皇上認為“胡廣”這個名字不好,便含笑問道:“胡能廣乎?”“胡”在這裡指的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建文帝的意思是說“北方的亂敵還能讓它擴大嗎?”於是,賜名為“胡靖”,意思是“北方亂敵定能肅清”。這樣,身材魁梧的胡廣取代了相貌平平的王艮當上了狀元,而那個“湖廣秀才”楊溥則是空喜了一場。
又有正統四年(1439年)已未科殿試,讀卷大臣開始擬定張和為狀元。填榜前,明英宗特地派貼身太監到張和的寓所去看看他的長相。太監回來報告說:張和的一隻眼睛有毛病。於是,張和被降至二甲第一(即總第四名),而將施槃提為狀元。
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
回覆列表
自打隋朝科舉制度出現以來,讀書就成了改變命運最好的方式,無數寒門子弟就是靠著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苦讀,最終考取功名,光耀門楣,成功的改變了自身原有的社會階層!在現代的很多歷史電視劇之中也能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不過要知道在以前想考個狀元是極其不容易的事情,從最開始的童生一直到殿試,總共經歷五個考試環節!要知道當時地方上出一個秀才就是一件想到那個少見的事情了,秀才算的上初步具有功名,不僅每個月能夠領取一定的補助,而且見到縣官不用行禮,這就是讀書帶來的好處!
科舉制度雖然是隋朝的時候建立的,但是因為隋朝壽命太短,很多都是不完善的,在之後的唐宋才將這個制度完善,一千多年來,總共出現了文武狀元八百多人,這些人對於古代王朝的建設和貢獻都是不可估量的!在隋朝之前,想要做官十分的難,尤其是平民階層的人,除非是趕到像三國那樣的混亂時代,才有機會一展所學,和平年代的時候,官員階層別士族牢牢的把控著,他們這個階層要想持續獲取利益,只能好好把住這個通道!
但是就算是隋朝以後的時代,想要考個狀元也是一件相當難的事情,首先,讀書是一個相當花錢的事情,必須要是一個小康家庭才可以負擔得起,起碼也是一個地主級別,這種家庭的人人才有錢給孩子買書,請老師,如果家庭差一點的,培養一個讀書人是相當的難受的,為了節省錢讀書,恐怕連飯都不捨得吃,不過話也不能說死,歷史上還是有幾個運氣不錯的,家庭雖然貧困,但是遇到了一個好心的老師,不收學費不說,還很耐性的教學!
一般讀幾年書之後,先生就會安排學生參加考試了,經過重重難關,鄉試、會試,一直到進京,不過進京考試也是一件很考驗人的事情,因為京城的考試是三年一次,錯過時間的話就要再等好幾年了,所以家庭住址比較偏遠的就要早早的收拾東西去考試了!
畢竟是出遠門,首先要準備的就是充足的錢財,靠步行走過大半個國家,有的家住得近的只需要幾個月,家遠的就要一年多,要是半路不小心走錯方向會耽誤更多的時間!路上的花費肯定是要有的,要是家裡沒有一些家底的話,真的負擔不起!剩下進入京城之後打點考官也是需要很多的錢,不然的話最後等待的只有名落孫山了!這種現象在考場上十分的常見,在沒有考試之前,中榜的名單就已經出來了!
後來朝廷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就採取了一些治理措施和制度,首先就是分權,相互監督,發現同僚有受賄現象隱瞞不報就要視為同罪,還有就是排除密諜監視出題的人還有考官,禁止他們和外人見面!
不過就算是有著這種嚴格的制度,也是杜絕不了考官洩題的現象,畢竟在巨大利益面前,很難有人能夠忍得住!這些人的確聰明,想了很多種辦法來應對考試,光是作弊的方式就五花八門,有的人偷偷在衣服裡夾著一小抄,還有直接把小抄寫在衣服裡、鞋子裡等等。
最後朝廷實在是沒辦法了,就讓考試的人在考生進入考場之間就搜身一遍,什麼都不讓帶!考取個功名雖然難,但是隻要努力還是有希望的,但是當狀元就難了,考驗的課不僅僅是考生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