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山中人

    當然不是了,以清朝二十五寶為例,第一寶就是以滿漢兩文刻大清受命之寶。

    其餘二十四寶或滿漢文字,或只有漢字不一而論,但都沒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了。東漢末年傳國玉璽遺失,之後出現的真假不知。當然傳國玉璽上面是這麼刻的,後期出現了很多假的傳國玉璽,估計也是這麼刻的。

  • 2 # 圍爐煮酒話春秋

    事實上,只有秦傳國玉璽上才會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時期,李斯用和氏璧鐫刻而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顆作為正統王朝皇帝的專用玉璽,象徵著黃帝統治的神聖性與合法性。從秦始皇而下,傳國玉璽世代相傳,一直到五代十國時期在戰火中丟失。

    到了後周太祖郭威時,由於找不到傳國玉璽的下落,便刻了一方“皇帝神寶”作為皇帝的傳國印璽。這方印璽一直傳到北宋,又在“靖康之亂”中被金人掠去,後來下落不明。從此之後,歷朝歷代皇帝就再也沒有傳國玉璽了。

    但是除了傳國玉璽,皇帝還有其他印璽。因為皇帝平時從來不使用傳國玉璽,而是使用其他印璽來處理公務。漢朝時期,除了傳國玉璽,還有六方玉璽,上面分別刻有:

    “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

    這種制度一直到隋唐之前幾乎大同小異。到了隋唐時期,皇帝玉璽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將皇帝玉璽改為九個,並且將玉璽的最後一個字由“璽”改為“寶”。元代時期也基本沿用唐定製。

    到了北宋時期,作為皇帝定製使用的玉寶除了仿造的漢時六寶外,還增加了“鎮國寶”和“受命寶”這兩方玉寶。南宋時期皇帝玉寶增加到十四座,除了仿漢六寶之外,還有

    “大宋受命之寶”,“定命寶”,“皇帝欽崇國祀之寶”,“天下合同之寶”,“書詔之寶”,“大宋受命中興之寶”,“護國神寶”,“受命寶”

    這些都是定製使用的玉寶,不在定製之內的玉寶每個皇帝都不相同,非常之多。

    到了明朝,玉寶多達二十四方,分別為:

    皇帝奉天之寶、皇帝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之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廣運之寶、皇帝尊新之寶、皇帝親親之寶、敬天勤民之寶、御前之寶、表章經史之寶、欽文之璽、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大明受命之寶、巡狩天下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討罪安民之寶、敕正萬民之寶

    清朝是幾本沿用明朝的制度,除了有二十方玉寶與明朝相同,其他的六方都是清朝重新制作的,分別是:

    大清受命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滿文)、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

    總體而言,古代皇帝用的玉璽除了各朝代自己定製的之外,每個皇帝自己還有不同的印璽,有用於公文的,也有放低自己的私人用玉寶。特別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據說他自己的私人印璽數不勝數。

  • 3 # 玉楸堂主

    當然不是。

    "傳國玉璽"相傳是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那塊著名的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憑證。

    秦之後,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對這件玉璽的擁有權,得之則意味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認為"氣數已盡"。

    歲月流轉,朝代更迭。這件傳國玉璽在你爭我奪中屢易其主,最終消失的無影無蹤。

    至於傳國玉璽是什麼朝代失蹤的,有很多版本;有說失蹤於宋代,也有的說失蹤於元代,還有的說清多爾袞從蒙古王爺那裡得到,傳到清末被溥儀賣給了鐵保等等。總之,這件傳國玉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再也沒人見過。

    歷代皇帝的玉璽也不再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字樣。如宋朝"定命寶"鐫刻"範圍天地,幽贊神明,保合太和,萬壽天皇"字樣。明朝"凝命神寶"鐫刻"天命明德,表正萬方,精一執中,永宙永昌"字樣。清交泰殿存二十五寶也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等字樣。

  • 4 # 雜談者阿鋒

    對於這個問題我慢慢來回答,(僅供參考)相傳鳳凰落於一塊石上,被汴和發現,因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三獻其與楚王,終成和氏璧。始皇帝刻成萬世傳國之寶——傳國玉璽,從此以後,傳國玉璽變成了最高皇權的象徵,沒有傳國玉璽,就算不上正統。 歷朝歷代皇帝都擁有這無上的傳國玉璽,直到元末明初,天下大亂1368年,朱元璋成為明朝開國皇帝,建立大明王朝。元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元惠宗逃跑回蒙古草原,傳國玉璽也因此消失。而朱元璋登基後,深感無奈,始終覺得,無傳國玉璽,便不是正統。因此,命明朝第一戰將徐達再次北伐征討漠北,想取回傳國玉璽,但是,終究是未能找到,最後無奈只能刻一個傳國玉璽。

    但是無時不刻的在關注傳國玉璽的下落。 到了清朝,皇太極也在極力尋找,也是無功而返,一直到乾隆皇帝。他認為皇帝治理天下,應重視國寶的作用,因此針對過去歷朝歷代對國寶記載失實、用途不明、認識錯誤等情況,制定一套相當嚴密的法律,對皇帝行使最高權力標誌的手段進行了嚴格的標明。

    並因此產生了清二十五璽,即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二方、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

    當然,不一定乾隆皇帝最著名的還有其“八徵耄念之寶”是乾隆在位55年時,其80壽辰製作的相同印紋玉璽中較大的一方,相當難得。並且在臺北時間2009年11月5日,乾隆皇帝的玉璽“八徵耄念之寶”被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大約民幣4000萬元左右賣出,可見這樣的玉璽有多珍貴。所以,在如此眾多的玉璽當中不一定說皇帝的御璽刻的都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幾個字了。大家參考。

  • 5 # 數碼小靈通

    首先明確的告訴題主:只有秦始皇的傳國璽刻的才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他的玉璽沒一個刻的這樣的文字。

    其次想說的是,傳國璽≠皇帝玉璽,屬於“設而不用”,僅僅是一個象徵。從來沒聽說皇帝用傳國璽釋出政令的,日常辦公的。皇帝日常辦公有其他的玉璽。

    比如秦始皇就有“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和“天子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等六方玉璽用於日常辦公;

    再比如清朝乾隆皇帝欽定的“大清受命之寶”、“敕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敬天勤民之寶”、“巡狩天下之寶”等二十五方不同的玉璽,用於不同的辦公場合;

    第三,即便是傳國璽,幾千年流傳下來,也是真偽難辨,許多皇帝、許多政權也曾經自刻過傳國璽:

    比如唐太宗曾經自刻了一方“受命璽”,印文為“皇帝景命,有德者昌”;

    再比如宋徽宗製作了“鎮國神寶”(璽文為“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和“定命寶”(璽文十六字,“範圍天地,幽贊神明,保合太和,萬壽無疆”)兩塊“傳國璽”;包括竊國大盜袁世凱為稱帝做準備,也自刻了一方傳國璽,印文為“誕膺天命、歷祚無疆”八個字,造價高達12萬元。

    這也是中國目前最後一塊“傳國璽”。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何以笙簫默》裡最後的番外裡,何以琛怎麼告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