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蓋山

    人類的祖先是最早從類人猿開始進化到人類已經歷上億年的歷史,自從有了人類以後,人類的祖先最早是把文字刻在動物的甲骨上面,如龜殼一類等甲骨——還有把它刻在青銅器上、竹筒上、植物纖維、絲帛上等等。這是在造紙術還沒出現之前的文字刻字留存方式,而不是有了紙張之後才有文字,這是錯誤的論斷和想法!一,甲骨文(也叫蝌蚪文)

    甲骨文是人類祖先在從事生產勞動中,根據人的身體全身性動能動作而發明創造的一種形體象形文,猶如蝌蚪一般形似,所以又叫蝌蚪文、象形文等文子記載!把它刻在動物的甲骨上面!

    甲骨文是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甲骨文有的把它刻在青銅器上。把整理過的經文刻在貝葉、貝葉經上;可以儲存上千年。這是印度人發明的完整貝葉加工方法。是用鐵筆刻字後,再刷上墨汁。

    甲骨文是商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型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甲骨文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透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二,青銅器文

    在青銅製器物上刻上文字,好處是耐用、耐磨、不易退化,易儲存(在此不做贅述。)

    三,竹簡文(簡稱簡牘)

    竹簡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文字刻在經過加工的竹質竹簡上,然後把它有用線穿連起來,可卷可折,閱讀開啟勻方便簡潔,但它的壞處是攜帶笨重,文字容量有限,儲存堆放也相當不易。

    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經過加工打磨),也指寫了字的竹片——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去了內黃片)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古代計量,一尺等於22.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

    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也為今後考古研究竹簡文提供相當的依據!

    四,植物纖維、絲帛文

    是用一種特製的植物肉置纖維片(經過特珠加工處理),絲綢軟片薄料(柔軟韌性強),在其上面用上好的毛筆(狼毫絲毛)書寫文字,易儲存耐用;關鍵是閱讀翻卷不易,較為麻煩!

    五,造紙術(四大發明之一)

    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作為四大發明的造紙術排在首位,足見造紙術的舉重輕重地位,為文字的書寫和儲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造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

    繭絲漂洗的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

    在這裡,須要特別感謝和敬重的造紙術的發明者——東漢時期的蔡倫。 其本身就喜歡發明創造,在他宦官的長期生涯中,對紙質造技術也是相當看重;於是他開始對造紙進行研究,結合之前所學的造紙、養繭抽絲等技術,一步步進行推演實踐,後來經過無數次失敗以後,蔡倫終於研製出了新的造紙術!成為一代造紙術的先軀和先聖!值得後人景仰和稱道。

    從商時代的甲骨文至今已有三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記錄可考為證,而蔡倫(東漢元興元年~105年)發明的造紙術距今只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兩相對比可以清楚的知道是先有文字而後紙張的準確定論!

  • 2 # 海闊天空詩酒花

    眾所周知,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儘管存在爭議,但一般認為是東漢的宦官蔡倫發明了造紙術。那麼,在東漢以後就有了“紙”字的存在,這是沒有問題的。

    但在東漢蔡倫以前,這個字是否已經存在了呢?

    如果要查字典,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裡已經收入了“紙”字。根據清代《四庫全書》謄錄的《說文解字》,“紙”是這樣解釋的:

    “紙,絲滓也,從糸,氏聲部,都兮切。”

    (《四庫全書》版的《說文解字》)

    從這個篆書字形來看,的確是“紙”字無疑。解釋也很清楚,這個字的部首是“糸”,顯然跟絲織物有關。意思也說了,“絲滓”,那就是絲織物的渣滓吧。

    問題在於,許慎和蔡倫是同時代的人。究竟是許慎根據蔡倫發明的紙而創造了這個“紙”字,還是本來就有這個字,許慎只是錄入而已,與蔡倫的發明無關?

    理論上,後者的可能性比較大。一般來說,如果不是古已有之的字,只為同時代某個人的發明就專門創造一個字,還要收入字典,許慎作為嚴肅的學者應該不會這麼做。何況《說文解字》中的“紙”字似乎與蔡倫的發明有些出入。

    據稱,蔡倫是用樹皮、漁網、麻布等原料粉碎浸泡後,提取植物纖維製成紙漿的。當時發明的紙好不好用,這個難說,不過看原料,應該跟絲製品無關。確實,紙張沒有發明之前,人們用龜甲刻字,用竹簡寫字,絲織物當然也可以拿來寫字,是為帛書,不過絲織品這麼昂貴,拿來寫字已經是比較奢侈了,怎麼可能拿來做造紙原料?

    但《說文解字》裡對“紙”字的解釋確是“絲滓”,應該是跟絲織物有關。那就應該跟蔡倫的發明沒關係吧,是否還是指比較劣質的“帛書”?

    其實,要判斷是先有紙還是先有這個字,最好還是看看東漢以前,《說文解字》出來以前,是否有這個字。

    根據一些學者的發現,中國秦漢時期出土的一些竹簡中,確實有“紙”這個字的存在。例如錢存訓曾撰文指出,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湖北發掘的在12座戰國末至秦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竹簡《日書》中有一段文字就出現了“紙”字: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如果沒有原因,人的頭髮像蟲子或鬚眉一樣豎立起來,這是穢氣。處理之法是煮草鞋以紙,就可以制止。”

    又比如金岷彬曾撰文指出,在額濟納出土的西漢時期的木簡“居延漢簡”中,編號為306.10的簡上有“五十一紙重五斤”的字樣。

    不用細究具體時間。如果這些研究靠譜可信,那麼就可以證明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使用竹簡寫字的秦漢時期,已經有了“紙”這個字的存在。

    所以,紙這個字,應該是在紙出現之前就有的。至於其具體含義,要留待學者們繼續研究了。我想,如果這個字的含義還是跟可以寫字的紙有關,就說明在蔡倫之前,已經有過類似紙張這樣的技術應用了。

  • 3 # 手機使用者52761414156

    紙,是東漢蔡倫發明的。在沒有發明之前,是用竹簡寫文章,十分沉重,很不方便。後來,皇帝釋出詔書寫信件用的是絹帛。這種絹帛很稀少很貴重。因此文化傳播侷限性很大。東漢以後,特別是唐宋以後,由於紙的發明,中國傳統文化才傳播開來。至於說到紙這個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氏,是紙的本體字。由於形聲字的大量使用和紙的出現,才出現了紙的。

  • 4 # 學而不才

    經查閱資料分析,我認為是先有《紙》字而後有紙。具體分析如下;

    一、紙字的來歷;東漢學者許慎,曾經對“紙”字作過分析,認為《紙》字的最早出現和絲織品有關。其著作《說文解字》雲:“紙,絮一苫也、絲滓也”,故而紙字從“糸”之意、從“滓”之音。按現代字型偏旁部首分析,“紙”字的左邊是“糹”旁(糹同古體字 糸 旁,也側證和絲的來歷有關),右邊是“氏”字。古時候《氏》是人或婦女的代名詞。也就是說最原始的《紙》指的是屬於絲一類的絮積物,絮是絲織作坊的女工在水中漂絮以後得到的衍生品。據此分析結果得知,《紙》這個字早就存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此《紙》非彼《紙》並沒有利用於書寫!在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後,用於書寫記載功能才被賦予了真正的紙含義,才成了名副其實的紙。

    二、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讚揚從此天下盡知,並得到推廣。蔡倫的造紙術,對中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意義重大影響千秋萬代。時至今日,仍是無法估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價值。因此,蔡倫在中國和人類歷史程序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裡,應占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殺豬好不好。對身體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