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上雲端

    過了臘八就是年,在你的家鄉有什麼寓意和風俗?

    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每當到了歲尾,忙綠的人們就開始為新的一年佈置前程,尤其是到了“臘八”,意味著新的一年將要到來。各地都會按照自己本地區的風俗習慣,來慶賀農曆“臘八”的到來。

    “臘八”到,新年至。北方臘八過得非常熱鬧,除了我們熟悉的要和“臘八粥”外,祭祀、吃冰、臘八蒜、臘八豆腐、都是各地風俗必須要做的迎新年儀式。南方則不同,就拿我們福建來說,每到臘八到來,我們稱之為“小年”,除各家開始忙綠備齊年貨外,我們老家必須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到了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夜,在吃年夜飯之前,每家每戶家長都會準備曬乾“秸稈”,折成回形狀,嵌上紅紙條,在我們上桌之前便偷偷拿出來,在小孩嘴唇連續涮幾下,還不停地叨唸著:“說話全當是放屁”,還叮囑儘量不要說話。

    到我念初中的時候,我媽還繼續保持這樣的習慣,我很好奇,便偷偷跟著她看看怎麼回事,後來才發現稻杆已經前幾天都放在“馬桶”底下壓著,除夕這天就拿出來用,目的就是年夜飯忌諱小孩子說髒話,不吉利的話,以便徹底用馬桶壓過的秸稈清理嘴巴,以求新年吉祥。

    到了現在,我還一直懷疑這麼髒怎麼可以放在小孩子嘴巴亂刷,哈哈,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不過這都是傳統習俗,也是流傳幾千年的文化,也是家鄉過年的寓意和風俗必須尊重!

  • 2 # 鄉下阿六

    臘八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不論南方北方都比較重視,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

    臘八節民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面吃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過了臘八就是年,是在告訴人們該回家了,該為新年做準備了。

    在中國陝西臘八節的習俗

    陝西關中地區主要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麵食是陝西特色,所以在陝西關中地區,過臘八節不是喝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每到臘八節這天,早飯由饅頭稀飯變成了面。喇叭面主要材料有豬肉、豆腐、胡蘿蔔、白蘿蔔、香菇、木耳、黃花菜等,這些原材不是固定的,根據自家喜好選擇,麵條則是手擀麵切成菱形(我們當地叫碎糊面),

  • 3 # 煮酒君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這樣一首歌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關於臘八節的起源,一般認為,臘八節源於古代的臘祭儀式,後來受到佛教的影響,最終得以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

    "臘"是上古時期先民在一年結束之時祭祀百神的儀式。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季節已經進入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在漢代文獻中記載,"臘"是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獵取百獸以祭祀祖先,另一個則是在歲末舉行大祭祀,以報答諸神保佑。

    祭祀祖先的稱為"臘祭"、祭祀百神的稱為"蜡祭",兩者"同日而異祭",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兩者融合統稱為"臘祭"。大約從南北朝時期,臘祭之日固定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臘八。

    臘八作為祭祀的重要日子,在祭祀的同時,也有著許多民間風俗活動。下面我們簡單看看在臘八這一天的節日習俗。

    大儺

    在古代,臘八節驅疫辟邪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活動方式之一是"大儺"。

    大儺是一種驅除疫病、驅除疫鬼的活動。所謂"儺"即是戴著假面、身披獸皮裝扮成鬼獸的舞者。表演者進行特定的舞蹈活動,表現出驅除疫病的舞姿。大儺祛除的是孤魂野鬼和瘟疫災難。大儺儀式在先秦時期是一個重要的祭祀活動,十分盛大。在《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到:"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先臘一日就是指臘日前一天,在舉行大儺儀式,以此來祛除瘟疫災難。

    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當時的儺戲時寫道:"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

    在這一天,表演儺戲的人要打腰鼓,戴著胡人的頭飾假面,有時儺人還扮作金剛力士的形象。擊打腰鼓是為了"臘鼓催春",金剛力士是為了表示出攻無不克,驅除疫病的能力。

    同時,沐浴祛災也是臘八節驅疫的主要方式。沐浴一方面是為了清潔,洗得乾乾淨淨準備迎接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另一方面人們主要是為了除掉身上的邪惡之氣。透過沐浴,趕走一切不吉利的事物,祈求身體健康,歲歲平安。

    臘八粥

    食用臘八粥,臘八節的標誌之一。

    臘八粥一般是用江米、小米、黃米、赤小豆、杏仁、蓮子等煮成的粥。因為這種粥是專門在臘八日這一天食用的,因此得名臘八粥。臘八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為用料的不同,它也有了不同的稱謂,比如:七寶粥、五味粥,同時又因為它是佛教的施齋貢品又稱"佛粥"。

    喝臘八粥的習俗是從宋朝開始逐步興起的,上至朝廷皇家下到黎民百姓,都在這一天熬製臘八粥。吃臘八粥習俗慢慢擴散到尋常百姓之家,成為民間之物。只不過,民間喝粥的寓意主要是祈求來年糧食豐收,家庭平平安安。

    臘八粥在宋代時被稱為"七寶五味粥",它不僅流行於都市,甚至在農村也已普遍。

    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鄉下閒居時曾寫有《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詩》,詩中這樣寫道:"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這正是描寫鄉間生活中喝臘八粥的風俗,臘八粥得到了廣泛的喜愛,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臘八蒜

    除了臘八粥,中國許多地區有泡製"臘八蒜"的習俗。

    相傳泡製臘八蒜這一習俗是與古代的收賬有關。因為臘八節的時間臨近年關,是一年中盤點收成、清點賬目的時期。過去商家在臘八這天要清點收成,計算盈虧,俗稱"臘八算"。此外,農曆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臘八這一天,也是債主要債的日子。債主會給欠他帳的人家送信,在送信的同時再帶上一些臘八蒜,讓欠債的人準備好錢還賬。有民謠這樣說道:"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因為"蒜"與"算"同音,於是欠債的人家便用"蒜"代替,也顯得給彼此一個情面,含蓄地告訴欠債人到年底了,該算賬了。

    雖然時至今日,也很少有人再用臘八蒜表示要賬了,但是這個泡製臘八蒜的習俗在許多地區依然存在。

    臘八,這個傳統的節日,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或許已經不再重要,但也別忘了在這一天,為辛苦了一年的親人和自己熬上一碗熱騰騰的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燉牛腩調料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