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姜小花

    中國春秋時期就有了冰鎮米酒,就是在米酒當中加點冰,喝了涼爽可口,還可以降暑。

    到了唐代,人們把冰放到木桶裡,然後在上面撒上鹽,再把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冰上面,再插上小木棍,等蔗糖水凝固了以後就可以吃了,這可能就最早的冰棒製作方法了吧。

    宋代時,冰制的食品、飲料就更加豐富了,當時的冷飲有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湯、雪泡豆水等冰制食品。

    元代的遊牧民族在夏天就給牛奶里加點冰塊變成冰奶,後來又給加了冰塊的牛奶裡在加點果醬、蜜餞、果脯,吃起來就更加可口了,很像現在的冰激凌。

    到了明清時期,把冰塊兒放在一個木箱子裡面,然後用木板分成幾層,再給上面放一些食物,有水果、水之類的東西。

    在中國有冰庫的記載已經有3000多年了,在西周時期就有相當規模的冰庫了,那時的技術和裝置非常簡單,就是把冰埋到地底下,上面用磚塊封好,塗上泥漿後,再用火燒硬,這樣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但是這種儲存方法畢竟落後,到了夏季會有很大一部分冰融化掉,所以在採集的時候就要多於實際使用量三倍以上的冰。

    唐代時,由於打井技術的突飛猛進,把冰儲藏在8丈以下的深井裡,井越深裡面的溫度就越涼快,用這種儲存起來的冰很少有損耗,比起西周時期,會節省不少採冰的勞力,唐人把這種井叫做冰井。

    到了明清時期,就不需要唐代那麼深的井了,使用磚和石頭砌一個地窖,再給四周鋪上棉絮、稻草、爐灰渣等保溫材料,利用這種技術儲存冰就簡單有效的多了,並且儲藏冰已經不是皇家專利了,民間有錢人家都可以做到,只是規模小點而已,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北京城到處都是冰窖,還出現了專門從事儲冰、賣冰的商家,所以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在夏季使用到冰了。

  • 2 # 中國歷史秘聞軼事

    宋朝的飲料比較豐富。宋朝人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還能吃上各種各樣的冷飲。比如說北宋東京汴梁,一到農曆六月份,街道兩旁擺滿了冷飲攤,冷飲攤上撐著青布大傘,傘底下襬著紅木桌椅,等著顧客買冷飲吃。當時都賣什麼冷飲呢?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涼水荔枝膏”名目。另外據《夢粱錄》記載,南宋首都杭州也有賣冷飲的,主要出售“藥木瓜”、“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

    咱們現代人只知道冰粥、炒冰、冰激凌,聽了“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這些宋朝冷飲名稱,往往一頭霧水,不明白到底是什麼東西。我來簡單解釋一下:所謂“冰雪甘草湯”,就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湯,然後放涼,放涼以後再加進磨碎的冰塊;“冰雪冷元子”是用黃豆和砂糖做的,把黃豆炒熟,去殼,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糰子,最後浸到冰水裡面;“生淹水木瓜”比較簡單,把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塊,泡到冰水裡面;“藥木瓜”比較麻煩,先用滾水把整隻木瓜煮到發白,然後用刀挖開木瓜蓋兒,把瓤掏淨,用水沖洗一下,往木瓜裡面放鹽,放藿香、白芷、砂仁,也可以按照需要放其他中藥材,然後再加點兒清水,擱到陰涼地方,過一夜,木瓜裡面的水乾了,把那些藥材倒出來,再往裡面放蜂蜜,再過一夜,蜂蜜也都滲到木瓜裡面去了,這時候把木瓜切成小塊,用冰水泡著吃;“雪泡豆兒水”和“雪泡梅花酒”很簡單,“雪泡”就是冰鎮,雪泡豆兒水就是冰鎮綠豆湯,雪泡梅花酒就是指冰鎮梅花酒。

    可是宋朝又沒有現代化的製冷裝置,就是有製冷裝置,那時候也沒有電,怎麼能製出冰來呢?

