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貝多芬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等等。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透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使他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
保爾 柯察金
保爾是一個自覺的、無私的革命戰士,他總是把黨和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與火的戰爭年代,保爾和父兄們一起馳騁疆場,為保衛蘇維埃政權,同外國武裝干涉者和白匪軍浴血奮戰,表現了甘願為革命事業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在那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艱難歲月中,他又以全部熱情投入到和平勞動之中。雖然他曾經金戈鐵馬,血染疆場,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沒有考慮個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為黨和人民做點事情。黨叫他修鐵路,他去了;黨調他當團幹部,他去了,而且都是害出命來幹。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犧牲愛情。他愛麗達,但受“牛虻”的影響,要“徹底獻身於革命事業”,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來了個不告而別。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後,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夠繼續為黨工作。正像他所說的:“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洪戰輝
在湖南懷化學院的校園內,每天早上一位23歲的男生,都會用腳踏車,把一個10多歲的小女孩送到石門小學,晚上再接回到他們的住處—男生宿舍下的樓梯間。這位男生就是2003年從河南省西華縣考入懷化學院經濟管理系的洪戰輝。而那位小女孩和洪戰輝並沒有血緣關係,是犯有間歇性精神病的父親撿來的棄嬰。由於母親離家出走,這位撿來的妹妹,由他一手帶大。從洪戰輝讀高中時,他就一直把妹妹帶在身邊,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年幼的妹妹,靠做點小生意和打零工來維持生活,如今已經照顧了12年。
洪戰輝真情告白:貧窮絕對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情。我現在最擔心的是我的妹妹和父親。妹妹還小,父親病情剛穩定,我希望大家不要去驚動他們。如果大家答應,我願意向大家下跪。就像當初父親患病,為借幾十元錢向人下跪一樣。
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就自己做,為何無緣無故地接受別人的慷慨?人最可怕的不是沒錢,而是缺精神。
我認為苦難不是好事兒,別人真正欣賞的不是你的苦難,而是你的奮鬥。
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後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階講師,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勳學者。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霍金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後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表達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臺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滑鼠器在電腦螢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透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製造一個句子要5、6分鐘,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準備10天。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
1990年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1995年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
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視窗》、《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南韓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貝多芬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等等。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透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使他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
保爾 柯察金
保爾是一個自覺的、無私的革命戰士,他總是把黨和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與火的戰爭年代,保爾和父兄們一起馳騁疆場,為保衛蘇維埃政權,同外國武裝干涉者和白匪軍浴血奮戰,表現了甘願為革命事業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在那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艱難歲月中,他又以全部熱情投入到和平勞動之中。雖然他曾經金戈鐵馬,血染疆場,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沒有考慮個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為黨和人民做點事情。黨叫他修鐵路,他去了;黨調他當團幹部,他去了,而且都是害出命來幹。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犧牲愛情。他愛麗達,但受“牛虻”的影響,要“徹底獻身於革命事業”,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來了個不告而別。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後,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夠繼續為黨工作。正像他所說的:“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洪戰輝
在湖南懷化學院的校園內,每天早上一位23歲的男生,都會用腳踏車,把一個10多歲的小女孩送到石門小學,晚上再接回到他們的住處—男生宿舍下的樓梯間。這位男生就是2003年從河南省西華縣考入懷化學院經濟管理系的洪戰輝。而那位小女孩和洪戰輝並沒有血緣關係,是犯有間歇性精神病的父親撿來的棄嬰。由於母親離家出走,這位撿來的妹妹,由他一手帶大。從洪戰輝讀高中時,他就一直把妹妹帶在身邊,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年幼的妹妹,靠做點小生意和打零工來維持生活,如今已經照顧了12年。
洪戰輝真情告白:貧窮絕對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情。我現在最擔心的是我的妹妹和父親。妹妹還小,父親病情剛穩定,我希望大家不要去驚動他們。如果大家答應,我願意向大家下跪。就像當初父親患病,為借幾十元錢向人下跪一樣。
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就自己做,為何無緣無故地接受別人的慷慨?人最可怕的不是沒錢,而是缺精神。
我認為苦難不是好事兒,別人真正欣賞的不是你的苦難,而是你的奮鬥。
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後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階講師,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勳學者。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霍金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後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表達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臺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滑鼠器在電腦螢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透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製造一個句子要5、6分鐘,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準備10天。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
1990年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1995年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
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視窗》、《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南韓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