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韓美齡

    謝邀!雙向情感障礙,主要症狀表現為抑鬱症狀,與躁狂症狀交替出現。雙向情感障礙是精神病學的標籤,主要依據抑鬱症狀與躁狂症狀的交替出現而進行的標籤化診斷。解決問題不是透過症狀表現給求助者貼標籤,而是明確症狀背後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的調整化解。因為症狀是問題的表現,不是問題本身,背後的原因化解了,外在的症狀自然消除。

    諮詢中接待過很多帶著雙向情感障礙前來求助的諮客,諮詢中發現絕大部分都是心理、社會因素引發。常見的因素:一、外在誘發因素:創傷性事件(如被霸凌)、挫敗性經歷(如考試失敗、人際困擾等);外界壓力等等;二、個人內在因素:如心理承受性弱;不合理的認知;內心自卑等等;三、成長中的困擾:如兩性心理困擾等;四、家庭、學校及外界社會文化因素:如多種亞文化的影響。

    有效的解決問題:一、避免貼精神病學的標籤,標籤對於問題解決沒有任何幫助,只會增加心理負擔,並把問題的解決引向歧途;二、明確問題發生發展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的調整化解;三、如果問題嚴重了,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分享一個被診斷 為雙向情感的高中生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更直觀的感受。

    鈴(化名),女,17歲,讀高中二年級,在醫院被診斷為雙向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邊緣狀態。這個案例是我和代老師兩共同做的。很多的心理諮詢案例,特別是學生的案例,都是我們倆共同做的。我早期調整孩子的心理問題、學習的心態及孩子學習的方向和目標。把這些問題調整到差不多的時候,由代老師來帶著繼續調整學習的心態和學習方法,在跟隨代老師的學習體驗中去把這個調整的心態去內化,去執行,同時著她把學習給帶起來。

    用鈴自己的話說,她總感覺有很多東西沒學會。遇到綜合性的試題不知道怎麼樣應用課本知識。特別最讓她頭疼的是——我覺得腦袋不好使了,很多知識記不住。好不容易記住了,過幾天又忘了。總是檢驗自己學會沒學會。學習效率很低很低的,學習很累很累,她就覺得我怎麼學都學不進去。內心總想出去玩兒,又不敢玩兒,掙扎著耗學習時間。爸爸媽媽看著她這種狀態很心疼,也知道這樣沒有效果,知道她總想玩兒,媽媽爸爸也就帶她玩兒。但是一玩兒呢,她又覺得我這樣做是不對的,別人都在學習我怎麼能玩兒呢?所以玩兒也沒玩兒好,也怕出去玩兒了。

    到後來,也學不進去,也不敢玩,既害怕玩,還害怕學。她怎麼都過不好,所以就覺得生活是很累的,學習是很累的。她想放棄學習,但是呢又不甘心。時間久了,所以這時候,她的焦慮情緒和抑鬱情緒都很嚴重。到醫院去治療,醫生說,這是雙相情感障礙,還有精神分裂症的邊緣狀態,趕緊住院。媽媽就想,這怎麼是精神分裂症的邊緣狀態呢,媽媽不敢認同這個。爸爸媽媽就帶她去看看心理諮詢師,她又來來回回換了好幾個諮詢師。但是諮詢師呢都說,這個問題太嚴重了,我們做不了,都給他推跑了。

    最終到我們這來的時候,她媽媽首先就跟我說,韓老師你先看看我家姑娘是不是雙相情感障礙,是不是精神分裂症。我跟孩子溝通了20分鐘,我出來跟媽媽說,我跟你保證孩子絕對不是精神分裂症。孩子就是情緒問題,她就是內心衝突的問題。到底具體是怎麼回事兒,我說我跟她做完一兩次心理諮詢之後,我再給你詳細的回答,我再給你做一個分析,你現在先不要著急。但是我能跟你確定,絕對不是精分,絕對也不是精分狀態,也沒在那個邊沿上,差得遠著呢。

