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基之怒

    看看宋代後的行政區劃就明白了,大大改變了唐前一家獨大的局面,秦郡縣制,儘管秦代僅有郡縣兩級,郡守郡尉等分管軍政,但由於缺乏必要的制衡機制加之秦滅六國後又不斷征伐和秦短暫,實際效果並不好【如中央有警,趙佗等人直接自立了】漢承秦制,起初郡數量並不多【漢武帝前西漢本土不包括兩廣閩越河西等多地】國家還有重臣輔政,中央還有相當實力的精兵,地方還有相當數量的藩王,到了景帝平叛後郡數量增多,到了漢武帝南滅南越,閩越內附,又攻衛滿北韓,霍去病出隴西,衛青奪河套等,郡數量增多,中央邊境偏遠地區增加,也增大管理難度和有利於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距離中心太遠】武帝時置十三州刺史進行監察,後來刺史州牧等不斷演變,西漢到東漢刺史權力加強,成為了實際上的一方軍政長官,後來魏晉南北朝戰爭反覆,自然割據力量加強,隋一統後也沒有解決好混亂的行政區劃的問題,唐來了後初期也是如此,後來天下置道,仍為加強監察,後來隨著戰爭因素,邊地多置藩鎮,內地置觀察使,又進行了地方集權.......一直到宋代

    地方割據普遍是因為1.距離中央遠,中央鞭長莫及,地方土豪不滿希望自主【就像今天一些縣希望被直管一樣,不滿寄在地級市下】2.區域有經濟農業實力 3.中原混戰無暇顧及 4.原有行政體制過於集權,缺乏制衡

    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割據政權並最終成功獨立了的安南(越南前身)秦至唐均屬中國(中北部地區)後當地人把持的藩鎮靜海軍成功轉變為割據政權,後先後打敗了同為割據政權的南漢,又擊敗了中原王朝北宋,後來又打敗了更加龐大強盛的元朝,後一度被明重置,抗爭激烈,明廷戰略退縮,名將調離後又獨立,明中期一度內附,後明末戰亂又獨立,後來清越戰爭又勝,19世紀早期,嘉慶帝正式冊封安南阮朝嘉隆王阮福映為“越南國王”

    越南歷史上北部多次割據叛亂【南越是割據嶺南政權,是中國割據政權,佔有今越南北部】

    今河內自秦以來為郡治、州治、都護府治、藩鎮治等等,區域中心

    漢馬援伐二徵、東吳呂岱平士徽、南朝宋杜慧度平盧循、陳霸先平李賁、隋劉方平李佛子、唐高駢平三峰蠻

    【其中劉方杜慧度等一度破林邑勢力範圍到達今越南中部偏南地區】

    後南漢、北宋皆伐安南割據政權,大敗,李朝一度伐宋造三州大屠殺,後宋反擊兵臨升龍,不克

    元三伐安南陳朝,又不敵,陳朝稱藩

    明張輔滅胡朝鎮壓後陳朝,明置交趾三司,後宣宗戰略退縮,明治理不當,張輔調離,黎利破柳升,明退,嘉靖時一度安南內附為都統司,世人多以張輔未能世守安南為憾

    清伐安南西山朝,又不勝,西山朝稱藩

    後19世紀初嘉隆王阮福映逐漸統一,後法華人就來了

    宋代置路——府(州、軍、監)——縣,其中路是監察性質的區劃轉化而來的,如州有知州管理行政、司法上有通判,提點刑獄司等諸多官員,路又有轉運使等,後來為了統籌幾個路地區軍政又在一級行政區上增設了安撫制置司等軍政機關【如南宋為了川峽四路的軍事需要,設定了四川安撫制置使統領幾處軍政,制置使駐地成了實際上的地區軍政中心,如餘玠就是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安撫制置司就類似建國前的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實際上一省的權力大大被制衡了

    元朝亦如此,各省有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上面還有達魯花赤,同時行政區劃更加多,行省下置路府州縣,一些省還設定有專門的統轄一省部分路府的單列行政機構,如四川省置有四川南道宣慰司,治重慶府路。統轄今重慶市和四川省東北部南部等地,設有宣慰使及相關屬官,軍事上兵權都收到了中央

