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舞動年華822

    所謂的善良是心存善念,不坑人不害人就是善良,有時候過分的善良可能會傷害自己和別人,因為善良也需要有度,或者說善良也需要分面對誰,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2 # 銀哥成長VLOG

    很榮幸有機會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善良過頭,對於這個我的理解就是有的時候,人他會過度的去善待一個人。

    我個人的一個體驗感受到的很多時候,這種善良其實是一種縱容,而不是真的善良,很多時候是源於怕自己在對方中心目中的樣子會受損而做出的表面上看起來的善意的行為。

    這個是太過善良的我看到的一個真相,但是往往當事人是很難接受的,只是我們要明白,我們人類的一個心理動機是趨利避害的往往看起來不正常的行為,但是如果我們深究其原因的話,其實是能看到對於我們自己的好處的。

  • 3 # 蝦米吃滋泥

    首先說一下取悅症患者搞不好人際關係的三個原因,第一個是你被當成了壞人,第二個是你把別人比成了壞人,第三個是你遇到了壞人。

    誰都知道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對一個人提供幫助,他的第一感受不是你有多麼無私、你有多麼偉大。而是,你是不是有求於我?我接受了你的幫助,你找我幫忙怎麼辦?萬一你獅子大開口怎麼辦?

    雖然你幫助別人是不圖回報的,僅僅是別人有需求而你又剛好有能力幫而已,但是很多人就會防備你這個“壞人”。這就導致了你對誰好誰就疏遠你,這是取悅症搞不好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你把別人比成了壞人”,好人都讓你當了,那我不就成壞人了嘛。我舉個例子,媽媽辛辛苦苦把飯做好了,等全家人開始吃飯的時候,你卻發現媽媽碗裡是一碗剩菜,這時候你容易產生很不爽的感覺。雖然媽媽的付出我們應該感激,但是我們也容易感受到慚愧,感覺價值受損。同樣,如果我們對朋友無微不至的話,朋友也會因為你太好讓他感覺自己的價值受損,他也會不自覺的疏遠你。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把用討好的方式建立人際關係的人,稱作是“濫好人”。所以我們要深刻反思一下自己。

    第三個原因是你遇到了壞人,古人說鬥米恩、擔米仇就是這個道理。有些人知道你樂於付出,還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他們會抓住你這個弱點剝削你。他們白白享受著你的付出,還把你當成傻瓜,當有一天你沒有時間、或者沒有能力幫助他了,他們不但埋怨你,可能還得報復你,這種人就是白眼狼。雖然白眼狼可恨,但是讓白眼狼膨脹的是你,你責任也不小。

    透過這三種情況,你會發現無論你去討好好人,還是討好壞人都行不通,取悅別人是嚴重的弊大於利。

    取悅症可分為三種類型,看看你屬於哪一種,分別是內疚型取悅症、習慣型取悅症、觀念型取悅症。

    1.內疚型取悅症。這種型別的取悅症患者有很強烈的內疚感,是內疚感驅使他去討好別人。在原始社會個人無法戰勝天敵,只有團結協作才能獲得生存的機會,不珍惜合作伙伴的原始人就得獨自對抗天敵,他們都被淘汰了。所以我們的祖先都是懂得珍惜合作的原始人,討好別人是我們的本能,拒絕別人我們天生就會感到內疚。

    內疚曾經可以驅使我們爭取合作的機會,但那是在幾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當今社會與原始社會已經非常不同,內疚感太強的話,會被人們認為是做了壞事後心虛,認為你心裡是不是有鬼,所有人們會躲著你,人際關係怎麼會好。

    2.習慣型取悅症。這種型別的取悅症把討好別人當做一種習慣,甚至達到了上癮的程度,就像蜂群裡工蜂一樣,把付出當成使命。養成這種習慣與童年經歷有很大關係,如果童年期父母要求過於強勢,就容易養成剋制自己取悅父母的習慣。如果童年期身體弱小,或者生理上有缺陷,那麼從小在人際交往中就會處於弱勢,也容易養成取悅他人的習慣。

