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的力量

    心理學是基於實驗的基礎建立起來的學科,包括問題的提出,設計實驗,驗證實驗,實驗結果具有可重複性。

    "偽心理學"是指那些貌似心理學,但其實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體系。

    “生活中經常被包裝成心理學的5大偽心理學,你中過招嗎?”,連結如下https://www.toutiao.com/i6704415831528309261/

    教你如何鑑別“偽心理學”

  • 2 # 心理健康顧問

    要辨別心理學和偽心理學主要取決於以下方面:

    是否嚴重誇大心理學理論的作用:比如,誇大某種心理理論和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偽心理學一般會誇大心理學的一些理論和知識。

    是否神秘化心心理學:比如,一些偽心理學家把催眠治療和釋夢分析萬能化,鼓吹心理潛意識的作用,讓群眾迷信心理學的理論。

    理論觀點是否經過學術論證和實踐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同理心理學的理論都是經過心理學實驗證實的結論,如果沒有經過科學實驗的驗證和實踐的檢驗就誇大其效果必然是偽心理學。

    最後,心理學是嚴謹的科學,它有完善的理論體系。而偽心理學則是未經嚴謹論證過的個人經驗的突發奇想。

  • 3 # 帽梓哥哥

    這個問題很有說一下的必要。 《對“偽心理學”說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8th edition,作者:基思 斯坦諾維奇)非常值得一看,推薦給心理學愛好者和心理學從業人士。我結合該書中部分觀點以及我的個人見解,簡單的回答下這個非常大的話題。 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大約在一百年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可以用來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這三個功能中,以解釋為主)。作為一門科學,現代心理學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強調可證偽性。 心理學研究包括的話題廣泛,“橫跨了生物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領域”,是“一個鬆散地聯合在一起的學術王國”。目前,美國心理學會有55個心理學分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在媒體上露臉比較頻繁,人格和社會心理學對心理學愛好者特別有吸引力,人口與環境心理學這類就不為大眾所知了。由於研究的多樣性,毫不誇張地說,同一個大學裡的心理學家們,很多都看不懂彼此的研究。隨便舉個例子,念博士的時候,我們繫有個同學,畢業論文交上去之後將近一年才拿到結果。之所以這麼久的原因是,評她論文的教授不瞭解她研究方向的內容,然後很奇葩的花了半年時間瞭解一些相關知識,再給她批論文。 儘管內容包羅永珍,各類心理學研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透過建立理論 → 提出具體假設或預測 → 收集資料檢驗假設或預測的準確性 → 修正理論,這一反覆操作的過程,逐步接近事實真相。 為什麼大眾很難區分心理學和“偽心理學”? “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與每個人休慼相關”,對心理學知識的渴望“使得大眾對心理學產生了特殊的期待”。心理學的規律更多是機率性的,即在XXX前提下,符合XXX特徵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會產生XXX行為/問題。然而在落實到某個個體的時候,這個機率不是100%就是0%。相對於一個“模稜兩可”的機率,“偽心理學”則往往會給出一個肯定、直接的答案。如果這個答案符合人們的知識結構,或者是你想聽到的答案,那麼就特別吸引人。比方說我們臨床心理學家一般要花1-2個小時才能有個初步的診斷,但電視上經常能看到有牛人只聽人家說幾句話,就能回答“你這是XXX問題”,看一封來信,就能知道人家童年有什麼問題。那麼堅定的目光,那麼斬釘截鐵的回答,多吸引人啊。相較之下,我們臨床心理學家給出的意見弱爆了啊 O(∩_∩)O~ 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大眾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接觸或瞭解。