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山史話

    1.康乾時雖然稱作是盛世,其實只是中華帝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王朝最後的迴光返照罷了。

    2.四十年後慘敗於英國,具體原因經筆者分析說明如下:

    一是經濟“虛胖”,沒有藏富於民。這裡先說一則故事:1793年戈爾尼訪問中國時,到達中國時把船上死豬、死雞扔到長江的時候,岸邊大批的華人紛紛跳下水,爭先恐後的把這些東西打撈了上來,他對此感到十分驚訝。這就從表象上說明了中國存在著大量的貧困人民,並非是西方想象那樣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再說一下資料:網上盛傳的康乾盛世時期全中國的GDP佔全世界近三分之一左右並非客觀,中國學者劉逖結合各行各業以及政府服務支出,重新計算出來的GDP不足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英國計量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曾對1700年(康熙38年)英國和華人均GDP做過對比,華人均不足英國二分之一。

    二是軍事衰退迅速,武器落後。滿清沒入關時,受明朝紅夷大炮的影響較深,傳聞努爾哈赤正是死於袁崇煥的火炮帶來的傷害,並於1632年成功仿製出第一門火炮。而在與沙俄的“雅克薩之戰”時,火槍上並不佔優勢,多虧了使用紅夷大炮才能不落下風,統治者並沒有意識到發展火槍的當務之急。在此之後,對火炮的使用樂此不疲。而清朝統治者看到的只是當時火槍使用射程及準確性存在的種種問題,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忽略了火槍在今後戰爭中的重要性。直至鴉片戰爭,清朝的武器水平還處於明末階段。再加上清朝進行對外戰爭時,好多時候都是“戰五渣”(大小金川,廓爾喀入侵),沒有強大的對手,軍事上也會逐漸衰落。 紅夷大炮(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聯刪)

    總之,我們所看到的康乾盛世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假象,國家在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種種隱患,在這種情況下還以“天朝上國”自居,康乾盛世四十年後便慘敗英國,似乎是“出乎意料之外”,其實是“合乎情理之中”。

  • 2 # 龍灣WU龍

    最近一次的中央經濟會議又不厭其煩的提到了科技和創新,說明什麼?

    大清朝時,刀槍劍戟在洋槍洋炮面前是不堪一擊的,科技領先就是人和超人的區別。

    慈禧華誕,挪用軍費,這不是制度建設問題。大清朝也有規矩、法令,但在皇太后又管烏紗又管錢的現實下,誰,能監督老佛爺!

    五千年的文明史如果願意用心去體會,你會發現一個好玩的現象,烏紗和錢兩樣東西,只要管住一樣,你就是強勢部門厲害人物。

    蛀蟲內生,閉關自守,外患盯有縫蛋,四十年算長了。

    洋人如果早知道大清朝就只有一個頤和園,可能入侵的時間要提前。

  • 3 # 張藝騰老師高考志願

    1、康乾盛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從資料方面看,康乾盛世只是針對於明末清初社會動盪時期有明顯好轉,縱向對比蔚蔚可觀,但是和同期世界其他後發國家對比已經明顯表現出頹勢。人口的優勢反而阻礙了生產效率的提高。盛世的危及其實當時人就有認識,康乾盛世更多屬於“宣傳”的需要。

    2、鴉片戰爭屬於近代國家和古代國家之前的戰爭。雙方不僅是武器裝備有差距,主要是體制差距大,具體說就是調動各種資源的能力有差距。整個清朝軍隊的戰時動員體制過於落後,調兵速度極慢,單兵作戰的差距遠遠小於彼此戰爭體制的差距。

  • 4 # 史密斯的救贖

    從中國傳統政治講康乾盛世是基本夠格的,政治一統,萬國來朝,人口猛增。但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歐洲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歐洲列強正瓜分世界,東亞朝貢體系在不斷瓦解。雖然康乾時期消滅葛爾丹,征服大小金川,獲得了勝利,在乾隆後期清朝達到最大,乾隆因此還自稱是十全老人,由於連年戰爭加上官吏貪汙之風愈演愈烈。乾隆後期已是國庫虧空,吏治腐敗。明末清初由於紅薯,馬鈴薯的傳入。乾隆後期人口已超過兩億人。生產力沒有任何進步,生存壓力很大,不安定因素增加。政治上專制,文化上搞文字獄,社會上搞愚民。加之中華文明政治慣性,經過近200年的統治,清朝已是腐朽沒落。

    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1793年英國使臣馬兒嘎尼給乾隆拜壽,在他給英王的信中可以看出乾隆後期就已經不行了。歷經嘉慶,道光兩朝,大清更是一路下滑。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洗禮的英國,和封建制度腐朽沒落,固步自封,離心離德,小農經濟的清國。誰勝誰敗自是歷史必然。

  • 5 # 北大記著

    拋棄了世界,對於清朝來說康乾時代從統治到榮耀到達了一個朝代頂峰。清朝前期多爾袞把持朝政,基本是傀儡政權。到了乾隆時代後期腐敗落後開始清朝滅亡步伐。當時閉關鎖國,文人墨客能看到的只有這麼遠。到了後來放眼全世界比較,康乾盛世放在世界就成了一個笑話!有人感覺同一時代的華盛頓和乾隆好像兩個世紀!比較物件不同。如同現在地球超級大國美國,如果和外星文明比較,也許就是一隻奔跑的蝸牛。參照物不同效果不一樣。事實就在眼前,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 6 # 梨叔說史

    清朝作為封建國家,即便是再強大,科技和軍事實力太落伍了,而且格局和眼界都不行,就像土老帽。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軍事先進,經濟實力也強,雄心勃勃。這是落後制度和先進制度的戰爭。

  • 7 # 主客觀鈦

    所謂盛世,大概是說GDP高,但這些GDP的“質量”不高,特別是軍工領域,太落後了。

    所以現在不要一味追求GDP的數量,更要追求GDP的質量,沒有質量的GDP就是“夠的屁”。

  • 8 # 文史品鑑

    以前每次讀到近代史,內心都充滿壓抑、悲哀和憤怒,不解為何中國百姓面對外敵的入侵可以冷眼旁觀,麻木不仁到甚至於出手相助?!但是後來當我慢慢去了解一些歷史,去翻看一些這方面的史料,方才慢慢有了答案。

    歷史課本上,往往寥寥數句,便概括了近代以來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緣由——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成了清朝屈於多國列強的基本原因,也成了根植於我們的心中,時刻警醒著我們發奮圖強,振興中華的原動力。落後就要捱打,但不一定戰敗。

    若說列強們船堅炮利,資本強盛,那麼1937年的侵華日軍與晚清時期的列強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為什麼抗日戰爭我們還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若說中國落後、弱小,那麼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拿三國這段歷史來說,就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好幾個例子。

           顯然,列強船堅炮利,清政府腐朽沒落不是戰敗的主要原因。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爭都有一個共同點: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君視民如草芥,民視君如寇仇。

    在滿清入關的兩百多年裡,全球生產中心、文化和科技中心迅速地轉移到了歐洲。中國則徹底的退化成了一個農業國。

     

           中央帝國的燈塔被滿人熄滅,東方陷入了漫長的黑暗時代。另一邊,西方開始了工業革命,社會開始發展、壯大,直至後來成群結隊的對中國進行侵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的詩句有哪些,現代詩歌?