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溯路之行2

    謝邀。這個題目就牽涉到我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禮制的內容了。自古以來,孝道在中國是極為推崇不可或缺的。老古話說,白鬍子孫子、嗷嗷待哺的爺爺就形象且現實地指明瞭一個家族內輩份的區別。尊卑有序、不可逾越,這是一個客觀存在。個人以為,必要的禮數是要有的,可也不必矯枉過正、過於機械了。正所謂心中有佛,卻也無需事事拘泥。前面說過,華夏民族自古有輩份之分,即使在今天,孩子的取名依然是按輩份定。這一現象在城裡似乎不太嚴苛,而在鄉下卻要正規的多。至於輩份的制定,又要說到宗譜。各大家族在一定的時期內,由本家族族長和有頭面的人主持籌備,集中各支系的代表,磋商輩份用字的制定以及相關事宜。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現象恐怕逐步會淡化、消弭。我華夏子民都是炎黃子孫,尊老愛幼已蔚為時風傳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已囊括了所有。

  • 2 # 張春龍

    輩份是以家族的血緣親所區別而出現的。以高祖輩傳承開始就是高祖,曾祖,祖,父,子,孫,曾孫,玄孫,而區分家族輩份。

  • 3 # 阿荀

    在中國,輩分的起源和歷史,不是才疏學淺的我所能夠考證的,然而從古籍中的記載及自己幼年至今的閱歷,卻使我觸控到,輩分經歷歲月滄桑,朝代更迭而潛移默化變化的河流。輩分,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敬菸、讓座、讓路,坐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了禮法。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都會受到宗族禮法的影響和傳統道德的束縛。曾讀過這樣的史料:在山西、五臺山下,有一個4000餘人的大村莊——槐蔭村。趙姓佔了90%以上,人稱趙氏一家村,人興族旺。據《槐蔭村志》記載:槐蔭村自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聚居。明朝洪武年開始,趙氏始祖伯英公從朔州馬邑遷來五臺,定居槐蔭,以務農為主,勤儉持家,逐漸成為五臺望族。趙氏家族繁衍至今,已有600餘年,傳25世,勤奮起家,豪爽待人,傳宗續譜,輩分嚴謹,還組織籌劃下《趙氏宗譜》一套12本書。趙氏家族之間輩分是嚴格遵守的,即使是白髮滿頭的老者,也必須稱呼比自己輩分大的娃娃為爺爺、叔叔。如果有人叫錯了稱呼,立即會受到族人的指責和糾正。宗族中孩子的取名也是依據宗譜中的輩分而定,不可隨意而取。可見,槐蔭村的人民幾百年來生活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或半封閉的環境裡,已經逐漸形成並沉澱下來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化和禮法制度,影響了一輩又一輩,一代又一代人。這裡人口流動少,人們生活安定,生活也相對貧窮、落後,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必然要求同族、本家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宗族間的紐帶也就比較緊密,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開放的程度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 4 # 在老去的老胡

    輩分的劃分是中國幾千年來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古代妻妾多,子孫多,又不採取節育手段,往往一個家族裡出現侄子比叔叔年齡大的情況,長此以往,輩分就差出好多了,我們胡姓這一支我知道的輩分有"良,宏,興,鬥,見,光,輝,九,萬,裡,雲,漢,自,呈,強”。我是“漢”字輩,和民國時胡漢民,電演中的胡漢三同輩,他們可比我大了很多哦,如果他們見到同時期我的長輩,可真正是小輩了。

  • 5 # 滿月尋桂子

    輩分是一個漢語詞彙,是指一個人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也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通常為: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母輩,平輩,晚輩。

    么門兒輩分長,長房長孫輩分小。特別是古人結婚早,只按二十歲一輩人算,六十歲鬆鬆的做到老太爺,假如說此人六十歲生了個么兒子,那他的長房曾孫和么兒子就一樣大。事實上古人很多十幾歲就已生子,五十多歲當上老太爺就很正常!

