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影小小簡說

    《社交網路》每個人物的每一句臺詞似乎都蘊含了極大的資訊量,情節急速地推進發展伴隨著快速的插敘和閃回,觀眾們好像是在被情節拖著飛速地向著結局而去,但清晰的敘事脈絡和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情節推進並沒有讓觀眾在這樣的快節奏當中變得昏頭昏腦而失去觀影興趣。相反,芬奇和索爾金所創造的這個節奏飛快的故事,恰恰和故事中所描繪的扎克伯格等極客們快速簡潔的生活以及當代網際網路時代所創造的快節奏社會相呼應。在這個被網路所覆蓋、連線的21世紀,資訊、資料的爆棚以及飛速的傳播無形地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直接影響了我們的學習、工作還有生活的方方面面。索爾金和芬奇抓住了現代人對於快節奏網路的直接體會和第一印象,“當代人已經在網路的影響下適應了這種伴隨著重壓的快節奏生活,我希望這部電影的速度也能體現出當今網路時代的典型特徵。這能讓觀眾更快地融入這個故事。”索爾金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這是一部發生在全世界最高等學府之中的、由全世界智力最高的一批年輕人擔當主角的創業故事,故事主角扎克伯格(皆指影片之中的扎克伯格,與現實生活中的馬克.扎克伯格無關;下同)由影片開頭被女友甩掉以後的可憐孩子,逐漸轉變為建立了facebook的世界最年輕百萬富翁,再蛻變為最後冷血地設計陷害自己曾經最要好朋友的孤獨者

    這位外表冷靜、思維敏捷、讓人捉摸不透的極客在影片的最後露出了自己殘忍、冷酷而絕決的本性,而他本性的顯露過程便成為了貫穿整部影片的重要內容。故事主線是兩場聽證會,在這兩場聽證會上,扎克伯格、愛德華多以及溫克勒沃斯兄弟之間的唇槍舌戰引起了人物的回憶以及其他情節的出現,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以及不同人物之間的各個情節由兩場聽證會連線起來,並最終走向結局,形成了這個本質上充滿了悲劇色彩的創業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馬克.扎克伯格,是一名在哈佛學習計算機程式設計的學生,他頭腦聰明,思維敏捷,即使在這個世界最優秀的學府當中也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同時,他語速極快,每句話都含有豐富的資訊量,不全神貫注的話一般人根本跟不上他的思維節奏。但正是這樣一位高智商的天才,在人際交往方面卻是一個十足的笨蛋,他不僅不懂得如何對待女友、尊重女性,而且不會珍惜友誼,跟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會缺乏交流。作為一個極客,扎克伯格的世界好像完全由一行行的程式碼構成,冰冷的程式碼無法傳遞出情感,正如扎克伯格與人相處的方式,他沉浸在自己的網路王國之中,用部落格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

    用建立一個侵犯哈佛女生肖像權的網站來緩解內心因失戀而帶來的痛苦,可當他在現實世界真正與人進行交談時,卻手足無措。同時,這是一個內心冷酷、做事堅決甚至有些陰險狡詐的角色,為了公司的發展以及個人的成功,他不惜設計陷害自己在大學時形影不離的唯一的朋友,更可怕的是,扎克伯格的臉上永遠都沒有特別的表情,永遠都帶給觀眾一種無辜的感覺,好像在說:“我的天,我上面都不知道。”誰能想象在這樣一幅外表下隱藏的是一個怎樣心狠手辣的人。

    極客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先鋒和先行者,因為在網路上發生的一切比其他任何的技術革新都能更快速更直接更深入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扎克伯格就是他們中的一員。無疑,在我們這個時代看來,扎克伯格是成功的。世界上最年輕的百萬富翁,縱然其創業歷程中充滿了爭議還有各種各樣的官司,但這些事情只會更加增強facebook這個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的傳奇色彩,從而為它贏得更多的使用者。但是從《社交網路》這部影片來看,扎克伯格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諷刺,他自身是一個人緣關係很差、又不擅長與人交往的人,但是他卻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網路社交帝國,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社交方式,並且在全球範圍內大受推崇。這種諷刺讓人深思。

    在21世紀到來後,人們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網際網路時代,個人電腦普及度飛速提升,伴隨著facebook的出現,各國的社交網站如同雨後春筍一般湧現。部落格、微博、微信……即使在無法使用facebook的中國,各種社交網站和社交軟體已經一點一點地侵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社交網站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和了解,但是,當前大量的社交網站和軟體究竟是在加深人們之間的瞭解,還是在疏遠人們之間的關係?

    當人際交往越來越變成單方面的展示與觀看時,我們是不再孤獨還是越發孤獨?舉個例子來說吧,目前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手機綜合症(又稱“手機依賴症”),患者對手機出現了強烈的依賴性,經常用手機來消磨時光、打發時間,除了發簡訊以外,這些人利用手機大多是使用QQ或者微信等社交平臺進行聊天,抑或是登陸類似於部落格、微博等重新整理各種動態。在各種各樣的社交網站上,幾乎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主頁,人們可以將自己的情感狀態、近期動態以及自己的愛好等公佈在網站上面,全透明地向自己的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展示出來。當你對某個人感興趣時,你可以關注對方的主頁,甚至是成為對方的好友。

    這樣一來,人們透過社交網站可以及時、方便地瞭解到好友們的狀態,透過網路評論和聊天等和好友們進行交流,同時還可以快捷方便地找到和自己擁有相同興趣或者經歷的陌生人並且和他們成為朋友。但是,社交網站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讓社交這種行為發生了變質,它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潔化、表面化,給人們簡單地貼上了各種標籤,卻使人們對於彼此的瞭解變得越來越淺。當人們面對一道美食時,他們想的不再是這道菜將會給自己的味蕾帶來怎樣美好的體驗,而是趕快掏出手機,按下快門拍下華麗的菜品,飛速上傳到微信或者微博上,懷著急切的心情期待著朋友們能夠給出一個“贊”或者進行一些評論;當人們面對一道美景時,他們想的也不再是駐足停留以便多欣賞一會兒這裡的風景,而是摸出手機迅速留影,上傳到部落格以後立馬驅車前行,生怕旅行時間所剩無幾一樣。當我們將一切都上傳到社交網路上進行分享時,捫心自問,我發現社交的性質在我們的這些行為過後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迫切地上傳、分享,只不過是為了博得朋友們一時的興趣,得到他們的一些羨慕和讚賞,同時提高自己部落格的人氣值,在朋友們短短的評論過後,我們回覆幾句,這段交流便結束了。

    在手機以及社交網站佔用了我們大量時間之後,我們發現我們已經成為了只會用鍵盤交流的“低頭怪物”,真正與人進行交談的機會卻在不斷變少,社交能力也自然在不斷地下降。社交網路解決不了人們真正的孤獨,它只能麻醉人們的心靈,讓人們心中真正的孤獨感得到暫時的緩解,它可以讓人們進行分享、傾訴,但是卻無法讓人們得到現實生活與人進行交往時得到的那種真誠、質樸與美好的情感。沉迷在虛擬的社交網路當中,久而久之,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會逐漸喪失原有的與人交往的能力,變成一個只會用鍵盤和他人攀談、在網頁上觀察他人動向的怪胎。

    社交網路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必然產物,但是社交網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心中的孤獨感。扎克伯格的確是一個怪胎,但是正是這個人正在企圖用他所創立的社交帝國讓世界上的其他人變成一個像他一樣只會敲著鍵盤跟人交流、社交能力卻在不斷喪失的怪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兒子六歲了大班,活潑、玩玩具、吵架厲害,但十以內加減法就是不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