當研究的結果與“常識”或人們的認知(比如諺語、身邊的個案)不相符時,科學知識會遭到“本能”的抵抗。我發現,即使是對於不少有本科、碩士學歷的人,親戚朋友甚至是道聽途說的個案都比我引用心理學大樣本的研究要有說服力。 也許是由於對心理科學的不瞭解,或者是出於收視率、暢銷度的考慮,大眾媒體在傳播心理學方面做得並不理想。一些流行的“偽心理學”書籍和一些電視節目,很可能增加了科普的難度。我們說破嘴皮子經常比不上電視上某“專家”的一句話。就我接觸的長輩(50、60歲的那一代人),甚至會有電視上、報紙上的內容必然是真實的錯誤印象。 總之,大眾似乎不太在意某心理學理論是否可以證偽,是否有大量的證據來支援。相反,簡單,確定,吸引人的理論比較容易得到傳播。即使它們只是基於個案的討論(甚至不是研究)。這也是為什麼相比起對心理學的貢獻,弗洛伊德(注意,我沒說精神分析)的名氣大的不成比例的原因。斯坦諾維奇在他的書裡吐槽弗洛伊德說,除去一些媒體上特別活躍的心理學家,大眾所瞭解的對心理學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裡,弗洛伊德的知名度最高,甩第二名斯金納一大截。但弗洛伊德的理論複雜且不可證偽,對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肯定的、讓人無法駁斥的解釋。更甚,斯坦諾維奇認為,佛羅伊德的流行“嚴重阻礙”了大眾對現代心理學的正確理解。 另外,不知道為什麼,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們通常很不擅長推銷自己,推銷自己的觀點。在與“偽心理學”鬥爭的時候,處於明顯的不利地位。部分心理學家(包括我自己)認為應該給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開設針對心理學專業的營銷課程(確實有大學在準備這麼做)。 如何區分科學心理學和“偽心理學”? 斯坦諾維奇認為“心理學…必然要遵循科學的標準,即研究的必須是實證可解的問題;方法上要遵循系統的實證主義;研究結論要能夠被重複驗證,並能經過同行評議獲得認可。” 說起來“偽心理學”也不乏理論。然而“並非所有的理論的驗證都具有同樣的價值。可證偽性越高,預測越具體,得到證實的理論就越受青睞”。如果預測的內容是,“XX星座的人多愁善感”,“由於XX行星的上升,你下週事業會有好的趨勢” (這些是我胡編的),這類寬泛的預測,即使被證實了,也沒有什麼價值。 要辨別“偽心理學”,批判性思維很重要。“普遍地提高學生[或大眾]批判思維能力和意識,並能使學生[或大眾]有能力對沒有證據的論斷提出質疑”。 從具體操作來說,我認為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對心理學有個基本的認識(比如讀一本心理學入門書籍),並在此基礎上, 有意識的從可靠的渠道獲取資訊,比如同行評審過的文章。 批判性的吸取資訊。即使是發表在期刊上的文章,也不都是正確的。科學是一個不斷積累新資料,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過程。 對新資訊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要固執的維護自己的觀點。原因同上一條. 再說個題外的,相對於萬能的“偽心理學”, 我也認識有些持不可知論的人,充滿了不確定的茫然。斯坦諾維奇也提了下,他覺得,“當向學生解釋心理學知識本來就是暫時性的、可以被修正的時候,有些學生會錯誤地得出結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不存在的”。拋開不可知論的正確性不討論,即使是“暫時性”的知識或理論(接近真理但不是真理),也同樣是很有價值的。比如,隨著科學發展,我們知道牛頓的理論並非真理,在某些條件下並不適用。這並不妨礙100年的機器在今天一樣跑的很歡樂。竊以為,完全沒有必要陷入不可知帶來的悲觀、失望之中。

  • 4 # 心理相先生

    心理學≠讀心≠算命≠雞湯=科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與行為的學科。

    心理學是一門未來學科,近代傳入中國,可一直以來“心理學”都沒有一個應有的學科位置,卻成了“算命、讀心術”等的代名詞!

    這與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別人一聽你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看我心理想的啥”,“不敢跟你多說,太危險”,類似於這樣的評價,足以證明大眾對心理學的誤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本來可以避免的人生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