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塵彌勒
-
2 # 文史課代表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水滸傳》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滸傳》的寫作有哪些特別之處?
(1) 深刻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在前七十回表現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農民起義的醞釀、形成和發展過程,深刻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小說把高俅「發跡」和徽宗寵信他的故事,放在故事的開端來寫,以示「亂自上作」,體現了「官逼民反」的思想。《水滸傳》在揭露貪官汙吏的殘暴腐敗時,也歌頌梁山好漢的英雄氣概。
(2) 善於描寫人物
《水滸傳》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環境中,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遭遇, 成功地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林沖、武松等眾多鮮明的英雄形象。而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總是把人物置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以其行動和語言顯示其性格特徵。如在「劫法場可秀跳樓」一回,透過石秀幾個異常敏捷動作的白描,把他當機立斷,臨危不懼的性格表現得入木三分。
(3)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在塑造人物時,作者既植根於現實,又把自己的愛憎感情熔鑄在人物身上,如吳用的機智過人,李逵的赤膽忠心,以及對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撥垂楊柳等誇張的描寫,結合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寫作手法。
(4) 情節引人入勝
《水滸傳》的情節生動曲折,大小事件都寫得騰挪跌宕,引人入勝。有一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場面,如「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等。而每一組的情節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發展史,如「景陽岡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等情節,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
(5) 人物性格的對比/ 多用對比手法
在塑造人物時,作者亦多用對比手法。如在武松鬥殺西門慶的事件中,何九叔與鄆哥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何九叔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處處預留退步,表現其世故機變而怯懦的性格;鄆哥則好管閒事, 反映其年青好勝、幼稚天真而又抱打不平的態度。
(6) 語言明快洗練/ 生動準確
《水滸傳》的語言,以北方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故其語言特色,明快、洗練。如寫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既通俗,又生動。《水滸傳》的語言生動準確,富有表現力。如寫魯智深打店小二時,「魯達大怒,開五指, 去那店小二臉上只一掌。」用「大怒」和「一掌」還不足表現魯達之憤怒,而用了一個「 咄」字,表現出其神韻。
(7) 語言個性化
書中人物的語言各自顯示其個性,成就甚高。如閻婆惜語言的刁鑽潑辣,王婆語言的老練圓滑,予人深刻的印象。
(8) 串珠式的結構
《水滸傳》書中人物與情節的安排,主要是單線發展,每組情節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是互相勾連的,採用串珠式的結構。
(9) 粗線條的筆法
《水滸傳》用的是粗線條的筆法,著墨多,色彩濃烈,用豐富多彩的辭彙和粗豪潑刺的語言,描繪出生龍活虎的梁山泊英雄形象。
-
3 # 凌雲流水
劃分以下幾個時間階段,每個階段既有情節發展方向,又突出各好漢的性格特點,且戰鬥描寫酣暢淋漓,最後血戰江南慷慨悲歌:
1. 好漢出場,聚嘯山林,聚集梁山之上:
智取生辰綱、好漢劫法場、智取無為軍、三山打青州、三打祝家莊、鬥法破高廉
2. 對抗朝廷清剿,收編體制內武將,壯大梁山實力:
大破連環馬、月夜賺關勝、降水火二將、攻打大名府、攻打曾頭市、攻打東平東昌府
3. 擴大影響力,引起天子注意,全夥受招安:
兩贏童貫、三敗高俅
4. 報效朝廷,南征北戰,為封妻廕子,千秋萬世名而戰:徵遼、徵田虎、王慶、方臘
回覆列表
這個所謂的故事節奏,和大大小小的多少次戰鬥沒有關係,反而是作者駕馭文字的技巧嫻熟問題。
能否做到遊刃有餘的駕馭全篇,做到精彩異常,異彩紛呈,完全取決於作者個人的文字把控力,也由於作者個人的文化傳播能力。
《水滸傳》是一部古典白話文小說,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誕生的白話文小說讀本。其作者施耐庵作為這一新式文體的開路者,一他為首的古典白話文小說作者們,從拗口驁牙的古文中走出來,採用平民化的語言和敘述,給我們呈現了一幅最接近民風民意的最淳樸、最深重、最款款的白話文風采圖,利用他們如椽的巨筆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富有民情、罡風的時代世俗畫卷,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
或也可以說,施耐庵和他的同儕們,一起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用最淺顯而凝練的文字傳遞給了世界。
而關於文字的駕馭處理,則是作者個人文化功力的展現。透過一百零八位水滸英雄,將那一歷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民生等社會現實內容推送到我們面前,對於我們深刻了解和把握那一歷史時期的風雲變幻、風土人情很有裨益,也給我們上了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堂民族歷史課。
歸結到文字的描述,還是金聖嘆給出的總結最為客觀和理性,也最有說服力。比如金聖嘆在述說施耐庵的這部書時,採用了帽引法、夾批法等手段,對整部篇什進行了梳理和點評。在談到如何將這些人物羅織在一個整體作品中的時候,金聖嘆給出了這樣的觀點:通篇採用直敘法、夾敘法、間敘法等手段,使得整個故事連線的天衣無縫,猶如一件華彩豔麗的舞袂,使整個人物瞬間活泛起來,舞蹈起來。
而構成文字的第一要素就是文字的真實和細節的真實。這是個始終也脫離不開的話題,更是一個作者駕馭一篇文字的最原始技巧,也是最能打動讀者的技巧。
作者透過大量採用伏筆、潛隱、起伏、跌宕的筆觸,將一系列人物透過大大小小的很多故事串聯在一起。這其中,作者諳熟於筆墨的矜持和揮灑,在濃情處大寫意潑墨,在低迴處婉轉低眉,在高潮處熱血賁張,在悲憤處去意徊惶,目的在於僅僅把握住敘述的節奏和故事脈絡,使讀者緊緊跟隨作者的角度和行進在尋找解悟的突破口,從而完整而全面的解讀這部古典名著。
作者圍繞幾個中心人物展開敘述,將其作為整書的主線,又適量、適時的新增一些意料之中的枝蔓,最後又重新歸結到英雄聚義上面,使“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起義宗旨得到了全面的貫徹,也使我們進一步看清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更加深深同情被逼上梁山的無奈和感喟,使得整部書看起來一波三折,蕩氣迴腸,看點很多,淚點很多,熱點很多,足以影響乃至左右人們的價值取向和世俗觀念。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