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凱撒視界
-
2 # 文盲小書生
俗話說的好,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同樣的,如果有一個好的,善於打仗,善於體諒士兵的好將領,帶出來的一定也不是孬兵蛋子。
戚家軍之所以能夠紀律嚴明,能兵善戰,有一個好的統帥是必須的。但是同時,也是當時特殊的條件,特殊的兵源,兵荒馬亂的時代造成的。
這不是和平年代,是在打仗要命的,臺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放到戰場上有勝之而無不及,演出出錯,至多失敗,打仗不行,就得丟命,當時他們心裡也知道,面對的倭寇不是一般單土匪,跟不是小偷小摸,而是訓練有素,戰力爆表的倭寇,他們可是自己的對手,好好訓練,都有可能掉腦袋,不訓練,上戰場那不是送死啊。
在這,當時招的兵種,都是當地受這些倭寇欺負的老百姓,都是對倭寇恨得牙癢癢的,但是也都是莊稼漢出生,招兵是就及其嚴格,他們孔武有力,但是不想大地方見過世面的,心裡多少有點小心思的人,做事還是比較認真的。
帶頭的,有幾把刷子,當兵的,都是老老實實嘗受倭寇欺負的老百姓,當兵前就目的明確,要揍現如今小鬼子的祖宗,所以,他們訓練能不賣力嗎?看見小鬼子,能不猛揍嗎?當了兵,能隨便欺負老百姓嗎?
-
3 # 聽三哥說歷史
按照明朝的制度,本不會出現像戚家軍、俞家軍(俞大猷)帶有將領個人色彩的軍隊。戚家軍的出現,一方面說明了明朝固有的衛所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表明具有傑出軍事才能的戚繼光在明朝傳統軍隊無法有效打擊倭寇入侵的背景下不得不做出的軍事改革之舉。
衛所制度衰落的產物
明初時,朱元璋和劉伯溫創立了衛所制度,劃出一部分人為軍,分配在各衛所,平時就在各地操練、屯田,等到有戰事時,都督府派出將領統軍出征,戰事結束,將領交回將印,軍人回到原來衛所。將不專軍,軍無私將。軍和民完全分開。
明代中期以後,衛軍廢弛,戰鬥力下降,不能有效履行邊防重任,政府只好開始募民為兵。和世襲的衛所軍人相反,募兵屬於民籍,自願充當,無固定駐地。這就為將帥私人招募、訓練具有個人特色的軍隊開了口子。
嘉靖時,浙江、福建沿海地區倭寇猖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戚繼光調任浙江任參將,守台州、金華、嚴州三郡,負責御倭事宜,剛開始指揮的幾次戰役都以失敗告終。戚繼光認識到,必須重新招募操練人馬,提出申請後得到了朝廷批准。
嘉靖三十八年秋,他親自來到義烏,招募了3000人,制定紀律,嚴格訓練。經過兩個月的訓練,戚繼光招募的這支軍隊就成為戰鬥力很強的精銳部隊,在抗倭戰場取得諸多勝績。由於這支隊伍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被譽為“戚家軍”。
戚家軍何以強悍?在戚繼光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戚繼光練兵的幾個特點:
1、精選兵源。戚繼光有嚴格的徵兵條件,專挑樸實可靠的青年農民,臉色白皙、眼神輕靈、動作輕快的人一概不要。他認為,只有樸實、強壯的農民才能經受嚴格的訓練,才能嚴守軍令,並富有犧牲精神。
2、創新戰術。戚繼光根據士兵特點和南方地區的地形特點,創造了“鴛鴦陣”戰術,將盾牌、狼筅、長槍、叉、鈀、棍、刀等長短武器聯合使用,相互配合,發揮團隊作戰優勢。作戰時,“鴛鴦陣”縱隊排開,隊長居前指揮。盾牌兵遮擋敵兵的箭矢或刀槍,掩護後隊前進,並與敵近戰。狼筅兵既擾亂敵方陣腳,亦可發動進攻。長矛兵為進攻主力,給予敵兵以致命殺傷。隊伍最後是短刀手,防止敵人迂迴,從側翼保護長矛兵。
