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香果夫人

    我覺得不是被這個社會淘汰,而是人生達到一個高的境界,心中能放得下,不計較,其實是看透社會的本質,心裡純潔。我一直就想去過這種生活,終究是有壓力

  • 2 # 溫柔寄居者5W1n

    這樣的佛性生活的人還沒有被這狼性社會淘汰,他們只是保持簡單而低調的平靜生活方式。

    他們基於滿足現狀,以不變應萬變,有時卻對自己合理的需要反而要採取壓抑的方式去順應別人,但這類也可以使一些人作為退出競爭的理由,他人見此不構成對其威脅也不會尋事生端。

    世界在變,人也在變,如果什麼東西保持一成不變,那一定乏味極了。

    職場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卻耗費了我們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大部分清醒的時間是和什麼樣的人與環境相處,幾乎也決定了我們快樂與否。

    人生有好多事都是可遇不可求,將就也不再是一種消極的妥協,不在一個標準化的群體裡刻意保持特立獨行。

    一個人相容於群體,是一件幸事。若與群體格格不入,做到良性溝通保持善意的基礎上,保留一點獨特的個性,未見得是一件多麼天地不容的事,但大部分黨同伐異的個性,使其對異類常常不具有包容性。

    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現世安穩,也許經不起推敲,但日新月異的世界與人際,怎能容忍有人在此處安睡不變?

    人或許無法改變環境,但卻可以選擇環境,去選擇適合的土壤,去結原本屬於真我的種子。

  • 3 # 雲海逆清風

    我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有這種人 但只要你還有生理需求 你就得去爭 從物質面上來看 沒有人能做到順其自然 從精神層面上 你可以不爭 你可以去參悟天地 但你必須有實質性的力量支撐 否則無異於 痴人說夢

  • 4 # 用文字記錄人生的美

    遇事不爭,隨遇而安,某求安穩,與人和善這非一定是佛家對自身的要求,也非一定是佛家度世的態度,但大多數,這些卻是佛家在體現!世事常人,多數人生活也是這般模樣!

    1-出家人很多是半路出家的,他們厭倦了與人爭鬥,事事算計,爾虞我詐的生活,普通人的生活每天都是如此,有形的,無形的,讓人疲憊,不堪重負,有一些人走向極端,有的人選擇逃避,有的人信佛,佛曰放下,就是放下煩惱,那麼誰又不願意放下煩惱呢!

    2-對於華人而言,佛教的信奉可以追溯到很遠的朝代,對當代人的影響是很大的,當然還有很多人都是善良的,即是有緣人!

    3-狼性存在與每個行業,或許你的潛意識裡也有,只是未曾啟用而已,畢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一匹合格的狼,也別談狼性了!

    4-一匹合格的狼,他們也有疲憊的時候,也會厭倦廝殺,他們也會老去,或許對於羊來說就是棄惡從善吧,狼怎麼的想的,這答案就多了去!

    我是一匹狼,卻不是合格的,或許我老了,或許是累了,我原本就是很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迴歸本初!

  • 5 # Mr丶SunShinE

    首先,你這一問引起我的共鳴了……其實佛系對於人性而言,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和品德的一種體現,這樣的人,並不是說看破紅塵無慾無求,與世無爭,只不過在他們的生活中,對待人或事並不那樣的急功近利。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夢想。

    凡事不急不緩,不卑不亢,用一種淡然平和的心態去生活,這樣不好麼?雖說現實社會競爭激烈,但佛系性情的人,不會被淘汰,相反,我覺得他們會有一種相對更為穩定的生活,不為外界的浮躁所左右。這難道就不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嗎?

    事在人為,用一種平常心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謂之坦蕩……

  • 6 # 瞳關注

    狼性是社會的本性,但成佛成魔,依然由你。社會的演進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但並不能完全左右,能左右的,還是我們自己,作人不仿有點佛性,也有點狼性。下面談一談個人的初淺看法。

    一、人得有點佛性。

    自從人類產生以來,人類心中的慾望之火就從沒有熄滅過,我們追求財富,追求權勢,我們恃強鬥狠,追求名聲鵲起四播,追求家世顯赫,光宗耀祖,我們自以為這就是有價值的人生,自認為唯有如此才不枉此生。當我們徹底合上雙眼的那一刻,我們或許才驚覺,我們這一生,因為要得太多,爭得太多,計較得太多,因而失去的也多。我們一生都像一頭老牛,為了富足的生活只顧拉著車悶著頭前行,我們又像角鬥場上的一名戰士,為了在競爭中取勝浴血搏殺,“鉅艦之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名與利填滿了我們生命的所有時間和空間,表面來看,我們是富足的,我們的生活是充實的,我們的人生是有價值的,但是,這樣的人生真的是完美的人生嗎?我們有好好愛過這個世界嗎?我們好好享受過這個世界嗎?我們的內心有過多少平和與溫暖的時刻?錢是掙不完的,名利終歸虛無,人生短短百年,生不帶來,死難帶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捱餓,不受凍,雨有房遮,睡有床臥,求多何益?老子說“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又說“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該你的不爭而至,不該你的,強爭而難得。與人為善,示弱而非弱,魯迅筆下的阿Q,總能在“精神勝利法”中尋找到心靈的慰藉,從而在苦難的生活中尋找到一絲快意。阿Q是被魯迅批評的物件,但是實際生活中,我們不妨阿Q一些,也許生活就會有更多的樂趣。

    二、人得有點狼性。

    光有佛性不行,社會從來就有狼性。學生時代都學過生物,知道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個生物迴圈,吃與被吃,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水草。吃的為生存不得不吃,被吃的為生存不甘心被吃,吃的因為食物短缺而爭,被吃的因害怕被吃而爭,於是乎,吃與被吃的鬥,吃的互相鬥,被吃的互相鬥,狼性也就出來了。人類社會自然也是如此,國與國爭,川普“美國至上”,為逐利而四處煽風點火,時不時扔幾顆炸彈到別國土地上,就前兩天,法國佬弄條破船開過臺灣海峽也要女聲女氣秀存在。人與人爭,人人都想活著,而且想活得更好,都想擁有更多的財富供自己享用,都想擁有更高的地位滿足自己精神的愉悅,這些東西哪裡來?都得到社會這個大鍋裡去爭,適者生存,沒有狼性,你就會成為一窩小狗中最瘦的那一隻,也許生活下去都成問題。

    社會上有那麼一類人,為人軟弱,不講原則,不問是非,生活頹廢,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奮鬥,不敢於面對現實,對什麼事都漠不關心,對什麼事都當好好先生,反而還要拉過佛性的大旗,將自己裹在裡面,看似高雅得很,實則是生活的懦夫。人存於世,該爭必須得爭,事有好壞善惡,人有尊嚴榮辱,眼見惡事,爭否?別人辱已及親朋,爭否?如若事事不爭,人存於世何益?行屍而已。與人為善,自然是好,若人人存此為人之道,社會一定會美好很多,但人各不同,有與人為善,也有與人為惡,你不曾欺人騙人之心,別人有欺你騙你之意。所以,予惡人以善,非但不善,是助惡,這樣的佛性生活其實比狼性更可怕。

    總而言之,不同的生存與生活方式,在這個社會這個“狼性”的大花園中,依然可以百花齊放,想要綻放成什麼樣的花朵,平淡無奇卻清香滿鼻的茉莉花?還是顏色鮮豔奇毒無比的一品紅?最終要看你自己的選擇了,無論如何選擇,是你自己的,跟別人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毛衣除了搭緊身褲子,還有哪些搭配更顯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