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瓜頭講故事
-
2 # 稀文電影剪輯
富蘭克林自幼特別喜歡讀書。但根據當時的家庭條件無錢上學,從少年時代起,就自己尋求謀生。為了省錢經常需要忍耐飢餓。
某一天,富蘭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髮老人,已餓得走不動了。然後將自己唯一的一塊食物給了他。老人看富蘭克林的樣子,估計也是一個窮人,不忍心要她的東西。緩緩的說到“你吃吧,我還不是很餓。
”富蘭克林說到我這書包裡還有很多東西你吃吧,老人看了看她半信半疑的結果麵包大口的吃了起來。
哪位老人吃著麵包,只見富蘭克林從揹包裡抽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疑惑的說“孩子,你怎麼不吃麵包啊?。富蘭克林笑著回答說:“讀書的滋味要比麵包好多了!”
當時經濟拮据,買不起自己喜歡的書,他只好經常去借書讀。他常在認間向朋友敲門借書,連認點起一盞燈,專心讀書,疲乏了就以冷水澆頭提提神,坐下繼續閱讀完,第二天一早,準時把書還給書主,從不失信。
因此透過她的專心致志的刻苦堅持,他知識淵博,被譽為“學界泰斗”。
最終稱為美國18世紀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參加過獨立上星期爭,參加起草獨立宣言,代表美國同英國談判,後簽訂巴黎和約,曾創辦《賓夕法尼亞報》,建立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他在研究大氣電方面有重要貢獻,發明避雷針。著有《自傳》。
-
3 # 北山北樺
專心致志,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用心專一,聚精會神,絲毫不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認真的去做某一件事。
自古至今,凡是做大事者,無一不是專心致志的典範。這個典故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勸誡齊王做事要專心,要認真的一段對話。孟子給齊王講述了一個,專心做事和不專心做事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一個棋藝高超的棋手,叫做奕秋。奕秋收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棋。另一個學生看似也認真在學,但心裡卻想著將要從天上飛過的天鵝,想拿著弓箭去射下天鵝來,好煮著吃。最後,認真學習的學生學有所成,也成為了著名的棋手,而想著天鵝的學生只學到了一點皮毛。
孟子就問齊王,雖然兩個人都在學習下棋,第一個卻不如第二個學得好,難道是他的智力不如第一個人嗎?顯然不是的。這個故事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凡事都需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則就會失敗。以此勸誡齊王要勤勉理政,專心治國,不能“一曝十寒”,做事沒有恆心。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從小做事就專注認真,在他五歲時,有一天的早上,父母怎麼也找不到他。直到天快黑了,父親在他家的倉庫附近,才發現他正聚精會神的蹲在雞窩裡。父親就問他,你在這個髒地方幹什麼?愛迪生回答說:“我在孵小雞那!”原來愛迪生從早上開始,就跑到雞窩裡找了一堆雞蛋放在自己的屁股底下,試著孵出小雞來。整整一天,他都沒動過,也沒有吃飯,就是想把這個實驗做完。
愛迪生為了做實驗,還把酒精撒在自己家喂牛馬的飼料草垛上,然後拿火點燃,站在一旁觀看草垛燃燒時候的情景,一邊看還一邊興高采烈的大叫著,讓父母一度認為他精神不正常了。愛迪生學習知識如飢似渴,他經常通宵達旦的讀書,半夜裡困極了就以書為枕,胡亂睡一會,再起來接著查閱資料。正是這樣專心致志的精神,才使愛迪生成為了世界偉大的發明家,一生的發明多達兩千多項,被譽為“發明大王”。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專注於某一領域,專心致志,聚精會神的去做,才有成功的可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和熱忱的愛國者鄭觀應在《盛世危言•技藝》上說:“泰西人士,往往專心致志,慘淡經營,自少而壯而老,窮畢生之材力心思,以製造一物。”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1.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
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
3.懸樑刺股
懸樑的故事發生在漢朝一位名叫孫敬的賢士身上。
他到洛陽求學,為了勤於學習,怕受睡眠困擾,因而把頭髮綁住懸於樑上,如果讀書疲累,眼睛一合上,頭低下來,那懸在樑上的頭髮一拉,必定痛得醒過來,最後他苦讀有成。
刺股的故事發生在戰國蘇秦身上。
他在鬼谷子那兒學合縱連橫之術,學成後到秦國遊說,但不被採用。旅費用完只好回家,父母大罵了他一頓,妻子也不理他,他很羞愧難過,於是發憤苦讀。讀累了想打瞌睡,就拿一把錐子在腿上戳,把睡意趕跑,繼續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