    舉一個大家知道的歷史人物來說:漢武帝劉徹晚年與鉤弋夫人所生漢昭帝劉弗陵,昭帝二十一歲駕崩後(無子)。漢宣帝劉詢(劉病已)即位,而劉病已是漢武帝劉徹的曾孫,是劉徹廢太子劉據的孫子。昭帝弗陵與劉病已只相差三歲,一個是爺爺輩,一個是孫子輩。而且漢武帝劉徹生太子劉據時已經快三十歲了,如果他十幾歲有子的話,只怕還要多出一輩人來!

    華人歷來重視禮教宗法,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要嚴格遵守的,否則就成了野人!

    《紅樓夢》中有一節,是賈芸認寶玉為父。賈芸比寶玉低一輩卻年長几歲。寶玉一時想不起賈芸是誰,賈璉說是後廊上五嫂子的兒子。寶玉見賈芸俊秀說:倒像是我兒子!賈璉笑他好不害臊:人家比你大好幾歲呢!

    那賈芸多伶俐,趕緊說:山高高不過太陽,搖窩裡的爺爺,拄拐的孫孫。自從我父親沒了也無人管教,寶叔不嫌侄兒蠢笨,就認作兒子!……

    賈芸雖是順竿爬,但這句話說的卻是實情。事後賈芸送寶玉兩盆白海棠花,箋上寫的就是:不肖男賈芸。

  • 6 # 味哎兒

    人及生命體都可生育後代,從而形成輩份。

    即,祖,宗(太爺),爺,父,自己,子,孫,重孫,玄孫,重玄孫。

    不論哪一輩,都有兄弟姐妹,當以長子長孫為主支時,其他弟妹姐就成旁支。只不過後來只計男,不計女,使老二老三老四第弟們是旁支了。這就構成譜系。

    譜系人口增多後成為家族,再多成為宗族,再多成為世族。

    現代人,沒外遷過的坐地戶,居一地達二百年多的人家,都是世族,其遠親可跨幾個縣。所以民國時期的地頭蛇多是這樣的世族大戶。

    但同兄弟中,有的結婚早,有的結婚晚,有的兒子出生早,有的兒子出生晚,更有相差十幾二十幾歲的。

    從而,孫代再生育有的就差一輩了,再重孫代就更差二三輩了。所以坐地戶間不論歲數年齡是論輩份的,這就是有60歲的人稱月子娃為爺的原因。

    輩大的人家是人口稀,增加慢造成的,即別的支系幾三代人了,這家人才生子,再往後仍如此,從而剛出生的娃,已是60多歲人的爺輩了。

    所以生育快的人口稠密的人家輩份低。

    比如老大老二兩人,老二早生子,老大在老二有孫輩時,才生子,此子比老二孫子年齡差不多,但在輩份上是子代,比老二的孫代高出一輩。再如此下去輩份越拉越大了。

    這就是有人十幾歲得子,有人四五十歲才得子,若倆人是兄弟孫代輩份就拉開了。

    即若18年為一代,那麼五十歲才得兒子者,其子是那一家孫輩同齡,而子代與孫代已差一輩了。

    古代人二八佳人是16歲,14歲已可受姘了,17.18歲已生子了,23.26歲已半老徐娘了,32歲已應奶奶了。35歲已備壽材的棺材了。從而人到70古來稀。

    然而,仍有80.90歲,甚至過百歲的人,因而四代同堂的人家不少。五代六代同堂的也有。

    但,也有生育不出,沒有後代的,此為斷支,口語述為絕戶,罵人說成斷子絕孫。

    實際上清朝的溥儀是繼子,正統傳人斷絕了,由其家族兄弟內挑一子,繼過正統家才續坐皇帝的。

    而三國時的劉備號你自是當今皇帝的遠遠遠親的叔輩,也無人駁,因太遠房親了,一個是皇帝,一個是賣草蓆草鞋的,查不著譜的。

    因此土著的坐地戶不論年齡,而論輩份;城裡或混居者的新遷居的第一代間無輩份,都論年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中怎麼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