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神秦廣寧362
-
2 # 晉較瘦
線條上:
要在粗細、方圓、曲直、長短、枯溼、濃淡上加以變化。如一波三折、曲中求直、虛實相間等。
結體上:
筆畫與筆畫之間的映帶、距離、方向、向背;偏旁部首之間的顧盼、錯落都要講究。如筆斷意連、參差錯落,燕不雙飛、顧盼有情等。
章法上:
要因字相變,因意有別,因情而異。如篆、隸、楷、行之大珠小珠落玉盤,亂石鋪街,草書之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可容針等等。
另外還有相同字上的變化。重點說說這一條,因為這是一般人看一個人的書法常用的一個衡量標準,也是很容易走入誤區的一條。
(一)有條件進行變化。在一幅書法作品裡若出現相同的字,應有所變化,並且變化是有條件的。因為除少部分字外,大部分都有不同的字型,並且在不同的字型裡有若干書法家寫出的一些在用筆、結體等方面有所不同的字可供選擇。
(二)變化是有原則的。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看似平凡,但臨寫起來很難,其原因就在於他的線條、結體、章法窮盡了變化。其最有說服力和典型意義的是其24個之字之之不同。王羲之是怎麼變化的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條:
1、依情感而變
所謂字有字義、詞有詞義、詩有詩意。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書寫時必須以情運筆,注情於筆端,才能感染人。 王羲之在給詩集寫序時,是乘著酒興,和著盎然春意和青山秀水,欣然命筆的,可以說字字有情。這樣以來雖是同一個之字,由於它所處的詞句的情感不同,依情感的起伏變化而寫,自然會有所變化。一般在書寫一篇詩文時,開始是相對平靜的情感,但隨著文章的遞進,情感就會起伏起來,往往越寫越放的開,前後出現同一個字也不會寫的一樣。
2、依生理而變
由於在書寫時,隨著書寫的內容的演進,人的手在紙上所處的位置會發生變化,身體的姿態也會有所變化,所以所寫的字也會發生變化,無意於變而無一不變,只是有的差異小些。
3、依前字和右行而變
當前面一個字寫完後,其線條的粗細、虛實,結體的高矮、寬窄、開合、正倚等已定,後面的字就要隨之而變。如前一個字是左右結構,且左右偏旁之間已拉開,後面的之字在結體上,要麼插空取窄,要麼撐託取寬;若左右偏旁是上下錯落的,不平衡的,後面的字要麼救其不平衡達到平衡,要麼先救其不平衡,然後再造新的不平衡;如若前一個字是獨體結構,後面的之字也當隨之而變。在右邊一行已經落定以後,在章法上是有寬窄變化的,寫到下一行時,要根據右一行相鄰字的寬窄或收放情況相互避讓,因而,相同的字處在不同的空間時也會有所變化。
4、依筆墨而變
寫字時會隨時沾墨、舔筆,什麼時間舔筆、沾墨會因紙、因墨、因字而變,字的肥瘦、枯潤也就會有所變化。
5、依人的審美而變
每一個字該大、該小,該粗、該細,該正、該側,是由書寫者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而變的,是因人而異的。只所以每個書法家都各自成體,風格不同,就是其有著各自的審美傾向。
(三)變化是有前提的
觀千劍而後能劍,臨百家而後能變。字練到每一個字都會多種寫法,方可信手拈來,隨機而變。王羲之名字裡有個之字,練了、寫了何止千遍。
(四)變化是有尺度的
每一幅字當第一個字一寫完,風格就定了,是楷、是行、是隸、是篆,當字型確定下來後,因要統一於風格,達到有機和諧,也就限定了它的變化範圍。再就是不能隨意造字,為變而變,讓人不能辨識。同時,在變化中不能為了求變而失掉情感,成了字的堆積。
“變化”乃見於細微之處,或線條,或結體,或章法......無刻意做作為佳,得自然天趣乃美。“變化”不是“曲裡拐彎”。
-
3 # 書法顏二
對於書法我們該怎樣求變?
第一要有求變的基礎不同於其他藝術,中國書法包括我們的國畫,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的,所以學習伊始就要求我們臨摹前人的優秀、經典作品,吸取寶貴的方法和經驗,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臨帖。勤懇臨習,完全掌握了基本技法,才有求變的基礎。
這一點可能有些人不服氣:不就寫字嘛,值得那麼浪費時間?還真別軸,古往今來,聰明人多的是,未有不臨帖能成為書法家的。書法歷史二千年,這是經驗。想當年顏二也自詡聰明,臨幾天帖就嘩啦一氣,結果貽笑大方,徒增羞恥!
書法是個苦差事,得踏踏實實一絲不苟。孫過庭《書譜》:蓋有學而不能,唯有不學而能者。
第二求變的方法古人學習書法過程中,有很多經驗值得學習。
唐朝草聖張旭,草書寫得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好,據說是看了公孫大娘舞劍悟道書法,張旭:“剛開始見公主與挑夫爭道,悟到書法的意境,後來看見公孫大娘舞劍,深為震撼,才悟出草書筆法。”
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說“我看見夏雲多奇峰,變幻無常,寫書法經常效仿,非常淋漓痛快,感覺像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像土牆裂縫,自然而沒有痕跡。顏真卿說,比屋漏痕如何?懷素說,唔,就是這樣!”
黃庭堅見船槳划水,悟得筆法沉穩與輕靈用應用。他在《山谷自論》中說:“予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今來年老,懶作此書,如老病人扶杖隨意傾倒,不復能工。顧異於今人書者,不紐提容止,強作態度耳。”道明瞭他學書的歷程。
說了這麼多,是要我們從古人的這些悟道總結出一些道理,書法學習到一定程度後,想要出新意、求變,更多的是要從字外功夫去尋找,技法只是基礎,字外功夫,文化,才是書法的根基!字如其人,當你的基本技法和你的文化素養、思想品格、社會閱歷組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個“變”已經在無聲無息潛移默化中完成了。
所以刻意求變,不如多臨帖,多學習文化,把字寫成“文人書法”,成為一代書家呢?
-
4 # 陳星席
變是歷代法書家的追求和探索,也是書法的必經之路,凡是從事書法的藝術家都明知“變”的重要性。然而,千百年來,能真正從古代書法藝術中蛻變出來的,鳳毛麟角!
清末南海先生康有為“維新變法”沒有做到徹底的“顛覆”而導致失敗,康體被遭到吐槽,笑罵之“像一條翻滾的爛草繩”,從而殃及並葬身在碑學實踐的吐沫怒海中。可想而知,變何其難!
-
5 # 衛上坡人
幾句話可以概括:練就爐火純青的筆法,把握字型造型的規律,通曉章法佈局,塑造高尚品格,增加社會歷練,自由發揮個性!
-
6 # 鳳誼1
寫毛筆字首先是臨帖,多看多寫多悟,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順其自然慢慢地寫出自我來,而不是刻意求變,變是由量變而產生質變,這樣才能寫出好的筆字。
回覆列表
書法中求變,我是這樣理解的,先臨帖學習古人的筆法,章法,要堅持許久,不斷的臨帖思考,不要求沒有學到傳統就去追求變化,這樣會讓你誤入歧途 的, 所以要堅持學習傳統大家的東西 。時間久了就自然有了自己的東西了,這叫做水到渠成,好了就說這麼多吧,下面是我的一些作品,請老師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