    宋朝人有辦法,他們不製冰,只藏冰。換句話說,他們做冷飲時用的不是人造冰,而是天然冰。每年十冬臘月,河水裡結了厚厚的冰塊,宋朝人把冰塊鑿下來,運到專門存放冰塊的地下冰窖裡,密封嚴實,等到來年夏天再一塊一塊運出來,或者自己做冷飲,或者賣給那些想做冷飲的人。

    冰鑑不是宋朝人發明的,早在春秋戰國就有,不過早期的冰鑑是用青銅鑄成的,青銅是金屬,熱傳遞比較快,夾層裡的冰塊容易融化。

  • 3 # 詩境笙音

    炎炎夏日裡,來點冰鎮飲品絕對是件樂事,其實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古人就已經好上“這口”了!

    中國古代有鑿冰、儲冰的習俗,在先秦時期的《詩經·豳風·七月》中就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的詩句,描寫了鑿取冰塊和藏入冰窖的情形,“凌陰”也就是冰窖,天熱後再將藏冰取出使用。

    除了青瓷冰酒器外,古人甚至還有了造型精美的“冰箱”,在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過一件戰國時期的大型青銅冰鑑,它的長和寬都是76釐米,高63.2釐米,由方鑑、方缶組合而成。

    鑑身上有拱曲的龍形耳鈕及浮雕蟠螭紋、蕉葉紋等,做工極其考究,堪稱藝術精品。冰鑑具備雙層結構,鑑內建有一缶,缶內盛裝酒水,鑑壁與缶之間可放置冰塊,以起到冰鎮的作用,這樣就能在炎炎夏日裡喝到“清馨凍飲”了。

    到了唐代,人們把冰放到木桶裡,然後在上面撒上鹽,再把盛有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冰上面,再插上小木棍,等蔗糖水凝固了以後就可以吃了,這可能就最早的冰棒製作方法了吧。

    宋代時,冰制的食品、飲料就更加豐富了,當時的冷飲有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湯、雪泡豆水等冰制食品。

    在中國有冰庫的記載已經有3000多年了,在西周時期就有相當規模的冰庫了,那時的技術和裝置非常簡單,就是把冰埋到地底下,上面用磚塊封好,塗上泥漿後,再用火燒硬,這樣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但是這種儲存方法畢竟落後,到了夏季會有很大一部分冰融化掉,所以在採集的時候就要多於實際使用量三倍以上的冰。

    唐代時,由於打井技術的突飛猛進,把冰儲藏在8丈以下的深井裡,井越深裡面的溫度就越涼快,用這種儲存起來的冰很少有損耗,比起西周時期,會節省不少採冰的勞力,唐人把這種井叫做冰井。

    到了明清時期,就不需要唐代那麼深的井了,使用磚和石頭砌一個地窖,再給四周鋪上棉絮、稻草、爐灰渣等保溫材料,利用這種技術儲存冰就簡單有效的多了,並且儲藏冰已經不是皇家專利了,民間有錢人家都可以做到,只是規模小點而已,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北京城到處都是冰窖,還出現了專門從事儲冰、賣冰的商家,所以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在夏季使用到冰了!

  • 4 # 寧靜以致遠

     湖北隨縣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兩件冰鑑,冰鑑上還放著一柄長勺是專門用來舀冷飲的。此外,在古書《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裡所說的“冰廚”,就是古代人們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一間房子,是夏季供應飲食的地方,實際上就是古代冰窖。設計奇巧、鑄造精工的鑑缶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冰箱”。鑑缶由盛酒器尊缶與鑑組成,方尊缶置於方鑑正中,方鑑有鏤孔花紋的蓋,蓋中間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頸部。鑑的底部設有活動機關,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鑑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應是夏天盛放冰塊、冬天盛放熱水之用。

    可見,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使用冰窖了,冷飲也就應運而生了,所以,唐宋時期喝冷飲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這都是宮廷裡面的貴族,或是達官顯貴才能享受的待遇了。一般老百姓可能還普及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過《父親的散文詩》的朋友,能形容下自己父親的特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