    3.觀念型取悅症。主要是受影視媒體、教育、書刊等影響,形成了兩種取悅他人的觀念。

    第一種是“我對你好你也會對我好”。有這種觀念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遇到麻煩,永遠單方面從自身找原因,如果別人對我不好,肯定是因為我對他不夠好。只從單方面找原因,讓人看不清問題的全貌,陷入邏輯怪圈無法自拔。

    第二種是“我付出是應該的”。有這樣觀念的人,能在人際付出中感到快樂,是發自內心的願意幫助別人,還不圖回報聖人。但是一味付出的話,你的動機就會變的可疑。

    下面咱們說一下取悅症改善方法,方法有三個。

    1.辯證看待問題。一枚硬幣拋向空中,落地時總是有兩種情況,如果你只想要正面,當硬幣出現反面的時候,你就會承受打擊。一味討好別人,就是因為你忽視了硬幣的反面,你忽視了別人會疏遠你甚至傷害你的這種可能。如果你對硬幣的反面有個預期,那麼你取悅別人的衝動會減低,就算被人傷害你的情緒也不會太劇烈。

    2. 迂迴拒絕。取悅症患者最大的困擾就是不會拒絕別人,直接拒絕別人會對人造成傷害,也會引起自己內向的不安,迂迴拒絕是一個好辦法,這也是社會上非常流行的方法。怎麼迂迴呢?比如別人請你幫忙,你不想幫又不忍心拒絕,那你就拖著唄,拖一段時間他自己會想其他辦法。請放心,你的拖延不會給他造成麻煩,他自己事情肯定比你重視。

    3.不要以自己的感受來評估自己價值。取悅症患者習慣性的從別人身上獲取價值感,不討好別人就會感覺自己沒有價值。當你感覺自己沒有價值的時候,一定要清楚這不是真實情況,而且你的自身價值也不是討好一次就能改變的。偉大生物學家達爾文面臨結婚的時候,自己拿不定主意,他把結婚的好處全部列出來,也把壞處全部列出來,最後一權衡,結婚還是好處多,他就選擇了結婚。我們對自身價值的評估也可學習一下達爾文,先把自己的優勢列出來,再把劣勢列出來。這樣做,你會發現自己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希望的書評對你有幫助。

  • 4 # 諮詢師欣然

    善良過頭的人,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討好型人格,一種是邊界感不清。

    討好型人格,一般內心比較自卑,害怕衝突。他們不太敢輕易表達拒絕和不同的意見,哪怕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在與他人的接觸中,會努力的做各種事情去取悅別人,甚至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

    有些討好型人格的人,會好心辦壞事。因為害怕拒絕,所以有些事哪怕自己做不到,也會說沒問題。直到最後別人發現他其實沒有那個能力,就會覺得這個人說話不靠譜,反而會破壞關係。

    邊界感不清的人,會以天下事為己任,認為別人家的事都是自己的事。我們會發現,身邊有一種朋友,出去吃飯他永遠都在買單。與討好型人格不同的是,他們內心不糾結,這些人似乎總會找到合理的買單理由,比如最年輕,最年長,男人,剛發工資,剛失業等等。

    與討好型人格相反,邊界感不清的人,往往比較自戀。一般而言他們家境不錯,是在寬鬆的環境里長大的,所以對人對事都沒有那麼強的戒心。缺點是,如果遇到比較有主見的人,會感覺他們侵入太多,甚至發生疏遠和衝突。

    這兩種心理,調整起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對於討好型的人,需要的是放鬆。包括改善自卑,樹立自信心,勇於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敢於拒絕。而對於邊界感不清的人,需要的是收斂。包括尊重別人的界限,看到他人的需要,更多的與自己相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皮書》中所呈現了美國60-70年代對黑人的歧視是真的嗎?黑人是如何一步步爭取到自己的合法權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