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徑軒說

    漢武帝實行了推恩令,原來在這之前都是每個封國的王去世以後,都是由他的嫡長子去繼承王位,其他的王子沒有權利去繼承王位。所以說這些諸侯王對漢朝中央有很大的威脅。因為在這之前有七國之亂,引以為戒。後來漢武帝實行了推恩令,就是以後每個諸侯國的分封繼承每個王子都有份,以後再往下分時,還按這樣實行,以此類推。慢慢的諸侯國越來越小。被分的很小。對朝廷也就沒有了威脅,而且大部分王子都贊同,感謝漢武帝,因為原來除了諸侯國嫡長子外,其他的樣子都沒有繼承權,現在大家都有份。所以說這條律令很好施行。唐朝諸侯國的實力沒有西漢初期的權利威脅大,所以就不用去採用這一套了。只是唐天寶後期,唐玄宗重用節度使,而且節度使是軍政一體的,安祿山身兼三個節度使,最後引起了安史之亂。使唐朝從鼎盛時期,從此走向衰落。

  • 2 # 舊事舊人歷史說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毛病。首先,唐代皇帝的權力一定比漢代的權力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中國自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國家之後。都是中央的權力不斷增強,地方的權力不斷縮小。然而有例外的。這只是極小部分。

    中國製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以後有兩大矛盾始終貫穿著封建社會的始終。一,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這就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矛盾。2。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也就是皇帝要把一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但是官僚集團要從皇帝手中分得一些權力。這兩年矛盾先後解決,是在宋朝和明朝的時候。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漢武帝根本不可能掌握絕對權力。

    漢武帝雖然是一個鐵腕政治家,但他手中的權力是極其微弱的。從丞相竇嬰到丞相田芬。都一度威脅過他的皇權。雖然他實行了推恩令,但是推恩令真正起到絕對性的效果,分化所有的諸侯國,這是在漢和帝以後。漢武帝時期,推恩令剛剛實行,你認為他能掌握絕對權力嗎?

    我說這麼多,就是想說明你這個問題的錯誤性。我知道你是想說,唐代中期藩鎮割據非常嚴重,中央政府幾乎都跟擺設一樣。但這只是一段時期內的現象。那不是某個皇帝的無能,而是整個時代的悲劇。也不是某一項制度所能解決的。

    中國皇帝真正掌握國家的絕對權力。這是從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開始的。但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朱元璋廢除丞相,到康熙帝設立南書房,再到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期間經過了將近300多年的鬥爭。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雍正設立軍機處,標誌著中國皇權政治達到頂峰,皇帝真正意義上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

  • 3 # 夢迴樓蘭的蝸牛

    大漢建國前的時代,各個諸侯國王位傳承基本上都是嫡長子來繼承王位,其他的王子沒有權利去繼承王位,從而導致諸侯國權利和資源過於集中,更容易對君主國造成一定的威脅,致使尾大難掉。

    漢武帝為了預防這些威脅的發生,就實行了推恩令,明確規定以後每個諸侯國的分封繼承每個王子都有份,原則上在原有的封地裡進行,並以此類推。

    這樣下去會使諸侯國的權利越來越分底盤越來越小越小,基本山對朝廷就構成不了威脅,而且會讓其他王子對朝廷感恩戴德的,他們會更加支援和附和朝廷的。

    而唐朝基本統一了全國,除了一些藩國之外,在大唐的地界裡也沒了其他的諸侯國。

    在此期間,唐王所分封的王和候,都是隻有封號而很少有明確封地的,所以唐朝皇帝沒有效仿漢武帝推恩令的做法是正常的。

  • 4 # 打工阿貴

    推恩令就是漢武帝,當時把所諸候王,以後每個諸侯國的分封繼承每個王子都有份,原則上在原有的封地裡進行,並以此類推,每位王子都有份封地,當然諸侯嫡長子不答應,想造反,沒看清當朝皇帝能力,漢武大帝。唐朝為什麼不效仿,唐高祖李淵在開國時,分諸候爵位,但不封地,賞金銀。不過漢朝的制度到唐朝時過境遷。

  • 5 # 公子明仲

    漢武帝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唐朝皇帝學不來,時代形勢不同,面臨的矛盾也不同,亂學是會掉坑裡去的。

    從漢朝開國到漢武帝,主要的矛盾就是中央集權和諸侯割據矛盾。為了防止諸侯割據造,漢劉邦先滅了異姓王,文帝景帝先後評定了七國之亂。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並且諸侯王驕奢淫逸,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在元朔二年(前127),朝臣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因此,封地大的王國被分成封地較小的侯國,這個過程直接導致了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在此之後,侯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推恩令的執行前提是對諸侯國,都是劉氏子孫,諸侯國在漢初對維護劉漢統治,防止異性王造反、防止呂后篡權起到了屏障作用,不管怎麼說都是劉邦血統傳承下來,所以在不明顯損害劉姓諸侯國情況下,劉姓子孫還是能夠接受推恩令的。其次,七國之亂被平反,實力最強大的吳王被殺,證明諸侯國造反是一條死路,以漢朝的實力可以消滅諸侯國,雖然也要大傷元氣,但這對於諸侯國也是一個威懾。

    因此,在漢朝有能力消滅諸侯國、王位及特權可以世襲以及同是劉姓子孫這三個前提下,推恩令才能實行。

    透過推恩令,漢武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徹底解決了諸侯割據諸王做大的問題,鞏固了西漢的統治。

    而唐朝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

    李唐造反軍事上得到了關隴軍事集團,和山東軍事集團的支援。 隋唐兩代,以軍事集團立國,興於兵,也亡於兵。為了制衡軍事集團,李淵用突厥人幫他打天下。後來,唐朝皇帝,又使用回紇人,沙陀人,等各路蠻夷兵幫自己打仗。以兵制兵,層層制衡,直到鬧出來了安史之亂。這便是隋唐以武抑文的結果。毫無節制的軍事集團,弄出來了無法收拾的藩鎮割據大亂世。

    藩鎮長官都是從戰場上殺出來的軍閥,都是信奉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只認刀,不認人。亂世之下誰的兵多,誰的拳頭大,誰就上位。安史之亂後,朝廷進行削藩,委派的政委基本被架空或者被殺。而藩鎮之間也是因為軍事實力不平衡而經常火拼,誰的軍事實力強誰就上位,朝廷委任狀成為一紙空文,不得不承認藩鎮割據的既定事實。這樣導致朝廷和藩鎮割據處於膠著僵持狀態,朝廷無力消滅藩鎮割據,藩鎮也無法推翻唐朝。

    因此,對比推恩令實行的三個前提,唐朝都不符合,一個是唐朝沒有勢力完全消滅藩鎮,這個從安史之亂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亂平定也是靠引入其他藩鎮和回紇兵的力量,從而製造出更多的藩鎮,而藩鎮也沒有實力推翻朝廷;二是藩鎮不存在世襲制,誰的實力強誰上,城頭變幻大王旗,比如藩鎮長官原來姓王,王死後,王的兒子繼承上位,王手下的大將張依靠軍事實力推翻了小王,那麼推恩令就失去意義;三是藩鎮同李唐沒有血緣宗親關係,藩鎮原來都是李唐的打手,目的是打擊或者制衡其他軍事集團,透過拉一派打一派,分化瓦解對手,因此,朝廷和藩鎮之間只有利益,沒有血緣關係,不是李姓子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質土壤種芹菜用什麼肥料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