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軍431

    老去的父母與成年後的孩子怎麼溝通?說來話長灬灬。從小逆愛的孩子,驕生慣養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真理與錯誤而言。從小要星星不給月亮,有半點不隨意就遭就鬧,吃的穿的玩的都是以孩子為中心畫圓,父母圍著孩子轉,習慣成自然,孩子是上司,父母成了下屬,孩子的要求就是聖旨?這樣的孩子怎麼溝通?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認為何止第一任?民間流傳一句話《小樹要串,小孩兒要管》,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一個好的孩子來源於自幼的良好教育和良好的道德習慣。逆愛出禍害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從孩子落生都是父母聽孩子的,多少年過去了這習慣巳成自然。這樣的父母在兒女面前還能挺直腰板嗎?與這樣的孩子怎麼溝通?有句話說的好《養不教父之過》《母親也不例外》。

  • 2 # 使用者義薄雲天

    這個問題顛倒一下順序來問會不會更好一點?換為“成年後的兒女與老去的父母應如何溝通?”。兒女既已長大,父母卻漸漸的老去,試問,我們又怎能要求父母要多與我們溝通,這樣是不是很彆扭!

    其實這個問題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只是每人的處理方式不同罷了。想想為人父母,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好,苦了累了都是去父母身邊訴委屈、找安慰。所以說人之所以為“人”,最根本的東西不能忘,那就是“德”與“孝”。這兩樣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如果心中有孝,德行不請自來,那麼它將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中,在與父母相處中,行動、言語自然就會得體一些。

    當然,有的朋友肯定會說,有錢才是王道,但你可曾聽說,有嫌棄父母的兒女卻很少有嫌棄兒女的父母。不能因為自己經濟基礎不好就不能與父母和平相處吧?所謂與老人怎麼相處,怎麼溝通,完全在個人。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與他人都能很好溝通,何況自己的老人呢?!

  • 3 # 文靜288

    現在人說話不投機就說有代溝,那慢慢變老的父母和成年的兒女之間有代溝嗎?我說:“有”,那怎麼交流溝通呢?

    1.做父母的不能向以前那樣強勢了,事事都要做主,處處都要管著,也應該聽聽兒女的意見了,他們長大了成熟了,能夠承擔的起家庭責任了,有事應該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商量,誰說的有道理就聽誰的。一家人互相尊重,才能其樂融融。

    2.平時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兒女儘量對父母耐心一些,包容一些,他們可能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沒有那麼強,他們可能把現在社會上生活中的東西搞不懂,做兒女的就耐心的給他們解釋解釋,不要劈頭蓋臉的說:落後了,什麼都不懂了等等。這樣的話讓父母很傷心的。

    3.做兒女的也要看到父母的長處,畢竟父母的閱歷比你們豐富,看人看事比你們有經驗。父母的話還是要聽的,不要嫌棄他們的嘮叨,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母平時的嘮叨是對兒女愛的體現。

    總之,父母和兒女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家庭氣氛才能融洽,家庭才能幸福。

  • 4 # 隨性詩人蘇癲子

    也許是生活的時代背景不一樣,也許是生存的條件有幾十年的差距,兩代人之間或多或少都有一點代溝。上了年紀的老人與年輕的晚輩兒,對於一件事物的看法,都有各自的觀點。那麼應該怎樣進行溝通呢?

    ① 老年人經過了很多的苦難過來,餓個肚子.受過委屈,為了一日三餐不惜累壞了身體。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是這樣過過來的,他們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骨子裡面鐫刻著居安思危,飽食憶舊的危機意識。所以他們更願意倡導節約和積苦方式。不願意看著年輕人的鋪張和浪費,所以有時就比較嘮叨一些……

    ② 而年輕人的提前消費觀念,掙1O塊用11塊的方式。維護者外表的瀟灑和光鮮,其實往往弄得心力憔悴,無非是為了一個所謂的面子和尊嚴。經濟能力不大但攀比的心卻不小。往往還看不慣老年人的守舊和傳統,以為老年人跟不上新的時代。其實他哪裡知道,家有餘糧.處事不忙,這個道理的深刻。

    ③ 由於兩種觀念作怪,那自然老人與年輕人就很難溝通了。如果在對一件事物的處理上,我們多聽一聽老人的意見,就算是老人說的不一定完全正確。我們也不會去跟老人爭論,以商量的口吻來分析一件事情。就算是不照做,也多多維護一下老人的經驗。也不要去想老人能為自己的性格做多少的改變,這麼多年老人的性格也基本定型,你要是聽聽老人的嘮叨也是一種幸福。