    明朝置三司分掌政軍法,後三司相制效率低下,明代又置了巡撫總督等臨時職位統領,後來逐漸固定,明代的道治也開始完善

    清代內地各省也沿襲了明制,不過清代更加高明,固定了巡撫總督職稱後又完善了明代的分巡(守)道,即道臺,這些道臺在一省統領部分府州廳,清代的道臺銜有兵備道(掌兵)和分巡道(掌監察)並根據實際情況管轄部分行政等,同時總督巡撫皆可掌軍,各軍綠營提督又掌全軍,但又得服從駐防八旗兵將軍【部分沒有】

    宋以後透過細分和固定行政區劃並理清了各官員關係權利制衡運作等同時國家大一統局面較穩定直到清代完成,這樣的改革也深刻影響了今天的中國

  • 2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安得世間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噢,串場了。

    其實這事也是一樣的,事難兩全啊。中國總是在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上反覆搖擺不定。軍隊掌握在中央手裡,缺乏競爭坐享安逸,戰鬥力會逐漸損失。把軍隊交給地方,地方又會做大,形成割據軍閥。

    唐朝下放軍隊給地方,至有安史之亂;北宋收軍隊到中央,終有靖康之恥。南宋再放兵權給地方,好不容易扭轉了對金劣勢,可將領再次做大,有軍閥化傾向。結果高宗殺了岳飛,恢復舊制,南宋軍力再次垮塌。

    明初朱元璋放軍隊給地方,發生靖難之役。永樂收天下兵權,不久兵敗土木堡。明末為了鎮壓農民起義下放兵權,又形成不聽皇帝號令的軍閥。軍閥相互攻擊,導致南明不堪一擊。

    到清朝,放兵權結果有三藩之亂,收兵權打不過太平天國。再放兵權發展鄉勇,好不容易打倒農民起義,再次發生軍閥割據。中央又調動不了地方上那幫驕兵悍將了。

    蹺蹺板來回蹺,東一頭西一頭,這邊碰一鼻子灰往那邊,那邊再碰一鼻子灰往這邊。沒形成大的割據,因為有點傾向的時候皇帝就下手了。

  • 3 # 萊駒為右

    宋朝是個積弱的王朝,從建立之初就面對強敵環伺的局面,可以說在兩宋三百多年曆史中,這種局面就沒有改變過。但是宋朝君臣卻能一致對外,雖然有無奈的繳納歲幣之舉,丟失土地的差點亡國的危險,但是一直沒有出現地方割據現象。

    從中唐開始藩鎮割據就沒有斷過,有實力的節度使儼然就是土皇帝,自己死了可以讓兒子接任,皇帝也只能補發一紙任命書。五代十國也都是割據勢力建立的,當皇帝每幾年就被割據的武臣推翻,建立新王朝,宋朝的建立者也是得益於此才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也正因為如此,趙宋的建立者吸取以前的經驗教訓,採取杯酒釋兵權,奪了武臣們的兵權。然後文臣治國,武將的地位變得很低,而且還武將經常性的調動,在一個地方擔任職務沒有多長時間就調動,不會產生尾大不調的局面。地方文職高於武職,文人可以調兵打仗,因此宋朝出了很多文臣打仗很厲害的主兒,比如我們說的“一範一韓人物”,就是指的范仲淹、韓琦,兩人都是文臣,卻指揮西北對西夏的戰爭取得勝利。宋以後,除了短暫的元朝沒有學習宋朝經驗導致出現割據外,明清都學習宋朝經驗,崇文抑武,以至於兩朝都沒有出現割據現象。

  • 4 # 種花家的白胖子

    有啊,怎麼沒有?元末,各地反抗勢力,不服從皇帝的蒙古貴族勢力,都是割據勢力呀!只不過很快就被老朱殺的殺,吞併的吞併,趕走的趕走,分裂時間不長而已。

  • 5 # 行雲28536268

    以前的朝代都是軍政合一,地方官員是軍政一把手,而且還世襲。宋朝以後崇文抑武,軍政分開,直到清朝後期為了打擊太平天國,發展地方團練,曾國藩等成為地方實力派,國家已經不能完全掌控地方,出現刺馬案,國家力量減弱,才又出現了軍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訊號放大器在5G時代可以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