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媽媽咪
-
2 # 平原騷客
李白跟杜甫的關係並不好,剛開始杜甫並不認同李白的詩歌有多麼牛逼,只是在晚年才覺得李白的詩歌很棒。杜甫在有生之年根本就寂寂無名,死後多年也是元稹發現他的曠世佳作的,而且李白跟杜甫就見過兩次面,李白對杜甫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基本上算不上朋友,所以三人算不上好兄弟,更不說是什麼朋友了。
-
3 # 棲鴻看紅樓
兄弟?你是怎麼定義“兄弟”的?像李白與杜甫,只見過一次面,年紀相差十幾歲,他們算得上兄弟嗎?
在李白杜甫見面、“詩歌史上一大盛事”的時候,李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杜甫只是個小有名氣的小詩人。兩人根本不對等。
事實上,杜甫一輩子,並沒有獲得過太高的聲譽。甚至在大唐一朝,他都沒有進入一流大詩人的行列。在宋朝以後,他的藝術成就才一步一步被世人認可和接受。也就是說,李杜相會,相當於大明星與小粉絲的見面。就算人家大明星客氣,不搭架子,叫你一聲“小兄弟”,你還真的以為就是兄弟了?你太天真。
李杜分別之後,各做各的事。其中杜甫寫了幾十首詩給李白,李白則只有一首與杜甫有關的詩作。這樣疏遠的關係,當然是形同陌路,與安史之亂沒有關係。
況且李白年紀不小,在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就病死了。杜甫卻還在成都草堂中揀稻草、苦熬歲月。不陌路,還能怎麼樣?
-
4 # 老街味道
問題:李白、高適、杜甫,曾經的三個好兄弟,為何安史之亂後形同陌路?
前言歷史上的事情,後人多根據零星的記載進行猜測,至於三人是否在安史之亂後形同陌路,不妨看一看這些零星的記錄自己判斷。
一、初次相遇在天寶三載(744年)四月, 李白(701年—762年)到了東都洛陽認識了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相約同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在這裡遇到了詩人高適(702─765),三人結伴在梁、宋之間客遊,平時 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 。
這一年,杜甫32歲,高適42歲,李白43歲。
高適後來受到張九齡弟弟張九皋的薦舉,應有道科,中第, 天寶八載(749)得了一個封丘尉的小官。
李白後來去求仙訪道,杜甫去求功名,可惜困頓長安十年而不得。
二、高適曾經掌握李白的生殺大權唐朝天寶十四載(755)年,爆發安史之亂 ,高適跟隨哥舒翰平叛安史之亂。並有幸見到唐玄宗並受到賞識。
唐朝天寶十五年(756年),高適隨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諫議大夫。十一月,永王李璘謀反。12月, 高適為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璘。
這時候的李白竟然在李璘的麾下為官,不知大禍降臨的李白還寫了一連串的詩歌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雄心: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叛亂被高適評定以後,受到牽連的李白還給高適寫了一首詩,詩序中說:
餘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餘嘉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送之。《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詩云: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採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勳。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據說高適收到李白的詩以後不動於衷,有人說郭子儀、崔渙、宋若思等人說情,李白才得以輕判至夜郎流放。而且半路上李白有遇到赦免,還開心地寫了一首詩:
《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相比韋子春等人被杖殺,可見李白還是非常幸運的。至於高適是不是暗地裡幫助李白,就不得而知了。
杜甫聽說李白被流放時,不知道他已被赦還,還寫下了兩首《夢李白》: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訊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夢李白·其一》三、高適與杜甫在成都的交往平定了永王叛亂以後,高適出任了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 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廣德元年(763年)。
他接任蜀州刺史的時候,杜甫還去看望過他,高適還寫過一首詩給杜甫。
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在這期間,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在當塗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763年,高適任西川節度使。764年,朝廷命嚴武接替高適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高適回長安做了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但是杜甫的好友嚴武接替高適鎮蜀以後,第二年就去世了。杜甫失去了依靠,便離開了成都。據說杜甫原本準備去找高適,沒想到高適在嚴武之前三個月已經去世了。 杜甫還寫過一首《聞高常侍亡 》:
歸朝不相見,蜀使忽傳亡。虛歷金華省,何殊地下郎。致君丹檻折,哭友白雲長。獨步詩名在,只令故舊傷。假如高適生命再長几年,或許杜甫不至於顛沛流離之中死於他鄉。
結束語杜甫離開成都以後,大曆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兩年後杜甫思鄉心切出峽, 在岳陽、潭州(長沙)、衡州(衡陽)之間輾轉往復。
770年冬,杜甫在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終年59歲。
三個人的交集從天寶三載(744年)開始,從李白流放夜郎以後,杜甫和高適就在也沒有見過李白。李白被輕判,很難說高適沒有起到作用,杜甫和高適在成都期間還有往來。
三個人安史之亂後形同陌路之說,未必準確,至少高適與杜甫還是關係不錯的。而杜甫時時掛念李白,說他們二人形同陌路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回覆列表
李白、杜甫、高適曾經是三個好兄弟,後來高適中進士及第,進入官場,仕途順暢。安史之亂爆發後,高適隨唐玄宗逃亡。此時唐玄宗已成為太上皇,但依舊胡亂指揮。唐肅宗得知了李璘等要謀反就招集高適等人商量。因高適不知道李璘軍中有故知李白這個朋友。
李白自然也隨著李璘一夥差一點被誅殺。因為這事李白被流放,杜甫聽說這件事情後,再也不認高適這個朋友了。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被流放,杜甫一個人回到草堂中,過著艱辛的生活,時時惦念著李白,不得訊息。從此李白、杜甫、高適再也沒有交集。更談不上作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