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月上柳梢頭002

    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徳”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而自從秦始皇建立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原因是因“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與廟法。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的使用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祖”字有開創基業之意,故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其中也有特殊情況如:明朝的基業是由朱元璋所建立,其稱明太祖,而由於朱棣推翻其侄的政權,等同於創立基業,故廟號亦稱祖,是為明成祖;清朝起於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部落,清朝建立時追封為清太祖,而清朝所統治的地區基本是順治帝在位時所佔領,故順治帝也被視為開創之君,是為清世祖,此後康熙帝由於平三藩、徵準噶爾等軍事成就,被群臣認為“名為守成,實乃開創”,故成為清朝第三個稱祖的皇帝,廟號聖祖;“宗”字有守成之意,故開國皇帝后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號。但是通常也選擇具有美好意義的字,例如太、世、高、神、聖、仁、睿、明、章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偶爾會討厭自己的人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