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落葉小軒軒

    金國軍隊兵臨城下,當時宋朝還是能守住的,第一次東京保衛戰,在李綱的指揮下加上勤王軍隊到來,逼退了金軍。如果宋欽宗真的轉移了,宋軍軍心和民心不攻自破,而且有認識的大臣一定會勸阻,東京汴梁是大宋的政治心臟,大宋是趙氏的江山,你自己都不防守了,其他人還能守嗎?宋欽宗也想走,可是百姓,軍隊,還有士子們,根本不會答應,一些大臣也不會同意,所以他不能走,也不敢走。

  • 2 # 古今多少滋味

    情況很多:目光短淺,沒有意識到危險局面。或者是沒有鬥志,寧可死在開封,也不願意四處奔走。太平天國的洪秀權就是這樣。

  • 3 # 微史春秋

    我覺得這主要是宋代君主思想上揹負的包袱太重所致。

    其實不單是皇帝如此,宋代理學給所有人都加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有些理念現在看來顯得很迂腐。

    皇帝能不能讓城別走?可以,而且很多時候是明智的選擇。

    你看看唐朝皇帝都長安跑了多少次,大唐也沒有因為皇帝放棄都城就立刻滅亡了。

    唐朝皇帝為何能果斷乾脆的逃離,大臣也沒有堅決反對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唐朝人沒有那些道德綱常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讀書但不讀死書,不會抱著幾千年的道德羈絆自己。

    但是到了宋代以後,可就不一樣了。

    宋欽宗想不想走?

    當然想,其他不說,就在金軍最後一次圍困開封時候,宋欽宗想“出幸江南”,北宋最後一個宰相何慄勸阻道:“陛下出城,賊必燒宗廟,戮生靈矣。”

    宋欽宗不得已留下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在此之前,种師道在太原保衛戰後,也曾建議宋欽宗退守關中,結果被文官們用一大堆聖人語怒斥。种師道可是武將出身,他對於形勢的判斷可要比那些文官們強很多,但是呢?在文官看來,武將竟然如此沒種竟然想著逃跑,种師道的這番建議自然沒有被採納。

    東京解圍後,种師道很快就被解除兵權,這裡還涉及到北宋重文輕武國策,對武將一向是抑制防範的。

    在士大夫看來,他們的正義凜然可以擊退敵人,他們的紙筆,他們的文章可以逼退敵人,他們信奉的聖人經典是至高無上的。

    很多士大夫都抱著那一套倫理綱常,對於動議出逃的行為嗤之以鼻,這個也要分開來說。

    歷史上的確很多時候,形勢沒有那麼危急的時候皇帝想走,但被大臣勸住,最終力挽狂瀾扭轉局面,這時人們會稱讚他們。

    比如遼軍達到澶州城下,就有大臣建議宋真宗遷都,被宰相寇準斥責,最終宋真宗不但沒有遷都反而親征,最終挽救時局,寇準被士人稱讚。

    話題在回到靖康之變前,宋欽宗在位一年零兩個月,他任用了26名宰執大臣。

    這些宰執大臣中,真正懂得軍事的也就种師道而已,其他的如李綱都是書生,他們並不懂軍事。

    种師道死後,開封城內的宰執大臣就幾乎沒有懂軍事的了,書生有意氣,有正氣,但是於救國卻拿不出實際措施。

    比如,北宋最後一個宰相何慄,在金軍攻城時,“日于都堂飲酒,談笑自若”,不知是無應敵之策還是為了穩定軍心。

    開封外城被攻破後,何慄還“率百姓欲巷戰”,被俘北上後最終絕食而死。

    你說像何慄這樣的人該如何評價?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北宋君臣在是和是戰方面爭執不休,搖擺不定,以至於最終惡化了形勢,誤了國事。