3、嚴格軍紀。戚繼光確立了鐵一般的軍法,透過“連坐”的方式保證將士生死與共。他規定,一隊和一哨的官兵要互相保證在作戰中勇往直前,不得退卻。一人退卻則一人被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被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被斬首。而且,賞罰原則並不完全決定於戰鬥的勝負。即使大敗,有功者有賞;相反,即使大勝,作戰不力和臨陣脫逃者仍然要受到處罰。
嚴苛的軍紀造就了堅強的部隊。後來他調任薊遼總兵,有一次在大雨中向全軍訓話,惟獨他從南方帶來的三千名將士能幾個小時屹立不動,如同沒有下雨一樣。
4、注重思想教育。我們看看戚繼光對入伍新兵的動員講話,就知道戚繼光在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是高手。“你們當兵之日,雖颳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這銀分毫都是官府徵派你地方百姓辦納來的。你在家哪個不是耕種的百姓?你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即當思想今日食銀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養了一年,不過望你一二陣殺勝。你不肯殺賊保障他,養你何用?就是軍法漏網,天也假手於人殺你!”
-
4 # 使用者車工00
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原衛所將士作戰素質極差,就決定打造一支勇猛無敵的軍隊。但是要打造一支軍紀嚴明,能打敢戰的軍隊,就必須從兵源和裝備作手,於是暗中察仿,終於在義務,金華兩地尋到了優質兵源。原來他發現這兩地鄉民民風剽悍,好勇狠鬥,時長為礦產,水源等事大打出手,當地官府也無可奈何,於是就用優越的條件鼓勵年輕的鄉民參軍。果然很快就徵得三千兵士。
兵士有了,該怎麼訓練和用什麼兵器對付倭寇呢。於是戚繼光結合閔浙一帶地形特點,設計了十二人一隊的鴛鴦陣。每隊最前面的是隊長,後面兩人各持長牌,藤牌,以防敵箭矢丶長槍,一手持標槍,腰刀掩護後隊進攻。後隊兩人持三米左右的狼筅。狼籠是用三米左右的竹竿在前面砍掉竹梢,留一些削尖,以抵擋倭寇的長刀,然後後面四名長槍手分左右掩護盾牌手再瞅準機會刺殺敵人。如前面的人沒得手,再由後面的短刀手跟進補刀,最後一名負責伙食和收集敵首級領功。此陣靈活多變,又可分三小陣等,經過嚴格訓練,威力巨大,讓倭寇吃盡苦頭。
在賞罰方面規定明確,每獲一敵首級,共獎多少銀兩,各人獎罰有明確規定。所以戚家光打起仗來個個奮勇,人人爭先,把倭寇殺個精光。
回覆列表
既然問的是軍紀,那就僅從軍紀來作答:
首先,在挑選兵源的時候就埋下了伏筆。戚家軍主要是當時的義烏人為主,那時候是貧困落後地區,民風彪悍勇敢無畏。而且選兵甚嚴,基本上選的都是強壯孔武,同時又比較憨厚,不會偷奸耍滑的人。這樣的人能聽從命令。
其次,不僅訓練極嚴,而且極有針對性。戚家軍不是野戰軍,而是專打倭寇、專門針對倭寇而配備特殊武器、使用特殊陣法的。士兵依據自己在陣中的位置,使用不同的武器,扮演不同的角色。分散到每個人,需要熟練掌握的技能不會太複雜,易於熟練。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戚家軍是東南沿海的本鄉本土人組成,這裡也是被倭寇禍害得最嚴重的地區。作為“子弟兵”,消滅倭寇、保護父兄鄉親不僅是命令,同時也是發自內心的渴望。知道為何而戰、知道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這就使這支軍隊有了靈魂。上下同欲者勝。有了共同的目標,再加上戚繼光賞罰分明,軍餉又不低,自然能夠做到令行禁止、紀律嚴明、保持強大戰鬥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