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則鳴是韓愈提出的“古文運動”的創作口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一個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題,既是對中國古代“詩可以怨”傳統的繼承,同時又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不平則鳴”是宇宙間的一個普遍現象,不論在自然界,還是在社會生活中,不管是人還是物,只要遇到“不平”就要“鳴”,是關於作家生平、遭遇和創作關係的見解,指文章著作皆因心中有感而有所發,繼承和發展了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肯定了文學藝術的社會批判功能。
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灸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於然也亦然,由不得已者兒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譯文:一切事物處在不平靜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草木本來沒有聲音,風攪動它們就會發出聲響。水本來沒有聲音,風吹打它就發出聲響。水浪的騰躍,或是有東西阻礙了它;水流奔流,或是有東西阻塞了它;水的沸騰,或是有東西在燒煮它;鐘鼓樂器本來沒有聲音,有人敲擊它就發出音響。人的語言也同樣是這樣啊,往往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慷慨陳詞。人們唱歌是為了寄託情思,人們哭泣是因為有所懷戀,一切從口中發出而成為聲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緣故吧!
不平則鳴是韓愈提出的“古文運動”的創作口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一個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題,既是對中國古代“詩可以怨”傳統的繼承,同時又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不平則鳴”是宇宙間的一個普遍現象,不論在自然界,還是在社會生活中,不管是人還是物,只要遇到“不平”就要“鳴”,是關於作家生平、遭遇和創作關係的見解,指文章著作皆因心中有感而有所發,繼承和發展了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肯定了文學藝術的社會批判功能。
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灸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於然也亦然,由不得已者兒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譯文:一切事物處在不平靜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草木本來沒有聲音,風攪動它們就會發出聲響。水本來沒有聲音,風吹打它就發出聲響。水浪的騰躍,或是有東西阻礙了它;水流奔流,或是有東西阻塞了它;水的沸騰,或是有東西在燒煮它;鐘鼓樂器本來沒有聲音,有人敲擊它就發出音響。人的語言也同樣是這樣啊,往往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慷慨陳詞。人們唱歌是為了寄託情思,人們哭泣是因為有所懷戀,一切從口中發出而成為聲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