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包豪斯校長
-
2 # 積極小牧童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自南向北統一的大朝代,建國曆史接近三百年。
前期大明開國,一直在持續擴張時期,西南方向雲南大理附近,接近五百年是掌握在大理段氏家族手裡,離開中央統治久已,直到大明重新納入版圖。西北地區自靖康以來一直在北方少數民主政權手裡到元末也接近三百年的歷史,北方河南山東河北,還有更北的幽雲十六州遼東,都是從唐朝後失去的土地重新納入版圖。
中前期獲得了當今的東北和外東北之地,成立了奴兒干地區,設定了很多衛所。 西藏地區也名義上服從中央統治。西北地區到達哈密。南部地區把失去五百年的安南都護府又重新統治了三十年。北韓日本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很多國家朝貢,最後設立15不徵之國。
中後期土地減少,河套地區徹底退出讓與蒙古人,哈密地區失去,退至甘肅,東北地區基本沒變。國家政策朝貢之國也僅僅是東南亞和東亞的國家。
後期後金坐大,奴兒干地區失聯,也僅僅是東北的土地名義上減少,西北和北部南部都是沒變的。
總結一句,自南北宋到元末,北方基本十室九空,戰爭的破壞非常嚴重,經濟中心已經從北方轉移到南方,新航道的開闢,陸路交通已經漸漸被淘汰,西北地區是苦寒之地,還受遊牧民族的統治,漸漸的擺脫了地區價值。得之無益,漸漸的也顯得不是很重要。
東北地區是有別於唐朝時期,唐朝封當地民族族長為王,而明是成立都護府和衛所,算是半統治。西南方向大唐與吐蕃交戰200多年,而大明直接名義統治200年。東南亞成立兩個都護府,這是歷朝所沒有的。除了當時現實情況貧瘠的西北,基本上沒問題。
-
3 # 使用者6032431716
一個朝代建立更多的是靠武力壓迫各方建成的,一旦一個朝廷沒落了,各方被長期壓迫的群體就會推翻舊王朝,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
4 # 靜夜史
這不是剩下,而是本來就是這樣。
第一階段:1368年明朝建立到1435年明宣宗撤銷奴兒干都司。此階段疆域峰值為900萬平方公里,其中實際控制350萬平方公里,羈縻統治區550萬平方公里;
第二階段:1435年明宣宗撤銷奴兒干都司到1644年明朝滅亡。此階段疆域峰值為400萬平方公里,包括兩京一十三省350萬平方公里和關西七衛以及河套平原等地。
和之前的所有封建王朝一樣,明朝的疆域變化也是相當劇烈的。從極盛時期的900多萬平方公里到滅亡時的350萬平方公里,明朝的疆域縮水超過60%。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和明朝的統治形式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羈縻統治力度的興衰,決定了明朝疆域的進退。
1、明朝特殊的內外環境
和其他封建王朝相比,明朝最特殊的地方就在於它是自南向北完成了統一,朱元璋和他的團隊創造了封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
但是,也真因為統一方式如此另類,才導致明朝和其他朝代有了諸多的不同點,尤其是疆域變化。
這一紀錄完爆漢朝和唐朝,足以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不過,明朝之所以能夠在朱元璋時期就達到疆域巔峰,絕對不是朱元璋有多神,而是自朱元璋之後,明朝的疆域就再也沒有大規模擴張過。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明朝疆域擴張的週期太短,短到只有20年-30年!
因為明朝自南向北進攻,這導致明朝不可能像歷史上所有自北向南統一全國的政權一樣徹底剷除對方的殘餘勢力。面對明軍的進攻,元朝主動退出中原,佔據著蒙古高原和明朝對峙。
因為處於南部的不利位置,這決定了明朝不可能克服後勤和氣候的諸多不利因素徹底消滅蒙古殘餘勢力。而蒙古則可以退到更北的區域集結兵力東山再起,然後隨時南下侵犯。
待到明朝由盛轉衰,蒙古則不斷強大起來,對峙隨即發生逆轉。隨即明朝佔據的長城以北的土地全部被佔據,不得不依託長城進行抵禦。
因為明朝的衰落,特別是衛所制度自朱元璋死後就開始走向衰落,這導致明朝對邊疆地區,特別是蒙古地區的控制力不斷減弱,於是疆域後退成為必然過程。
2、明朝不同的內外事件
除了明朝和蒙古的尷尬位置,明朝內部的一系列事件也是導致明朝疆域後退的重要因素,比如靖難之役。
1398年朱棣扯旗造反,掀起了長達了4年的社會動盪。這導致明朝的北方邊疆出現一系列問題。
首先,朱棣把寧王綁上了靖難的戰車,導致北疆重鎮大寧衛成為空城,直接導致北疆出現了巨大的缺口;
其次,朱棣十多萬大軍南下靖難,北平周邊區域防務空虛,蒙古韃靼趁機南下到長城周邊地區。
最後,因為氣候的轉冷,明朝在長城以北的衛所難以為繼,不得不紛紛內遷。
1403年,朱棣內遷東勝衛;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內遷開平衛。標誌著朱元璋時期構築的長城以北的以東勝衛、開平衛和大寧衛為中心的體系徹底崩解,明朝失去了長城以北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長城以北土地的放棄是明朝疆域退步的一個縮影,隨後,明朝陸續放棄腳趾承宣布政使司(1427年),撤銷奴兒干都司(1435年),丟掉關西七衛(景泰年間),失去河套平原(嘉靖年間)。
至此明朝疆域只剩下兩京一十三省,面積350萬平方公里。
3、明朝獨特的內外政策
明朝衛所制度的崩壞是北方疆域丟失的主要原因,而根本原因是明朝的小農經濟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農業重新成為帝國的基礎,在這樣的條件下,兩京一十三省之外的蠻荒之地成為明朝眼中所謂的廢地,中原王朝自然是沒有興趣去征服這些區域的。
而明朝之所以陸續征服青藏高原和東北地區,其目的並不是貪圖這裡的土地資源,而是為了帝國的安全考慮,以主動出擊的態勢防患於未然。要知道,在同一片固定區域內,明朝佔據的土地越多,就越能擠壓反對勢力的勢力範圍,這對明朝是非常有利的!不過,因為沒有小農經濟的自發性擴張基礎,當所謂的邊疆不安全因素被“消除”,比如1388年捕魚兒海之戰消滅北元,明朝自然也就迅速失去了繼續擴張的慾望,隨即轉入戰略反攻。
而因為明朝採用的不是直接駐軍而是羈縻統治的統治方式,要想維持領土的完整,必須持續保持明朝的國力強盛。
而明朝的國力不可能一直強大下去,這就意味著明朝的疆域縮水是歷史的必然。
另外,明朝和之前的漢唐等大一統王朝一樣,還未形成現代領土的概念,明朝構造了以明朝為核心的藩貢體系,明朝處於中心唯我獨尊,這決定了明朝想要的是霸主的虛榮而不是對蠻荒之地的掌控,只要周邊小弟不鬧事,明朝願意做他們永遠信得過的大哥!
所以明朝自始至終能直接掌控的,也就是“兩京一十三省”區域,面積350萬平方公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回覆列表
明朝在歷代都中疆域也是偏小的,明末的時候清朝入侵,東北沒了吧,然後呢,明朝鼎盛時期陝西是邊疆,但是會山西大同總領管的,後來蒙古人老是搞事情陝西就顧不上要了,山西以西沒了吧,差不多就那個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