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白石61

    1937年4月5日毛主席在黃帝陵祭奠時的祭文:赫赫始祖,吾華啟造;胄祀衍綿,嶽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琉臺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豈其苗裔,劍屨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鬥,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中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援。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鑑臨之,皇天后土。

  • 2 # 璞玉家味

    明清才有的小廟,國家文保給認定的也是清代軒轅廟,怎麼就斗膽包裝成故里,假不假一眼可見!06年以後新造的景點,以前幹什麼去了?現在想起祖宗了?縱觀全域性,祭祀也只是個配角和道具,明白人自然懂,什麼目的昭然若是。現在竟公然否認和攻擊國家文保天字一號的黃帝陵!數典忘祖!

  • 3 # yuwenda1992

    歷史文獻和歷史記載能造假?你造一個出來我看看?

    河南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史書多有記載:戰國,《世本》:卷一帝系篇,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注: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都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

    漢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漢,《焦氏易林》:“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

    晉,《帝王世紀》:“(黃帝)授國於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鄭縣也。”

    西晉,《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

    北魏,《水經注》:“或言新鄭縣,故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也。

    唐,《括地誌》:“黃帝征戰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大明一統志·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

    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里祠。自漢代建軒轅故里祠以來,歷史有毀有修。明代隆慶四年修葺,於祠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鄭縣知事許朝術於祠前立“軒轅故里”碑;清乾隆二十九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記》記載:“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址,乃當年故址”。

  • 4 # 中華文明源中原

    中部縣偽黃陵下有座軒轅廟,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稱為“黃帝手植柏”的軒轅柏。

    古柏特別粗,樹枝像虯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根露在地面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為軒轅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

    有個英華人研究軒轅柏樹齡有3700年,國內有科學家根據柏樹的生長速度,經過科學的研究,推測有2000多年。也就是說軒轅柏是在公元前160年左右種下的,那時正是西漢文帝和景帝交接班時期。

    但陝西人也有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陝西南北跨度大,氣候不同,尤其秦嶺南北,冷熱差別大,柏樹生長速度肯定不同。他們按照自己的方法測算生長速度,軒轅柏的樹齡為2489年,為公元前490年所植,在春秋晚期,比傳說晚了一倍多。

    《史記》說:“黃帝崩,葬橋山”。橋山不在今天的黃陵縣,黃帝陵也不在黃陵,這已經過論證,此不贅述。史書以訛傳訛開始於《魏書·地理志》,把橋山誤搬到子午齡一帶正是在北魏,和掛甲柏初生的年代相合。北魏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那時候已經統一中國北方,陝北渭北如今有不少那時候的石窟和畫像石畫像磚,大概也是那時候人們開始在山上造了假墳,栽了柏樹,唐朝大曆年間皇帝下旨開始大肆祭奠後,把這樹就傅會成漢武帝時候的了。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將陝西中部縣的“橋陵”一地,誤認為黃帝馭龍昇天的“橋山”,此即今陝西延安黃帝陵的出處。陝西黃帝陵的皇家祭祀始於明代,之前此地黃帝陵未見於記載。

    今日陝西黃帝陵宣傳時常稱秦皇漢武時期便有皇家祭祀,乃謬傳,只從陝西黃帝陵在清明節祭拜黃帝便可知一二。清明祭祖的習俗從唐代起才開始盛行,因此陝西黃帝陵的皇家祭祀絕不可能早於唐代。李唐宗族混血原因,又加之諸子百家重新面世,人類“同種同宗”的思想頗為各宗族認同。唐人索性越過軒轅黃帝,將始祖認到伏羲、女媧這一代,以示世界大同。但由於李唐宗族以夏裔自榮,還是將位於坊州的軒轅黃帝“衣冠冢”定為官方祭祀重地。各種史料證實,世人公認的黃陵縣“黃帝陵”並非軒轅黃帝的“原葬之地”,史學界和當地百姓也都認為:這只不過是黃帝的“衣冠冢”而已。

    如今,專家學者們對陝西黃帝陵仍抱有諸多質疑,主要可以歸納為幾點:

    一、今之黃陵並非原址,乃後世所見紀念性偽陵。現在的所謂黃陵原本為漢武帝在上郡陽周拜謁黃帝原冢地後所立的“衣冠冢”,並非軒轅黃帝的原葬之地,是證據確鑿的“新建之陵”,與司馬遷《史記》及酈道元《水經注》所記載的“黃帝原冢”不符。

    二、陝西黃陵列入祀典始於唐代,並非所說的歷朝歷代祭祀不絕。該陵地是由唐代鄜坊節度使臧希讓上奏:“坊州有軒轅黃帝陵闕,請置廟,四時享祭,列於祀典(見《黃陵縣誌》)”得到了唐代宗李豫的批准(黃帝3461年,770年),並在橋陵大興土木,開始了為期兩年的大規模修繕活動,從而修建了黃帝廟,並栽植柏樹1140株。

    三、陝西所謂黃陵並不是唐代所建。今天人們所祭祀的軒轅祖廟還不是唐時所建之陵,竟然是宋太祖趙匡胤因“樵採不禁”導致唐廟“隳毀”而將“黃帝陵闕”由橋山“西麓”遷移至橋山“東麓”的(即今黃陵軒轅廟址,參見宋李昉《黃帝廟碑記》);

    四、此後趙匡胤又兩次下詔,令“黃帝、炎帝、高辛、唐堯、虞舜、夏禹”諸陵墓“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祠以太牢”,並嚴令“隳毀者修葺之”(參見《宋史·禮八》),由此可見,今黃陵軒轅祖廟及“五帝”諸陵墓皆為宋初遷修,當不在原址之上修造;

    五、黃帝3758年(1061年,嘉祐六年),宋仁宗趙禎下聖旨,責成坊州(今黃陵縣)地方官員,發動當地百姓種植柏樹1400多株,同時抽調三戶人家,免除一切徭役賦稅,專門在橋山看護和種植柏樹,並勒石成碑,置於黃帝陵前(參見《黃帝廟碑記》)。

    六、從《金史》開始,將橋山由原陽周縣移入中部縣(今陝西黃陵縣)。明洪武三年,明太祖將中部縣的“橋陵”一地,誤認為是軒轅黃帝“橋陵”之後,《明史》則將橋山、黃帝冢一併記入中部縣城北。

    綜合來看,世人公認的黃陵縣“黃帝陵”並非軒轅黃帝的“原葬地”,是十足的冒牌貨。

    傳說中的黃帝在現今留存下的史料中可能並非一人,他很可能是黃帝族代代酋長世襲的稱號。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博士生導師王宇信曾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有祖共同祭”的主張,王宇信認為,“就目前的祭祖尋根而言,特別是先秦史領域的炎黃文化而言,天下共祖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一種思想。”

    希望陝西人不能把傳說當歷史,更不要把黃帝據為己有,來攻擊別人拜軒轅黃帝,如果說前一所為是無知,後一行為便是無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綠廠旗艦機為什麼還不使用tpy-c充電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