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柯伊伯魄

    以下是的幾點看法。

    道學自宋以後開出南宗和北宗,張伯端是為南宗創始者。北宗創始者是王重陽,因其弟子“邱、劉、譚、馬、郝、王、孫”即所謂“七真”的廣泛傳播,尤其邱處機見重於成吉思汗,使北宗在其後得到大力發展,最終使南北二宗合二為一。南宗由“先命後性”立法,北宗以“先性後命”為教,最終合之於“性命雙修”。然而,無論南宗北宗,都行之於“三教合一”之教。顯然,時當司馬承禎的“坐忘之法”,“非孔釋所能鄰”而具非孔排釋之義。這表明道學的發展,在司馬承禎時期,由於“坐忘之法”重在修性,還不具“內丹”之學“性命雙修”的特點。但是,道學自上清派已開始注重“內煉”,到司馬承禎的“坐忘之法”的出現表明,道學從那時由“重玄”而開始轉向了“內煉”,開始以對“性”而“命”的理解返還到主體自身,從而對道學的“內煉”的主體性有了深刻的認識,為之後的“內丹” 術的發展,做好了“內煉”的的理論準備。

    自魏晉玄學以來,道學受玄學之風的影響而開道學的“重玄學派”,“重玄學派”盛於隋唐。但是,自司馬承禎開始,“重玄學派”開始走向了終結,這與《坐忘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坐忘之法”表明道學開始轉向以“內煉”為主體的內外兼修之術,“坐忘之法”為“內丹”術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由“重玄”轉向“內煉”,可由司馬承禎的“坐忘之法”與下文的比較中推定“坐忘之法”主體的實踐性已經取代了道學的玄思性質: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即悟,唯見於空;觀空以空,所空即無,無無亦無。無無即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即不生,即是真靜。真靜應物,真常得勝。常應常靜,常清靜亦。如此清靜,漸入真道。即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⑨

    在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中,有“真觀”一節,內雲夫觀者,智士之先鑑,能人之善察。就儻來之禍福,詳動靜之吉凶。得見機前,因之造適。深祈衛定,功務全生。自始之末,行無遺累。理不違此,故謂之真觀。然則一餐一寢,居為損益之源。一言一行,堪成禍福之本,雖則巧持其末,不知拙戒其本。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閒,方能觀之真理。

    顯然,司馬承禎的“真觀”是為“收心”之基,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的“觀心”之法比較可知,司馬承禎的“真觀”更具有主體意義。由於其重視主體的存在性和實踐性,以“一餐一寢,居為損益之源”說明“觀”的自在性,使司馬承禎的道學理論已經脫離了玄學性質,而走向了主體的實踐性。

    關於司馬承禎的“坐忘之法”的“非孔排釋”問題,在學理上顯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坐忘之法”上承先秦的儒道之學卻是無可懷疑的,因此釐清“坐忘之法”的學術理路,不但是道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而且對當代的生命科學研究將有重要的意義。

    三,“坐忘之法”與“儘性知命”

    在《坐忘論》中,司馬承禎是引徵“莊周”的話論證“坐忘之法”的。他說:“坐忘之法,信是修道之要。……故莊周雲:“墜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然而,這段話在《莊子》中卻是徵引孔子與其學生顏回討論“坐忘”之術的。《莊子·大宗師》中載有: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墜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莊子·大宗師》中的這段話可謂儒道之學的一個公案。自兩漢以來,由於把《論語》推定為孔子思想的核心,因《論語》中不講“性與天道之學”,故認為儒學只是“祖述堯舜,憲武文章”而沒有性命之學。雖然在先秦儒學的《大學》與《中庸》裡面,有修身的內容,但卻把其認定為儒學的“內聖外王”之方法,不屬於 “性與天道之學”。因此,崇尚《莊子》的道學家們把這段話或者說成是莊子借人喻理,或者是寓言論道,而否定孔子與顏回有此論道之說。顯然,從司馬承禎徵引這段話只說“莊周”而不言孔子與顏回,可以看出,司馬承禎對孔子儒學無“性與天道之學”的論點是肯定的。

    孔子是否具有“性與天道”之學,筆者認為是肯定的。孔子的“性與天道”之學集中於《易傳》之中,之所以孔子在《論語》中不談“性與天道”之學,這與孔子的論說物件有關: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⑩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11]

    因為在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顏回具有中人以上的資質,所以,孔子的“性與天道”之學只有顏回可以得聞,關於顏回: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 “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12]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1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14]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15]

    由此可知,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顏回“聞一以知十,”使孔子有“賢哉,回也!”之嘆,故孔子又說: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16]

    由此可知,顏回不但得聞孔子的“性與天道”之學,而且經常習煉,故孔子讚歎其“回也其庶乎,屢空。”“賢哉,回也!”故在《莊子·大宗師》中有孔子對顏回相同的讚歎之情:“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這說明《莊子·大宗師》的記載是可靠的。因此,《莊子·大宗師》的這段關於“墜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的記載應為孔門之法。

    然而,更重要的是,孔子的“性與天道”之學在《周易》中形成了系統性的理論體系,這就是由《說卦傳》中承諾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生命科學。對《說卦傳》的生命科學的推定表明,其生命科學的原理是由“倚數迭用”“八卦相錯”形成的“數往知來,天地損益”作為邏輯形式的,體現出“藏身於密”的特點。把其稱為“儘性知命”的理論形式,能正確概括孔子的“性與天道”即生命科學體系。《周易》《說卦傳》表明的是以形而中者謂之卦與形而中者謂之人統一的思想原理,是形而中論的哲學與形上性生命科學的統一。

    唐李鼎祚在其《周易集解·序》中說: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 者,莫善乎蓍龜。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將有為也問之,以言其受命也。應之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逐知來物,故能窮理盡性,利用安身。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自然虛室生白,吉祥至止。坐忘遺照,精義入神。口僻焉不能言,心困焉不能知,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斯之謂矣。原夫權輿三教,鈐鍵九流,實開國承家修身之正術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尼骨折,克萊腿筋拉傷都是休養五天覆出,為何同樣是拉傷的杜蘭特卻遲遲不能復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