    她來做諮詢之前呢,她斷斷續續的跑這個地方看,跑那個地方看,在我們那做諮詢的時候已經兩個多月沒去學校了。學校裡都跟她說,要不就辦個休學吧,孩子又不願意休學,她媽媽就說,這個孩子以前是一個很活潑開朗的女孩兒,自從孩子上中學後就開始變,變得越來越內向,而且沉默寡言。每天回到家就是學習,所以我們看到都很心疼。想讓她出去玩會兒,她不出去。我們做父母的都能感覺到她是強迫自己學習,根本沒效率。還不如出去放鬆下,但是我們說多了呢,她表現的很煩很煩,跟我們發火。我們給她請了家教在家學習,但是還是沒效果。

    這樣的情形,在做諮詢的時候,特別是中學生,很常見。學生學習成績好,後來卻不願意去學校或者想學學不進去,學習效率極其低下。情緒也很糟糕還容易積著,在家呢容易發脾氣,有的呢,就是情緒非常的低落,甚至是把自己關閉起來,跟外界隔絕不見人。

    原因在哪兒呢,原因實際上就是:一、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不知道如何化解。另外一個就是學習的心態和學習的方法,對自己有過高的期望,有過重和別人對比的心。另外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老師對學習任務佈置的加重,老師對學習任務的加重而且不停的迴圈地施加精神壓力。在班裡面不停地來說你們要考入重點學校,小學升初中要重點,初中升高中要重點,高中考大學還要重點。老師不停地把這個重點重點貼在嘴上,而且動不動來排名次,跟學生還談話,你這個分數,要保持,千萬不可下。你這個分數要提升,不然的話怎麼怎麼著。而且老師還有一個錦上添花的那個心態,還想好上加好。咱說了,老師得尺進尺。如果你好一點的話,他希望你更好,這個想法對不對。本來說沒錯,但是過於強化的話,它就起了一個副作用。這個副作用是很厲害的,它導致這個孩子就出現嚴重的焦慮,恐懼、抑鬱。從我們所接到的實際案例出發,抑鬱情緒,只要到醫院裡看他就說你是抑鬱症,說你是什麼什麼病。我可以跟大家說,抑鬱情緒往往不是本來的情緒,它往往是衍生出來的,派生出來的一種情緒。它往往是焦慮,或者恐懼或者緊張,這些情緒得不到緩解、得不到排解,長期下來,或者說持續下來所派生出來的就是抑鬱,覺得活得沒意思,覺得做什麼都沒勁。如果做事情有勁,把這個情緒背後的原因化解開他就不會有抑鬱情緒。真正的、純粹的抑鬱症是很少見的,真正的、純粹的抑鬱情緒這個也是很少見的。

    這些問題出現了,那怎麼化解?首先,是去精神病學標籤化。一個人一旦被貼上了病的標籤,就會認為自己有病。很多人剛開始都只是有心理困擾或者生活學習中遇到什麼問題不能化解而導致情緒困擾,在剛開始問題透過心理諮詢是比較容易調整的。一旦被貼上病的標籤,突然間“明白”我之所以這麼痛苦原來都是“某某病”惹的禍。不但會增加求助者的心理負擔,也會誤導問題的解決。透過心理分析,鈴明白了自己問題是怎麼回事,以及在醫院為什麼會被診斷為雙向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的邊緣狀態了,不再認為自己是有病的了,一下子心理放鬆了很多。然後,透過心理諮詢解決導致情緒症狀的問題根源。調整孩子學習的心態、學習方法及學習的方向。孩子明白了,學習並不是一味的苦學,實際上是可以換種方式和心態進行的,也不再過分的看重考試的分數和名次。

    最後,鈴又結合課本跟隨帶老師一起去體驗換種心態和學習方式帶來的良好效果。此時鈴的心理完全踏實了,不再為學習焦慮了,也敢於出去玩耍了。用她自己的話說,該學的時候能夠好好的學,該玩的時候能夠盡情的玩,原來高中的學習生活也可以有另一番美好滋味的!

    願每一位朋友遠離心理障礙的困擾,活得尊嚴、自由、享受美好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敬出家是被迫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