    像李綱何慄這些有忠君報國精神計程車大夫文官,他們思考問題可不會從純粹的軍事角度出發,他們是從道德、正統角度考量問題。

    有時候,我們會悲哀的發現,這種考慮可能是迂腐的,誤國的。

    這個我們不能責怪他們,是他們的思想已經被理學的價值觀深深影響,與其批評他們,不如批評理學那些不良的思想。

  • 4 # 明莊趣談

    靖康之變開封城遭到過兩次包圍,第二次被破城。為什麼二帝第二次沒逃跑呢,有以下原因:

    一、是因為之前金兵已經撤退一次了,所以覺得這次事也不大。

    二、因為當時兩個皇帝太天真了,被一個叫郭京的神棍忽悠了,覺得神兵能守城。

    三、是當時派人去求和了,覺得金人多給點錢應該就能撤兵。

    四、是上次有大批部隊來進京勤王,感覺這次也應該有,而且上次來勤王的兵也不少。但是上次的勤王部隊數十萬人已經被解散了,我感覺皇帝不一定知道這事。

    五、二次圍城的時候,金軍十幾萬人已經是四面合圍了,跑都沒處跑了。一次圍城的時候,金軍兵分兩路,但是一路被攔截在太原,只有一路到了開封,所以只圍了兩面。二次圍城的時候太原被攻破了,所有人都來了。

    六、主要問題沒有危機意識,總以為花錢就能解決事情,這次人家是要你的命和地來的,二位皇帝還在報以憧憬,說白了這倆人不配當皇帝,不抓走可惜了,抓走也活該!

  • 5 # 滄海拾遺錄

    “靖康之恥”是宋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漢人王朝少有的亡國悲劇,靖康二年四月(公元1227年),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在城中燒殺搶掠,並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繁華冠絕一時的東京為之一空,史稱“靖康之恥”,不願直面這一事件的南宋君臣稱其為“二帝北狩”。那麼,在這一事件發生前,宋欽宗為何沒有聽從大臣勸告撤離東京?主要原因在於以下方面:

    一是棄國出逃為當時輿論所不容,宋欽宗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1125年12月,面對金兵南下的危局,宋徽宗準備撂攤子,匆忙中傳位於太子趙桓,自己改做太上皇。次年初,宋徽宗以“燒香”為由南下至鎮江避難,童貫、蔡京等人也紛紛跟隨出逃。朝野官民紛紛揭露蔡京、童貫集團的罪惡。太學生陳東等上書,指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勔為六賊,說"六賊異名同罪",請把他們處死,"傳首四方,以謝天下",迫於壓力,宋徽宗回到東京,宋欽宗先後幾次下詔處死了童貫、梁師成、李彥等人,其餘人等也在流放地被處死,這種情形下,棄城南逃無疑是一種“政治不正確”的表現。看到童貫等人的下場,看到自己的老爹宋徽宗都被迫回到東京,儘管從西北來援的种師道等人認為東京地形平坦無險可守,建議宋欽宗轉移至其他易守難攻的城市,被迫登上大位的宋欽宗顯然更沒有勇氣從東京轉移,因為這意味著直面天下輿論的攻訐和背棄祖宗打下的江山。

    二是對金兵入侵形勢有所誤判,認為金兵短期內不會再次攻城。1126年1月,金兵第一次進攻東京城,因時任汴京守禦使李綱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再加上种師道率領的十萬西軍從西北地區趕到東京勤王,在提出索取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等各萬匹、絹帛百萬匹;宋朝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並以親王、宰相作人質等苛刻要求後,金兵同意議和。宋欽宗認為金兵短期內不會再次南下,為討好金兵,拒絕了抗戰派李綱、鍾師道尾隨金兵伺機攻擊或是在黃河沿岸加強防禦的建議,並罷黜了李綱和鍾師道的職務,李綱被外調河北河東宣撫使,無所作為,最後被逐到江西。种師道不久即憤懣而亡,宋欽宗自毀干城,再加上過早地斥退各地的勤王之師,使得在金兵第二次進攻東京時內無將可用,外無勤王之師援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上買的多肉土可以直接上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