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內蒙寧靜致遠
-
2 # 大呂二四
經常討厭自己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我厭惡(Self-loathing),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覺得自己很不好,討厭自己,甚至憎恨自己。它不僅是對自己有負面的評價,而是一種較為深層的、指向自己整個人的厭惡。
除了“時常會回想起自己不得體的行為,感到非常後悔”之外,自我厭惡還可能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
遇到喜歡的人,恨不得離對方越遠越好,而一旦對方對自己好一些,就害怕自己不值得。對於自我厭惡的人來說,似乎“注孤生”是人生常態,而“我不配”變成了戀愛主旋律。
自我厭惡是怎樣煉成的?
自我厭惡並不是先天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換言之,沒有人天生討厭自己。我們是在出生之後,從後來的經驗中習得了討厭自己這件事。
1. “他們都覺得我不好,我也這麼認為”
社會心理學家George Herbert Mead在他的“映象自我理論”中提到,人們會關注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並且使用這些話語來形成對自己的判斷。
而當我們收到的大多數評價都是“差評”的時候,人們就會內化這些負面評價,認為自己就是在這些或那些方面不行、不好,從而逐步形成自我厭惡。
有時,這些來自外界的負面評價,可能是針對個人的。比如從小受到高壓教育,常常被指責,一遇到事情就被教育要“先從你自己身上找原因”。以至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任何不順利的情況,就會自動認為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對,是自己不好。
此外,負面評價也可能針對某一身份或特質。比如在父權文化為主導的社會中,形容一個男人很“娘”、“像個女孩兒”,幾乎等同於批評他“弱勢”、“不夠強大”。
於是,較為女性化的男性,可能就會討厭自己女性化的特質,進而發展出對於自己整個人的厭惡。
因為很少有人會告訴他們,其實是沒關係的,和其他男孩有點不一樣的你,同樣也是值得被愛的。
2. “夠格都很難,理想太遙遠”
Edward Higgins在他的自我偏差理論中提出了三個自我:
實際自我(Actual self):我們實際的身體及心理狀態,也是我們的現狀
理想自我(Ideal self):我們希望擁有的特質、對自己抱有的願景
應實現的自我(Ought self):我們認為自己必須擁有的、底線的、不可失去的特質
理想自我是促使我們拼搏的動力,但當人們意識到實際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有差距太大的時候,可能會覺得自己窮盡一生都變不成那個理想中的自己。
那一刻,是我們最焦慮也最想放棄努力的時候,也很可能會對當下的自己產生厭惡之情。
而另一方面,如果實際自我與應實現的自我都有一定差距時,我們會容易怪罪自己,認為連對自己的基本要求都達不到,實在太差勁了。
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持續,那麼自我厭惡也就是個必然的結果了。
3. “用自我厭惡保護自己的脆弱”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脆弱的一面,而接納這種脆弱是十分不易的。臨床心理學家Joseph Burgo認為,自我厭惡是一種應對自身脆弱的防禦機制。
一方面,透過厭惡自己,我們可以對自己有更好的掌控感。每個人都可能被討厭,而當別人討厭我們時,這種被討厭的感覺就是不可控的、不確定的,在這樣的感覺面前,我們也更加脆弱。
而此時,如果我們自己已經在他人之前厭惡自己了,這種被討厭的感覺就會變得可控而確定。甚至會有一種“我都這麼討厭自己了,別人討厭我也很正常”的想法在。
另一方面,因為討厭自己,因為不認為自己值得任何好的事,我們也規避了受到傷害、暴露自身脆弱的風險。這很像是太宰治所說的:“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另外,自我厭惡的人,常常會進行自我批評(self-criticism),就像是腦子裡有另外一個自己跑出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對他們說著尖酸刻薄的話。
在與來訪者的工作中,Burgo博士發現,自我批評的背後,是人們隱藏在無意識中的憤怒,以及對於自身過高的期待。
我們或許會拒絕接納自身的侷限,因為無法成為他人而憤怒,因為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完美的人而憤怒,甚至輕視任何的不完美。
為了抵禦這些感受,我們放任那個指責自己“不夠好”的聲音來攻擊我們,並且厭惡著現在這個不完美的自己。
如果你也因為討厭自己而感到痛苦,並且希望擺脫現狀,或許你已經聽膩了這樣的建議:
“別再和自己說貶低自己的話”
“用肯定自己的話語替代自我批評”……
還有那句隨處可見的“你要愛你自己啊”。
自我厭惡者內心掙扎著:“我就是討厭我自己啊,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甚至因為被告知應該愛自己,而更加討厭這個“討厭自己的自己”了。
Cheri Huber在一本叫《不是你的錯:超越自我憎恨》的書裡寫道: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一個人,像你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你,你早就離開Ta了。”
可事情的難處就在這裡。自我厭惡的人無法喜歡自己,也就難以善待自己;“討厭的人”和“對自己不好的人”是同一個人,都是自己,都無法擺脫。
但自我厭惡的狀態並不是完全無解的。
無法立刻喜歡自己,也沒關係
既然無法喜歡自己、愛自己,那麼不如先不要著急去改變現狀。討厭自己的感覺很痛苦,但逼著自己立刻從自我厭惡到“愛自己”可能會適得其反。
也許你能做的第一件事是瞭解到:現在的你不太喜歡自己、討厭自己,這樣是可以的。
對自己的討厭,偶爾也可以動搖一下
你也許十分堅信對於自身的看法:“我就是個loser”、“我一無是處”、“都是我的錯”。
不妨問問自己:我眼中的自己,真的就是全部的我嗎?
有沒有可能,別人在說“你很可愛啊”、“你真的沒有那麼糟”的時候,可能是看到了看到了你很可愛但你自己卻沒發現的那部分?
自我厭惡是我們對自己一個根深蒂固的看法,“用肯定自己的話語替代自我批評”這類方法,雖然看起來很有根治的效果,但其實就像是在讓你一拳把一座大山砸碎一樣,很難辦到。
時不時在你討厭自己的時候,問一句:我眼中的自己,真的就是全部的我嗎?
每次一點點、一點點地搖晃一下自我厭惡的信念,這樣所帶來的改變可能沒那麼快,但它卻更加可行。
-
3 # 食療養生技巧
有些時候感覺自己做什麼多不如別人,我努力了為什麼沒有別人做的好,沒有人來同情,不斷的努力為什麼總是超不過別人。
回覆列表
偶爾討厭自己的人應該是為人低調,思維敏捷的人,偶爾討厭自已,就是承認自己在某個方面或某件事情上存在著缺點和不足。能意識到自己的缺點,承認自己在做人做事上的錯誤,以後就會彌補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就會提醒自己不會再犯錯誤,從而來完善自己。這樣的人是有著冷靜的思維能力。是有自我約束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