    老年人跟自己的兒女溝通,還是要以現在的眼光沒看待現在事情。保持一種放寬的心態,心裡面想著兒女們都長大了,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獨立的思想。作為老年人不需要去管的太多。儘量不參與他們生活中的瑣碎事情,做一個嫻靜的老人。這樣的話跟孩子們溝通的機會就大一些,孩子們也願意聽。如果有些事情和話語不太方便當面說,現在用手機以微信的形式進行溝通,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有些老人還不會用)。主要還是現在的社會太浮躁,很難安靜下來。跟兒女溝通就簡簡單單不羅嗦有啥說啥,我覺得這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我也是做兒女的。

  • 5 # 小舍時光

    最近讀一篇關於父母兒女之間關係的文章,叫《你有沒有發現,父母開始看你臉色了……》,裡面所描寫的場景,幾乎都是我們的成長經歷:小時候,父母似乎能操控一切,對我們要麼喋喋不休,要麼河東獅吼,要麼動不動就家法伺候,我們很崩潰,幾乎所有的反抗都無濟於事,然後我們慢慢長大,經歷第一次離家,要麼去工作,要麼去上學,有些人甚至為了逃離父母的“魔掌”,故意選擇離家較遠的地方,一去就是一年半載或是更久。我們開始去接觸更廣闊的空間,去習得更先進的技術,去領略更美好的風景,也更深地瞭解人情事故,等我們再次歸來,好像有了底氣,有了鎧甲,對於父母,不再言聽計從,甚至公然反抗,而此時的父母,似乎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對我們吼來吼去,你發現你準備的所有臺詞和攻略都用不上,你愕然抬頭,發現父母兩鬢的霜白,眼角的深紋,甚至眼底的恐懼……他們開始遵循你的喜好,放任你的驕傲,聽從你的安排,步履開始蹣跚的他們,此時卻能不麻煩你儘量不麻煩你,甚至生病就醫,為了不影響你他們都隱瞞……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裡,許多人都狠批蘇大強的作妖,然而諸多的行為裡,隱藏的何嘗不是一個年邁的父母對子女的深深依賴,是一個不得志的父親,年老時對子女的小心翼翼呢?

    而此時的我們,該如何做呢?

    以下是摘自那篇文章裡的內容,深有同感!願為人子女的我們安然無憾,為逐漸年邁的父母撐起一片:

    如果某一天,你的父母開始看你臉色了;

    如果某一天,你的父母開始小心翼翼地跟你說話了;

    如果某一天,面對著你的壞脾氣,父母開始變得沉默了;

    如果某一天,你的父母開始按照你的要求做了;

    請你一定要對他們好一點。

    因為這預示著他們變老了。

    請你一定要對他們好一點。

    就像他們愛你們時的那樣。

    對他們多一些耐心;

    對他們多一些關心;

    對他們多一些依賴;

    對他們多一些幫助。

    幫著他們融入這個新新世界,

    讓他們一輩子能做你的超人。

    他們養我們長大,就讓我們陪他們終老。

  • 6 # 雲兮逍遙

    不知道啊,大概因為自己現在還沒有老去。其實已經不年輕了,但是,每次和媽媽相處最後也會鬧得不甚愉快。一個人一生所遭遇的一切決定心態,心態決定和周圍的人相處模式。父母老去了之後,最好能夠放過自己,不要太執著,不要把自己的思維模式一定強加在兒女身上,不是說要成長麼,不僅僅是孩子需要成長,父母也需要成長,這算成長的一種。我母親中年喪夫,一個人含辛茹苦拉扯我們四個長大,我知道她不容易,可是,她有很多怨氣,無形中讓我們又有很多壓力。從而想到我們自己也是為人父母,時常感嘆生活不容易,或者我女兒也感受到了很多壓力吧。要有樂觀一點的生活態度,覺得最重要。

  • 7 # 使用者4949473786485

    回答問題:

    答:成年後的兒女,有他們的思維,有他們的想法兒。有他們的主見,做為老人對子女不要干涉太多,讓他們自由發展有事情自己處理,老人可以提出好的建議,共他們參考。但是不要替他們主。必定老人走過的橋,比他們走過的路要多,吃過的鹽比他們吃過的米要多。人生路上的經驗比他們豐富的多。成年兒女什麼道理他們都懂,只要是老人把事情的厲害關係跟他們說清楚說明就行了。不管什麼事情讓他們自己看著處理就行了。

  • 8 # 兩腳書櫥6

    別溝通,各活各的。相互問候一下得嘞。你龍體欠安就叫子女辭工不幹?你想活動活動腿腳,就叫子女請工陪伴!別把自己當秦始皇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最火的項鍊款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