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auhiniaA
-
2 # 玉華讀史
王安石變法掀起了一場驚濤駭浪,新舊兩黨鬥爭激烈,舊黨中蘇軾曾經下獄,新黨中章惇被貶死、蔡確被翻版烏臺詩案致死,而荊公本人能夠全身而退,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荊公執政時和退休後,神宗基本都健在。有神宗在,無人能動荊公分毫。即使後期神宗去世後有一段短暫的時期,荊公失去了最大的保護,但隨後不久荊公本人也去世了。
其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想應該要歸因於荊公本人崇高的品德,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近乎完美的個人操守,反對派就算想對他下手,一時也找不到藉口。
-
3 # 子由拍案驚奇
北宋時代王安石的事業鼎盛與否,當然必與他推行的熙寧變法圖強措施有關。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撫州臨川人,他先後於熙寧三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主持變法,是北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的變法圖強之路是從熙寧三年第一次拜相之後開始的。
可是,在此之前,北宋嘉祐三年也就是公元1058年的時候,王安石僅僅做為一名度支判官。
他利用進京述職的時候,把自己經過深思熟慮所構建出的一些對於北宋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建議和想法呈現給仁宗皇帝,呈文多達萬言。
也就是說,王安石早在做為一名地方官員的時候,就開始對於北宋王朝的綜合情況進行了深度思考和一些極小範圍的改革試驗。
王安石認為,北宋王朝建立以來,曠日持久,積弊很多,應該對於王朝的法度進行通盤的改革,興利除弊,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一貫局面。
充滿改革激情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確實也傳誦一時,但是,宋仁宗沒有接受王安石的整體主張,這件事,只能以不了而了之。
一個身處封建王朝的改革者,如果沒有絕對的政治靠山,是不可能傾盡全力對大局進行真正的改革的。
使王安石能夠以改革者的心理預期進入對北宋王朝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預熱階段的開始,當從北宋治平四年。
在這一年裡,宋神宗繼位。
很早就注意王安石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又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一場君臣際會,就開始了。
熙寧三年,即公元1070年,這一年,應該被稱之為北宋王朝的改革元年。
也就是在這一年裡,在王安石的主持之下,大量的財政、軍事的重量級新法開始在全國推開實行。
那麼,“王安石在事業鼎盛之時,為何突然罷相?”
因為,隨著變法力度的不斷加深,反對的聲音也甚囂塵上。
當變法事業力行到了第4個年頭的時候,反對變法者如過江之鯽,甚至宮裡兩位德高望重的太后都向宋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朝中大臣紛紛辭職以對,宋神宗也有些頂不住了!
對此做出了妥協與讓步,改任王安石出任它職,這樣,就出現了王安石第一次罷相。
轉過年來,也就是熙寧八年,王安石再次拜相,這一次復歸之後的王安石環顧左右,反對者依然如織,而自己的變法派內部卻出現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變法的舉措無法深入落實。
最高統治者的動搖導致變法事業前途叵測,王安石雖然二度拜相,但是,他舉步維艱。
堅持到了第二年的王安石再次遇到生活中的打擊,這一年,王安石的長子病故,王安石心力憔悴,他決意辭相,離開了京師傷心之地,回到了江寧定居。
北宋政治家曾公亮曾經對這一段評價說,“上與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意思說,神宗皇帝與王安石渾然如一人,這也是天意啊!
元豐八年,宋神宗去世,轉年,王安石病逝。一場君臣際會的緣由,一番興國除弊的做為,都隨著片片桃花,入汴水,起伏東流,再無訊息。
-
4 # 大宋趣史
王安石曾經兩次罷相,第一次是在熙寧七年(1074年),第二次是在熙寧九年(1076年)。下面說一下王安石罷相原因
第一次罷相原因熙寧七年新法陸續開始實施,這一年春天全國大旱。春節正是農民播種季節,不下雨這一年農民將顆粒無收。將會產生大批饑民流民。宋神宗看到不下雨焦急萬分。翰林學士韓維朝見神宗時,陳述了一些新法的弊端,如官吏向百姓催收青苗錢時,交不上 錢的 百姓回遭到鞭打。有的百姓為了籌錢,不得不砍掉桑樹賣錢。宋神宗下了一道罪己詔,乞求上天降雨。
熙寧七年,宋神宗陸續聽到一些新法的弊端,如變法派的曾布反對市易法。曾佈告訴神宗市易務便宜買東西再抬高價格出售,又說百姓一提到市易務就哭泣起來,百姓對市易務怨聲載道。王安石卻不以為然。
宋神宗又聽說有流民經過京城,下詔要賑濟災民。光州司法參軍鄭俠上書宋神宗,訴說百姓遭受旱災,糧食不能播種麥苗乾枯,糧食價格暴漲。農民只得逃荒到外地。又控訴新法造成百姓出賣妻子兒女的慘狀。百姓為了給官府交錢,不得不拆掉房子砍掉桑樹。鄭俠又畫了一幅流民圖給宋神宗看。宋神宗越來越覺得新法對百姓不利,對繼續變法產生了動搖。
再加上太后、宗室也對神宗說,青苗法、免役法對百姓不好,宋神宗最終罷免了王安石宰相職位。王安石第一次罷相的原因,主要是宋神宗聽到太多反對新法的聲音,他認為變法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第二次罷相原因變法初期宋神宗賦予了王安石很大權力,比如國家大事都交給王安石一人決定,其他副宰相只負責簽字而已。有的事情不需要稟告皇帝,王安石作為宰相就可以做主。宋神宗從20多歲的青年慢慢成長為經驗豐富的皇帝,開始不滿意宰相權力過大,他認為宰相權力已經威脅到了皇權。
呂惠卿為了和王安石爭奪宰相位置,上書宋神宗說王安石欺君罔上,隨便更改皇帝命令。這正戳到了宋神宗的心窩上,宋神宗還把呂惠卿的奏章拿給王安石看。君臣之間已經產生了信任危機,皇權與相權也產生了矛盾。一方面王安石必須有絕對的權力,才能壓制眾多反對聲音,新法才能順利推行下去。另一方面宋神宗認為應該由他自己掌握大局。就是再這種情況下,王安石被第二次罷相。
王安石罷相的主要原因是宋神宗已經長大,政治上開始成熟有自己的思路,他不再滿足做一個只聽王安石話的皇帝,他要自己掌控變法大局。本質上是皇權與相權之爭。
回覆列表
宋代是一個文官勢力集團強盛的時代,文人多清高,當然也不團結。王安石變法得到了神宗的支援,神宗時代總體上變法得到的推廣,但並不是沒有阻力,應該說是阻力很大,砸缸那個司馬光,就是王安石最大的政敵,而且司馬光得到了太后的支援,籠絡了一大批頑固派大臣,王安石被兩次罷相,可見政敵勢力的強大。神宗死後,新政幾乎一夜廢止,保守勢力的強大可見一斑。王安石罷相都是因為新政,為什麼新政被反對?王朝一旦進入穩定期,就會產生很多利益集團,尤其是大地主大商人,王安石變法觸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要從他們嘴裡搶食,這些人能答應嗎?然而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家,是勳戚,是官僚,最大的商人都是官商,這些人的勢力可想而知。所以王安石被罷相究其根本就是觸犯了這些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