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夜雨92
-
2 # 求圓4
謝謝邀請;蘇軾在《留侯淪》中把張良為老人撿鞋、穿鞋這樣的細節特別的肯定,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張良的心胸非常人之所能比,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張良做到了,所以一般人得不到的東西,張良就能夠得到,這就是張良與普通人的區別。所以張良在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中,能夠運籌帷幄、屢建奇功,成為漢初的三傑之一,與張良為老人撿鞋、穿鞋不無關係,因此很多時候細節決定成敗。張良之所以能夠成功,得益於有隱忍的心態。
-
3 # 北方的天空偉
無所不容,內聖外王,公元前218年的一天,行走在路上默默思考的張良突然抬起頭,一個老人已站在面前。 眼見他脫掉鞋丟到橋下,神氣地指著張良:“你,把我的鞋子揀上來!”張良莫名其妙,心想這都什麼人啊?這麼大的歲數,我就不跟你計較了,隨即從橋下拿回了鞋子。
老人並沒有就此作罷的意思,翹起腳來,示意要給他穿上。張良那個火呀,打對方的心都有了。但此時,不久前上演的驚險一幕卻浮現在眼前:古博浪沙,由幾十輛車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而來。蘆葦叢中,大力士側頭望向旁邊的張良,急切地等待指令。“秦始皇乘坐應為六匹馬所拉的車輛,可現場都為四駕馬車,如何是好?”張良尋思著。車隊即將透過埋伏路段,顧不了那麼多,張良命令大力士,揮舞120斤的大鐵錘砸向其中最豪華的一輛車。然而,秦始皇並沒有在那輛車上,張良迅速逃離……
為報國恨家仇,學荊軻行刺的下策。逞一時之痛快,妄想憑一己之力辦掉秦始皇,沒有去做深謀遠慮的大事,如若送命豈不太可惜了。一個素未平生的老人,只是讓我侍奉他一次而已,我視羞辱皆因氣度太小。
想到這裡,張良彎下腰給這個怪異、傲慢的老人將鞋穿好。老人讚許:“孺子可教也”,相約兩人再次見面的時間。雖不知何意,張良還是在五天後赴約。老人故意提前到,斥責張良晚到,第二次他仍然遲於老人。第三次張良直接半夜在橋上守候,老人認為通過了考驗,送《太公兵法》於他。張良日夜研讀,藉助此書為王者師,興邦立國。
公元前207年,劉邦在張良的輔佐下,成功滅秦進入咸陽。面對皇宮、美女和珍寶,劉邦流連忘返、沉溺其中。張良無不擔憂地勸誡道,“秦王無道你才能滅亡他,節儉自律才是應該做的事,不然就是助桀為虐了。”劉邦聽後管住了自己,同時整軍安民,為日後與項羽爭雄奠定了基礎。鴻門生死一線,張良助劉邦虎口脫險後時間來到公元前205年。彭城一役,劉邦十萬兵力喪失殆盡,鬥志全無。張良樂觀地分析說:“九江王英布與項羽有間隙,彭越無受封對項羽素有怨言,可利用好這兩人。韓信軍事才能無人可敵,用好可建奇功。”
此策為歷史上有名的“下邑之謀”,內外聯合的聯盟形成,劉邦由防禦轉為進攻,垓下擊敗項羽仰仗的正是這三股力量。公元前204年,漢軍在滎陽被楚軍所圍,糧草告急。酈食其主張劉邦製作印璽,分封六國君臣後人,拉攏人心改變形勢。眾人都認為這是妙計,唯獨張良洞察了它的不可行:
分封一定在有絕對的駕馭力之下才可行。要搞也必須面向跟隨劉邦出生入死的將士,而不是六國君臣的後人,不然有誰再甘願為劉邦去打天下呢?六國分封后依然會服軟於強大的項羽,他們怎麼能向劉邦稱臣呢?劉邦再一次領教了張良的遠見卓識。公元前203年,劉邦領軍追擊項羽,需各部軍事力量集結,對楚軍形成合圍之勢。韓信、彭越卻遲遲不來,張良對劉邦說,要給韓信、彭越實際利益,他們只有受封之虛,卻無疆土之實,否則楚漢之爭,還不知鹿死誰手。劉邦聽從建議,安撫韓、彭二人,最終取得天下。
公元1060年,蘇軾寫下《留侯論》,舉為羞辱他的老人拾鞋、穿鞋事例,高度評價了張良,引其一段: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相較張良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蘇軾的這篇文章同樣縱橫捭闔,氣勢恢宏,真可謂華文配豪傑。
回覆列表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劉邦在總結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時說,我只是善用人而已,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可見對張良胸有良謀,富有韜略的推崇。
然而,蘇軾在寫留侯論時,一概未提他的良謀與功績,只反覆強調了一件近似神話的怪事。
提起那件怪事,還得從留侯的身世寫起。張良是戰國七雄中南韓的貴族,他的爺爺,父親,曾做了五代韓王的丞相,南韓滅亡後,他遣散三百多僮僕,變賣家產,尋訪,結交一位能舞動一百二十斤鐵錘的勇士,在博浪沙偷襲秦王,可惜誤中副車,秦王大怒,命令在全國搜查刺客。
張良有好幾次差點被抓住,只好隱藏在深山野林之中。一次,他正在一座橋上漫步,遇到一位老者,把自己的鞋徑直甩在橋下,說,年輕人,下去撿上來。張良大吃一驚,欲毆打他,可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張良強忍住怒火,下去撿了上來,又索性按老者的要求,幫他穿上。後來,又與張良相約在橋上相見,到第三天,張良半夜前往,才見到老者,老者傳給他了《太公兵法》。
蘇軾分析說,老人早已知道他是張良,為他不能忍感到可惜。特意出來考驗,折節,教訓他。秦朝正處鼎盛時期,鋒芒畢露,怎麼能逞匹夫之勇呢?只有忍,才能成就大業。因此,蘇軾在開篇就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所謂的英雄豪傑,就是具有過人的節操,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屈辱。你看,和張良同時代的韓信,曾忍受胯下之辱。
一個真正勇敢的人,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要沉得住氣,災禍突然臨頭,卻並不驚慌,無故侮辱他,卻不動怒。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與垃圾人計較,更彰顯了自己的大氣與坦然。
蘇軾緊接者,舉了鄭伯,勾踐的故事,強調了如果你有大的抱負,就要忍一時之憤。楚莊王率領大軍壓境,鄭伯袒露著肩膀,牽著牛羊去迎接。莊王說,這個國家的國君能屈己下人,忍耐謙卑,就一定信任他的臣民,便下令收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服侍吳王三年。他們都是能忍小憤怒,才成就大業。
結束語:在蘇軾看來,能忍受屈辱,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意義。那個在野生動物園中受傷害的女子,不就是忍不住丈夫的一時之忿,才執意下車,釀成慘劇。在醫院和垃圾人發生口角的年輕夫婦而受傷害的類似事件,也屢見不鮮。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弄清事實,就輕易發脾氣,那是因為我們的智慧,修養還不夠的緣故。所以說:
第一流的人,有本事,無脾氣。
第二流的人,有本事,有脾氣。
第三流的人,沒本事,有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