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冬雨AK

    國內和平反戰思潮盛行,對於參戰十分謹慎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加入同盟國,結果慘遭戰敗!戰爭的慘敗讓土耳其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國內反戰思潮盛行,因此,對於參戰變得十分的謹慎,總怕再重蹈一戰站錯隊的覆轍,再者,土耳其軍事力量不足,經濟實力不夠,不足以應對一場全面的武裝衝突。戰爭初期採取避戰的策略是正常的

    戰略地位重要,成為兩大勢力爭相拉攏的物件。

    大家可以看一下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北面試蘇聯,往西是巴爾幹半島,往南是地中海、非洲,往東是亞洲。處於歐、亞、非十字路口,扼守黑海出海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為兩大集團爭相拉攏的物件,因此,土耳其也有一定的資本可以和這些國家討價還價,來獲得最大的利益。

    二戰前期快速多變的戰爭程序,導致土耳其猶豫不決。

    1939年,英國 法國拉攏土耳其簽訂了三國互助條約,下一步就是正式加入同盟國,但是沒有想到,德國砍瓜切菜一樣的幹掉法國,把英法聯軍趕下了大海,並且又掉頭滅掉希臘和南斯拉夫,陳兵於土耳其邊境。土耳其別無選擇,只能繼續保持中立。到1942年,局勢開始對盟國有利,但是英法一直沒有能力為土耳其提供實質上的援助,而德國時不時的警告土耳其要炸燬它的主要城市和商業中心港口,也就是說,土耳其一直處在德國軍事報復的恐懼之中。對於當時的紅色蘇聯,土耳其同樣是十分恐懼,總怕自己會被其“解放”,所以土耳其的如算盤是讓德國摧毀蘇聯,然後再由英美摧毀德國。

    因此,直至德國敗局已定,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並且攻入德國本土的情況下,土耳其才對德宣戰,時間是1945年2月23日,而兩個月後即1945年4月16日,蘇聯發動柏林戰役

  • 2 # ruixuezhaofeng

    1939年9月至1945年2月22日,土耳其一直保持中立,既不對軸心國的德意構成威脅,也沒有幫助同盟國的實質行動......

    在二戰勝負已判,雅爾塔三巨頭會議提供最後“悔過機會”的壓力下(1945年3月1日為土參戰最後期限,否則不允其參加聯合國),2月23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一致透過決議“即刻”對軸心國宣戰,土耳其“戰時中立”政策宣告結束。

    而在1914年歐洲陰雲密佈之際,凱末爾就曾力主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疏遠德國,保持中立,以保全岌岌可危的帝國,實現國家民族利益最大化。但他當時如同二戰初法國戴高樂一樣人輕言微,結果奧斯曼帝國土崩瓦解。

    幸有凱末爾挺身而出,他以強烈的民族意識、卓越的軍事才能、敏銳的政治頭腦驅逐外國佔領軍,以《洛桑條約》取代喪權辱國的《色佛爾條約》,保證了延續至今的土耳其國土範圍。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凱末爾的偉大在於他矢志改革,用15年時間締造出一個嶄新的國家。1938年11月,57歲的凱末爾辭世。

    二戰前,土耳其身處德意、蘇聯和英法三大勢力進逼之下,戰略意義在於黑海海峽與巴爾幹-中東樞紐

    彼時土耳其受到來自從西(德意)、北(蘇聯)和南(英法以中東阿拉伯殖民地為基地發力)三面重壓,同時成為三方積極爭取的物件。英法“先下手為強”,與土有數個條約“互幫互助”。德國也不失時機,以貸款和重要人物擔任大使拉攏土耳其。雖然土與英法“約定多,更友好”,但它基本處在德國和西方之間的中立地位,以此維護國家與民族的利益。

    納粹德國佔上風的1940-1941年,“中立”的土耳其偏向德意

    德軍橫掃西歐,土耳其堅拒英法要求其參戰的呼籲。在德意兵壓巴爾幹之際,土、德於1941年6月簽訂“友好條約”。1942年8月剛上臺的土總理宣稱其中立“不偏不倚”,其實是偏向德國,洛鐵礦等軍需原材料不斷輸往德國。

    1943年初反法西斯戰爭轉折後,土耳其又向盟國靠攏

    但它仍然以裝備落後、同盟國支援不夠、德國在東地中海巴爾幹佔優勢等理由拒絕參戰,美英對其態度漸冷,1944年3月起中斷對土武器供應。6月要求土完全斷絕與德國交往。迫於形勢,土政府中斷對德礦產出口;禁止德國軍艦透過黑海海峽;解除親德內閣成員職務;鎮壓境內反蘇勢力,直至最後與德國、日本斷交。

    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終於抓住“最後一次悔過機會”(丘吉爾語),對軸心國宣戰。

    結語:土耳其深刻吸取一戰的教訓,以中立政策周旋於幾大勢力之間,在維護本國利益的同時沒有得罪各大國;且維持了自己有限的實力,使國家和百姓避免戰亂之苦,此番經歷為它戰後立足西方、又周旋於大國之間積累了寶貴經驗。

  • 3 # 喵叔說電影

    在距今720前的1299年,奧斯曼帝國建立,這是一個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為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最為強盛的時期勢力可以達到亞歐非三大洲,奧斯曼帝國自1453年消滅拜佔廷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奧斯曼帝國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

    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直到一戰敗於協約國之手後,奧斯曼帝國因此分裂,1922年時凱末爾領導起義軍趕走了歐洲勢力,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滅亡了。奧斯曼雖然滅亡,但在15-19世紀的這段時間中是唯一能夠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其輝煌的歷史值得研究,但今天曆史君要說的不是奧斯曼帝國滅了拜占庭帝國讓歐洲人恐懼一時,今天要講的是二戰時土耳其為什麼保持中立,在全球20億人被波及的全人類大災難中免受戰火的洗禮。況且土耳其的位置十分的重要,無論是德軍還是英軍都想要將土耳其最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以佔領更大的戰爭優勢!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當時的戰爭環境,土耳其是一戰結束後,土耳其人在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之上建立的國家,結局十分的慘烈。

    當再次面臨二戰的戰火時不免要十分的謹慎才行,稍有不慎就會再次的重蹈覆轍。當面對未來戰爭的不確定性時,土耳其選擇的兩頭倒,積極採取外交行動,同英、法、蘇、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以此來保持自己中立國的地位。德軍因為受到東西方的兩面夾擊,無力再發動新的戰線,土耳其保持中立按兵不動對德軍來說也不是一件壞事,在當時德軍資源匱乏的時候,也向土耳其購買資源,對英國來說,土耳其不成為德軍的幫手對自己也是有好處的。

    就這樣二戰主要的對峙時期土耳其的中立對雙方都好。一直到德軍敗局已定後,才想德軍宣戰,945年2月23日,正式加入戰爭。其實,如果親德的土耳其再一次加入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那麼就將再被瓜分一次。那麼蘇軍便會獲得夢想中的黑海出海口,若土耳其一開始便加入盟軍參展,也會在戰爭中遭遇重大損失,土耳其在特殊的戰爭環境之中找到了一條保身之路,所以並沒有受到戰火的再次摧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米8A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