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語花椒

    “九德不愆, 作事無悔, 故襲天祿, 子孫賴之”這句話出自於:《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九德不愆, 作事無悔, 故襲天祿, 子孫賴之”的意思是:這九種德行不出過錯,做事情就沒有悔恨,所以承襲上天的福祿,以利於子子孫孫。

    文曰:

    “心能制義曰度, 德正應和曰莫, 照臨四方曰明, 勤施無私曰類, 教誨不倦曰長, 賞慶刑威曰君, 慈和編服曰順, 擇善而從之曰比, 經緯天地曰文。九德不愆, 作事無悔, 故襲天祿, 子孫賴之。”

    全文如下:

    魏子謂成鱄: 吾與戊也縣,人其以我為黨乎?

    對曰:何也?戊之為人也,遠不忘君,近不逼同,居利思義,在約思純,有守心而無淫行。雖與之縣,不亦可乎?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

    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夫舉無他,唯善所在,親疏一也。《詩》曰:唯此文王,帝度其心。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國,克順克比。比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無悔,故襲天祿,子孫賴之。主之舉也,近文德矣,所及其遠哉!

    這裡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晉國的執政大夫韓宣子死了, 由魏獻子為執政大夫。魏舒接任後, 把祁氏的屬地分為七個縣, 把羊舌氏的屬地分為三個縣,這十個地方都委派了人去管理。

    其中,他派自己的庶子魏戊去任梗陽這個縣的長官。

    他問大夫成縛:“我派魏戊去任梗陽的大夫, 別人會議論我是為私嗎?”

    成縛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議論呢?魏戊遠在外不忘君主, 近在朝不搞宗派,不應得的他不得,應做的事不懈怠, 有忠君之心而無淫亂行為。派他去擔任梗陽大夫, 不是完全符合條件的嗎?”

    接著他以武王得國後分封兄弟十五人, 同姓的四十人為諸侯說明: 只要在九個方面沒有過錯, 做事就不必有什麼顧慮。其中一個方面是: 有管理的才能。

    其中提出了“九德”的一種說法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

    翻譯過來是這樣:

    內心能制約於道義叫做‘度’,

    德行端正反應和諧叫做‘莫’,

    光照四方叫做‘明’,

    勤於施捨沒有私心叫做‘類’,

    教導別人不知疲倦叫做‘長’,

    嚴明賞罰顯示威嚴叫做‘君’,

    慈祥和順使別人歸服叫做‘順’,

    選擇好的而跟從叫做‘比’,

    用天地作經緯叫做‘文’。

    所以現在也把“九德”作為衡量一個人品格高尚的一個標準,既然“九德”古就有之,那麼我們平時也可以參照此標準來規範我們的言行藉以修身。

  • 2 # 行在路上8

    答:九德指古時賢人所具備的九種優良品格,今天很多企業都啟用九徳作為企業文化,推崇古人九徳。所以說,遵循九德不出過錯,無過失,做事沒有悔悟,継承九德,有利於子孫後代。其實古代九徳之說約️三種多說法。其中最有名的是《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記載的九徳: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

    九徳之一:簡而廉:平易近人又堅持原則。剛而實:做事果敢而實在。強而義:能力強又能協調好關係。治而敬:處事公平而持重。擾而毅:耐心隨順又果敢。直而溫: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寬而慄:行事謹慎,如履薄冰。柔而立:辦事方式柔和,立場堅定。愿而恭:與人為善,從人心願,又嚴肅負責。

    九德之三: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當然九德還有多種說法。九德時間不同,大同小異,任人選擇。但重徳明禮是最突出特質,今天重溫九德,就是要學習並記住他,在日常生活中規範自身行為,淨化我們的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行在路上。

  • 3 # 小橋流水

    “九德不愆,作事無悔,故襲天祿,子孫賴之。”這幾句話是出自於《左傳》中,成鱄對《詩經》中《大雅·皇矣》篇中對“惟此王季,帝度其心。貘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國,克順克比。比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子孫。”這幾句詩的解釋之後,做出了總結的幾句話。

    成鱄在這裡指出了這幾句詩的涵義,是作為聖人君主所必須具備的九種品德和修養:度、莫、明、類、長、君、順、比、文。也就是“九德”。他對九德的具體解釋是: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

     為什麼是九德而不是十德、八德呢?

    《黃帝內經》裡面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就是說天德地氣的敷布交化,就是人和萬物產生形成的動力和物質基礎。所以人所具備的德也須要符合天之德才是正德。而《淮南子·天文訓》裡面說: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方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昊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方曰陽天……。所以,這九野之天后來就統稱為“九天”。這裡的九德就是“九天之德”的涵義。九德俱全才是圓滿的品德和修養。所以就不能說成十德或八德。

    九德不愆,愆是耽誤或違背的意思,所以這句詩是說德行圓滿的人不會耽誤對圓滿品德的修養,他的品德是符合天之德的。

    作事無悔,悔是過失的意思。這一句是說德行圓滿的人待人接物不會有失禮、過錯。這一句和上一句都是對周王季的讚頌。

    故襲天祿,襲是承受、繼承的意思。天祿,泛指上天降賜的福祿,此指祿位,即帝王的爵位。所以這一句是說周王朝承受上天賜下帝王的祿位。

    子孫賴之,賴是倚仗、依恃的意思。這一句是說周王室的子孫能夠依仗他們祖上的功德而繼續享受上天賜予的帝王祿位。

    這幾句總結的話揭示天人相應、因果承負的道理。

    這個天人相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所以這幾句總結的話揭示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必須符合上天之德。只有那樣他的所作所為才能夠順應天道,也只有順應天道才可以持續發展,世世代代繁榮昌盛。

    而這個因果承負就是說人的德行的好壞對子孫後代的影響,祖宗的功德或罪責會由他的子孫(其實是包括六親在內的)來承受或負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有報應就是因果,有原因就會有結果,也可以說是因果關係的意思。而這個由子孫(六親)作為這個結果的受體就是承負。承是承接、繼承。負是負責、擔當。所以我們傳統文化觀念中,子嗣會為祖宗建祠堂,建祠祭祖就是接受因果承負的表達形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瀟瀟,同業送寒聲江上秋風送客情這兩句詩詞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