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性自然問心無愧

    為了不受蒙古族的統治,朱元璋為了起義把訊息藏在餅子裡,送到各個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為了紀念後人中秋節吃月餅。

  • 2 # 金猴67

    月餅是中華民“祭月”所用的供品,從商朝開始的到唐朝更興,定為中秋月,“月餅”百姓每逢八月十五日中秋夜供月,以求天下太平,團園,豐收。神靈保佑故此焚香設供案有各種水果及月餅!現在供果上香人少了,但每逢中秋定為節日,除有豐富的水果月餅外,中央電視臺還要公演文藝節目,供民所樂!刂

  • 3 # 梅亦風清

    想要知道中秋節吃月餅是什麼典故,就要先了解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與典故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閤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為了慶祝這個節日,中國各地都有習俗,人們會擺上香案,祈求平安,吃月餅祈盼團圓等。關於八月十五來歷說法有很多,以下列舉三例:

    1.八月十五由古代祭月演變而來

    根據中國古代曆法,一季為三個月,即:孟月、仲月、季月,農曆八月稱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是秋季的一半,稱為“中秋”。而中秋被定為帝王祭月的節日,在古代中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拜月時設定香案、懸掛月亮神像、擺放祭品。最早關於“無鹽”的故事,見於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的《辯通傳》。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本名鍾離春,自幼拜月,文武兼備、勵精圖治、自薦齊王曰:今秦、楚環伺齊國,虎視眈眈,而王內政不修,忠奸不辨,太子不立,眾子不教,而鎮日嬉戲,沉迷聲色犬馬,大王築高臺,紙醉金迷,玩物喪志,利令智昏,致使奸佞當途,賢良遁隱山林,對內不秉國家之治,若不懸崖勒馬,則國必亡!錚錚諫言如當頭一棒,聽罷“無鹽”這番論斷,宣王幡然醒悟。也許是她的才華使得齊王舍美而取醜,以心相迎。另有相傳某年八月十五賞月,齊王於月光下偶遇“無鹽”,覺得她氣質美麗出眾,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面如皓月,貌似嫦娥’。諸多拜月的傳說在日月更迭的歲月裡逐漸演變成一種習俗流傳下來,所以八月十五吃月餅,由古代拜月演變而來。

    2.由嫦娥奔月的典故演變而來。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生的貌美如花,溫恭良善,她經常幫扶百姓,為人們做好事。一天後羿去崑崙山王母娘娘處求得不死仙藥,交由嫦娥保管,后羿的弟子逄蒙知道後,起了妄念,趁后羿外出打獵之機逼迫嫦娥交出仙藥,而嫦娥情急之下便將仙藥吞了下去,吃了仙藥的嫦娥緩緩飛離地面,飄然向月飛去。后羿回到家中不見妻子嫦娥,便急忙衝出門外,只見皓月當空 ,月亮裡的嫦娥正深情的凝望著地面上的自己,后羿向月亮追去,可怎麼也追不上。真可謂:碧海青天夜夜心。后羿思念妻子嫦娥便在月下襬上嫦娥平時所喜之食,以解相思之苦。鄉親們也都很想念嫦娥 ,便每年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在庭院月下設定香案,擺放嫦娥愛吃的食物,做圓月狀的餅,盼望后羿嫦娥早日團圓,後來逐漸演變成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

    3.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明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起義軍同時響應,以星火燎原之勢,一舉推翻元朝。於是朱元璋下旨,每逢中秋節,必須吃月餅。以此紀念勝利,所以中秋節吃月餅,形成一種風俗一直延續至今。

  • 4 # 田園的夢想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秋節吃月餅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源於民族拜月的儀式。

    相傳中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習俗。人們以月餅、各色水果等奉獻給月神,月神“享用”祭品之後,人們再分切月餅,按照長幼順序分食,據說可以得到神主的賜福與護佑。只不過這時的月餅還不叫月餅。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朝時,月餅初見記載。宋代時,有關“月餅”的記載開始多起來。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此外,“月餅”名稱的首次記載也是在宋代,但這時月餅仍未普及。到了明代,月餅才真正成為中秋節正式的應節食品,並在民間逐漸流傳。在明代的各類書籍中,開始出現大量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描述。清代時,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不僅製作精美,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隨處都可見到。

    月餅歷史悠久,到了明代大範圍流行起來。相傳是因為元朝時,中原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苦於無從傳遞訊息。這時劉伯溫想出一計,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推翻元朝後,為了紀念這一功績,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大範圍流行起來,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風俗。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可見月餅不管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都受到廣泛的青睞,並且有了象徵“團圓”的意義了。

    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遍觀全國,此時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民間傳說慈禧非常喜歡吃月餅。不過,因為“月餅”和“月病”音近,慈禧又是女人,認為不雅,於是改名為“月菜糕”。中秋節在慈禧執政時期可是大日子,共有三天。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六是“送月”,這三天都是中秋節。

    發展到現代,雖然食物越來越豐富,但中秋節不吃塊月餅,總覺得少點什麼。並且為了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飲食口味和環保健康的生活理念,月餅在傳統口味的基礎上,有了各種各樣的發展。

    非傳統月餅:較之傳統月餅,非傳統月餅的油脂及糖分較低,注重月餅食材的營養及月餅製作工藝的創新。非傳統月餅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於月餅的看法。非傳統月餅在外形上熱衷新意,追求新穎獨特,同時在口感上不斷創新,滿足現代人對美食與時俱進的追求,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比較典型的有冰淇淋月餅、冰皮月餅、海味月餅、雜糧月餅、茶葉月餅等等。同時,為了宣傳和傳承的需要,民間還出現了巨型月餅,甚至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月餅歷史悠久,一塊小小的餅上,寄託了我們太多的習俗、祝願、傳承的文化及思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我們舉杯,共食一塊餅,共慶團圓美好!!

    參考資料:人民網,百度百科

  • 5 # x辛雙成

    傳說中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推翻元朝,在起義前把起義的時間和應注意的機密事項藏在餅裡,送到部下和各地將士的手裡。明朝一度曾有信餅一說。

    正傳是,每年進入八月是收穫季節,五穀雜糧熟了,爪果蒂落,丹桂飄香。人們選在月中十五日夜,月圓高掛,家人團聚在月下賞月,擺上水果,農家巧手用精選的麥面仿圓月蒸成食品,內包秋熟的鮮乾果仁,因形似圓月而得名:月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哥爆炒扇貝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