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夕魄騰輝
-
2 # 寂語堂齋
孝悌這個詞有兩個意思,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尊敬兄長之意。
孔子言孝是這樣說的,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又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個孝有兩層意思,以承父志,父死而三年不改父之道,此其一也。能敬養父母,此其二也。
在中國歷史上,漢代是孝道最為鼎盛時期,父母死最甚者為之守孝達十年之久,已經脫離了孔子所言的孝道。到了唐朝孝道開始衰退了,比如李世民玄武門殺兄長,逼父李淵讓位,所以唐朝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開放的朝代。到了宋朝儒家思想被推崇,孝道也就隨之恢復起來了,這時所講的孝基本是按照孔子所言的孝來推行的。最明顯的孝道就是家訓,中國的家訓時代就是在宋朝形成的。到了明清雖然孝道還沒有脫離孔子所言的範圍,但也被髮展變樣了,比如清朝時代的丁憂,就是父母去世回家守孝三年。
到了現在這個時代,孝道悌道可能都沒有了,能夠有點孝心也就不錯了。這是時代的結果,家家就一個孩子,大部分都沒有兄長,又哪來的悌道呢?相反的家庭裡的父母確去孝敬兒女了。買房子,結婚,大病分都是父母的事情,讓兒女們敬養父母,他們似乎有沒有這麼大的本事還兩句話說。一般情況只要不去過分的牽扯父母,也就吉星高照了。但特殊的富貴人家除外,可是能不能講孝道也很難說,略有些孝心孝行還是存在的。
總之孔子時代的孝悌,發展到現今這個時代,已經完全變樣了,應該根據時代的特點,對孝悌注入新的內容,才能符合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特證,則更能很好的傳承國學。
-
3 # 李知月
當然是適用的,只是也是要選擇性的。
孝悌,孝說的是子女要孝敬父母。悌,則是指兄弟姊妹之間要相互友愛。高中時候,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人之於國也》,文中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講的是要辦好教育,使他們懂得孝敬父母,兄弟姊妹之間要友愛,這樣到話,才能“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也就是,如此,才能天下太平,社會和諧。
孔子時代,戰爭頻發,社會混亂,無君臣之道,無人倫道德,所以相傳孔子針對社會現狀,怒而著《春秋》,微言大義,而使得亂臣賊子懼怕。於是,社會才稍微穩當,諸侯之間爭鬥需要師出有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義孝悌約束來人們到行為。從而社會和諧,不悖倫理道義。孔子非常注重孝悌之義。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孝悌之義,仍然適用於當今社會。孔子提出孝悌之義後,後世許多朝代國家到人才考核都特別注重孝廉。漢朝時候,甚至可以因為孝廉而直接被舉薦做官。孝悌,成為一種家風、國風傳承。直到現在,家庭不重視家風傳承,社會亂象無處不在。父母扔棄子女,打死打傷子女,子女不贍養父母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兄弟之間反目成仇,為了利益大打出手的情況數不勝數。
個人認為還是很需要重提孝悌之義,重整家風,這樣社會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風影響社會風氣也影響整個國風。
但是孝悌之義,也不能無選擇到運用。孔子的孝悌之義中,包含封建社會的糟粕部分。
如孝:是子女對父母要無條件的孝敬,父母可以決定子女的婚姻,甚至生死。這就不妥來。
對於傳統思想,傳統文化,因其產生的時代背景而具有社會侷限性。要選擇性地繼承與傳承發揚。
我是城南: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論語》中所講的孝悌是什麼意思,以及為什麼要講孝悌?許多人抨擊儒家總要拿這個孝道來說事兒。在這方面孔子替後人背了許多黑鍋。下面我說一下個人的觀點。
一、孝悌是由良知自發的自覺行為,孝道既然稱作“道”,大家不要把他當做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範。就如看見老人行動不便或者一個小孩子孤苦無依,一般人自然生出的一種憐憫,想要施之以援手。這種共情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社會角度都是很自然的,也是對個體和社會都有利的。因為人們都從兒時長大,以後也會經歷老年的歷程。這個孝悌現代適不適應,應不應該,不用問別人,問問自己,自己想要如何被別人對待?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叫反求諸己。
二、孝悌看似個人的事情,最終是為了達到天下歸“仁”,“仁”字不必過度的解讀,個人認為就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由孝道開始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道我不認為是古代帝王或者二十四孝中提倡的愚忠或者愚孝。所謂父慈子孝,做晚輩的能把自己和父母之間關係搞和諧就是孝了,一家人在一塊兒高高興興,你親我敬。過去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誤解的人太多了。這句話其實是說為君要有為君的樣子,為臣要有為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擔起做父親的責任,做子女的要盡到做子女的本分。各自盡到本分。這種關係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面服從。批三綱五常的,好好翻翻書,“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看看是不是這麼說的?
三、最基本的孝道是自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不單指自己的身體,是由自愛開始,進而自尊,自強,自立。如果不自愛,誤入歧途,使父母操心發愁甚至蒙羞,這就是最大的不孝。別說常繞膝前,孝養雙親了。我覺得至少能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不去麻煩父母,這也算最基本的孝行吧。一邊兒啃老還一邊兒罵著老東西的也不是沒有。現代社會沒法子要求過高。
四、孝敬父母從關係開始,從關係結束,物質的供養是附屬品。拿出拍領導馬屁十分之一的功夫沒有搞不好的。你說我沒錢,那就多說好話,多陪笑臉,多替老人乾點兒活兒,沒事兒陪著說說話,出去轉轉,只要老人家高興了,就算盡心了,別整天裝的跟個大爺似的。不太好伺候的父母當然也有,有善緣,有惡緣,那也是沒法子的事兒。最重要的是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不能帶到新生家庭,更不能傳給下一代,能和和氣氣的把事情解決就不錯。做父母的不能過多幹預子女家庭的生活,子女也不能因為孝順就把一些負面的東西帶給新生家庭。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子女是否足夠獨立。我重點說一句,和諧關係從個人獨立開始,這種獨立不僅是物質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一個懂得獨立的人才會懂得如何和別人打交道合作。這也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深意。為什麼說這是“孝之始也”?子女能自立,有自己的處世原則才能更好的處理和父母的關係。
總之,我認為孝悌在現代社會不是適不適用的問題,而是需要重新審視定位的問題,孝道不應該作為一種規範和說教,而是一種父母和子女都需要學習的東西,子女也會成為父母。我想每個人都能負起自己的責任,守好自己的本分,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孝悌是不求而自得的,這世間也會少許多悲劇。暫時說到這兒吧,歡迎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