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者蔣哥

    應付式答應而不行動往往是家長對事情交侍下去以後未進行教導,跟進並提供協助後產生的結果。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小孩從不會→會→安排去做→主動去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沒打好基礎並引發興趣小孩自不去做。可關注我,諸多小影片分享我如何與小孩相處。

  • 2 # 北京優度教育

    13歲,初中二年級,回想一下,我們成年人在這個時候是什麼狀態呢?

    也許我們是在急著證明自己,學校裡的任何活動我們都積極的參加;

    也許我們膽怯畏懼不敢表達,害怕在人前出醜丟失了尊嚴;

    也許我們會計劃做很多事情,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把事情做到最後。

    回憶過自己,我們再重新看一下這個問題:

    13歲小孩當面說什麼都答應,背後卻不行動怎麼辦?

    孩子真的知道他答應了什麼嗎?

    “——早上6點起床看書可以嗎?

    ——可以的媽媽!”

    “——你能不能早點起床看會書?

    ——能。”

    這兩個問題看起來一樣,孩子也都接受這個事情,可是結果往往會出現很大的差別,那麼問題出在哪?

    一個是有明確“指令”的6點鐘,一個卻只是一個含糊的沒有標準的“早點起”,13歲,雖然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基本的判斷力,但是這種沒有標準的問題對孩子來講包括對成年人來講都是無法清楚的知道怎麼做才是真正正確的。

    所以我們以這個例子來思考一下,當孩子答應或接受了父母安排的事情時,作為父母,是否給了他一個明確的標準,從而讓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答應的究竟是什麼。

    是沒做還是沒做好?

    很多成年人是結果導向型的,所以在看待孩子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的想出像孩子在承擔某一件事後,一定會把這件事做到某種程度,甚至在腦海中都勾畫出完成這件事的畫面。

    然而事實給了這些家長一個響亮的耳光,要麼是孩子沒又完成好,要麼是孩子根本沒有完成。有家長會問,這兩個結果有區別嗎?沒做好沒沒做雖然在過程上是由差別的,但是——用成年人的話講——這事不都是沒幹漂亮嗎?

    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答應了不做,而是家長對結果不滿意或對完成的進度太慢而不滿,13歲的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行為能力,但歸根到底,他也只是個初中生而已。

    我們在工作中也會遇到很多事情做了而沒做好的情況,因為結果並未達到交付標準而被領導上司責罵。當然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是知道兩者性質是不同的,但孩子的思維裡,他們付出了努力或採取了行動卻被家長們直接說成沒做的時候,心裡的委屈就可想而知了。

    事情是不是“超綱”了

    學生時代做卷子的時候,我們總會遇到“超綱”題,而在生活中家長們往往就是那些最愛出“超綱”題的人。

    “剛才你去跑不了?跑了多少?啥?才跑了800米!剛兩圈就堅持不下來了?明天跑2000米!才5圈!”

    ——一個身高1米7體重160斤的父親對剛上初二的女兒說。

    “兩個禮拜了剛看完一本書,這個速度有點慢啊,下週把這個看完怎麼樣?你這是答應了啊。”

    ——接過了孩子遞迴的《呼嘯山莊》,媽媽從書架上抽出了一本《目送》遞給了他。

    “這次百人榜108了啊,不錯不錯,下學期咱們應該能進前50了吧?”

    ——升學考試排名400左右的孩子聽到爺爺的鼓勵高興的說不出話來。

    看,這一幕幕熟悉不?這些場景家長們是這麼做過還是曾經經歷過你們自己知道,但是如果看完這些你們會心一笑了,那我想你們也能夠深刻的理解到,有些事孩子即使答應了但也真實的“超綱”了。

    孩子的感受你考慮過嗎?

    還有幾種情況,不能說普遍,但也不在少數。

    每當孩子們想要證明自己能行但最後卻沒有做好的時候,有些家長的責備總是多餘鼓勵。這種情況多次發生後,孩子在心理上就會產生強烈的不自信,一邊想著要證明自己,一邊又害怕一旦做不好是不是又會像之前一樣重複被責罵的過程。

    還有一些孩子的家長平時疏於與孩子溝通,孩子會主動應下來一些事然後故意出錯或乾脆不做,讓家長拿出時間和他處理沒做好的事,這是為了引發關注。

    無論是那種情況,其實歸根到底是看最後作為父母的應對態度。開篇時我提到曾經的我們或證明自己,或畏懼膽小,或出現狀況,其實也是為了讓家長們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問題。因為不管是“答應做事”也好,還是“不行動”也罷,孩子的每個動作,都是有他背後執行這個動作的原因的。

    結語

    孩子的行為方式都會相對簡單,複雜的往往是我們大人們的“想法”,或許就是這些想法所衍生出的“評判之聲”,才是影響孩子行為發生變化的原因。

    希望家長們能夠去除評判之聲,完善自己也完善孩子的們的心智模式。

  • 3 # 贏在起點月老師

    一般來說,孩子答應的事情經常做不到,往往有這樣幾種原因:

    (1)孩子隨口答應,根本沒當回事。這種隨口答應沒有上升到承諾的地步,只是對父母的一種順從。

    (2)孩子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答應了的事情卻沒有能力做到。比如,孩子說去親戚家要給大家表演節目,但是去了之後發現人很多,他很緊張,沒辦法表演。

    (3)家長本身就說話不算數,經常答應孩子的事情最後沒兌現。孩子無形中受到家長這種不良習慣的影響,也變得說話很隨便,說完卻不兌現。

    【對策】

    1. 針對孩子隨口一說,並沒有上升到承諾的地步的情況,家長不要輕易“不守信”“說話不算數”等話語來批評孩子。

    因為孩子不同於大人,他們說話之前不會經過理性的思考,很多時候他們為了做一個好孩子,父母說什麼他們就隨口答應,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2. 針對孩子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答應之後發現做不到的情況,家長也應該首先理解孩子,然後分析孩子到底為什麼做不到,有哪些困難,想辦法幫孩子排除這些困難。

    比如,孩子說好9點鐘之前能做完作業,可是9點鐘到了,孩子還沒做完作業,這個時候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沒有做完作業:也許他做作業遇到了難題,你可以與他一起分析題目,啟發孩子思考;也許孩子要背誦的課文太長了,他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時你可以幫孩子將課文分解開來,一段一段地背誦。

    總之,要幫孩子找方法,幫孩子克服困難,而不是斥責孩子說話不算數。

    3. 針對家長平時說話不算數、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情況,家長一定要深刻地反省自己,從當下開始改變自己說話不算數的行為,為孩子做一個榜樣。

    這樣你才有資本在孩子說話不算數的時候對孩子說:“你看爸爸平時答應你什麼事情都會兌現吧?如果爸爸像你這樣說了卻不做,你高興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巫蠱之禍是否為西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